“資產隔離器”保險金信托兇猛發展
保險、信托“跨界握手”
作者/禾涼?來源/GPLP
近年來,保險金信托的爆火再為資產隔離“開了一扇窗”。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高凈值客戶數量迅猛增長,其財富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增強。
?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至2018年,中國高凈值人群由104萬人增至190萬人,其中,86.2%的企業家開始考慮準備家族傳承事宜,且其中的48.5%考慮財富傳承。
?
由此,在高凈值客戶的財富傳承及管理需求愈加難以飽和的大環境下,保險金信托迎來屬于自己的“機遇”。
?
公開資料顯示,保險金信托是指投保人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而由保險受益人(即委托人)與信托機構簽訂信托合同,當理賠條件發生時,保險公司將理賠金交付信托機構為受益人設立的信托專戶,由信托機構依據信托合同管理、運用這筆信托財產,信托期滿后將信托利益交付給受益人。因此,透過信托規劃,受益人才能獲得實質的利益。
?
保險金信托涉及的主要險種為企業年金險和終身壽險。
?
作為一種創新型保險,保險金信托的財富杠桿及財富傳承優勢,為高凈值用戶財富管理需求進一步提供了可能。
?
2014年,中信保誠人壽“攜手”中信信托打造了首單保險金信托。
?
后期平安信托、招商銀行、中信信托等紛紛涉足保險金信托市場,企圖在這個市場上“分一杯羹”。
?
保險金信托市場頭部的信托機構是平安和中信,平安是以集團主導的,目的是為占領市場,靠保險金信托抓住大批終端客戶;中信則自稱著眼于長遠利益,吸引客戶進來后還能幫助客戶做資產管理。
?
具體來看,就平安銀行的保險金信托而言,2021年上半年,平安銀行私人銀行協助客戶設立保險金信托規模超過200億元,超過2019年至2020年的總和,累計達300億元,設立總單數超7000單。
?
2021年8月9日,平安銀行私行實現了中國客戶個人最大規模保險金信托3.75億元。
?
在中信信托方面,2020年,中信信托落地了億元級的保險金信托,2021年8月5日,中信信托宣布再落地億元保險金信托,信托財產由“保單+現金”組成。
?
與此同時,設立保險金信托的客戶也日漸增多,截至2021年6月底,設立保險金信托的客戶已近萬人。
雖然保險金信托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仍然存在一定發展“煩惱”。
?
保險金信托的主體主要是保險、信托、銀行,主要的銷售端是保險端,保險金信托對銷售人員的專業性要求較高,但保險端銷售人員之前對保險金信托的了解并不多,并且缺乏相應的營銷知識;同時因無傭金收入,銷售動力也不足;此外,經營機構的長期管理服務,因無前期實踐經歷,因而也存在一定的挑戰。
?
而保險金信托的重要險種終身壽險,近日則面臨行業發展規模要求。
?
2021年10月22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主要對三項內容作出了進一步的規定:
?
一是明確了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經營條件;
?
二是實施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專屬管理;
?
三是加強和改進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監管。
?
因此,通知要求保險公司應立足于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在充分評估、做好預案的前提下推進存量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整改,并于2021年12月31日前全面符合通知各項要求。且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回溯機制自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
通知對互聯網人身保險產品范圍也作出了限定,僅限于意外險、健康險(除護理險)、定期壽險、保險期間十年以上的普通型人壽保險(除定期壽險)和保險期間十年以上的普通型年金保險,以及中國銀保監會規定的其他人身保險產品。不符合該通知要求的互聯網人身保險產品不得上線經營,不得通過互聯網公開展示產品投保鏈接或直接指向其投保鏈接。
?
其中,便包括中荷人壽的終身壽險“家業常青”、橫琴人壽的增額終身壽險橫琴傳世壹號等“網紅險”。
?
與此同時,互聯網終身險的下架在一定程度規范了中小險企的市場,讓保險金信托的發展勢頭也有所調整。
?
除此之外,保險金信托還面臨著來自家族信托的競爭。
?
家族信托是指信托公司接受單一個人或家庭的委托,以家庭財富的保護、傳承和管理為主要信托目的,提供財產規劃、風險隔離、資產配置、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公益慈善事業等定制化事務管理和金融服務的信托業務。
?
與保險金信托一樣,家族信托同樣具備財產保全、財產管理、財富繼承等優勢,且家族信托與保險金信托有一定的業務交叉。
?
例如,在家族信托成立后,家族信托的受托人可作為投保人投保,同保險金信托的3.0模式一致,如此,委托人不再是投保人,信托公司反而成為投保人和保單受益者,從而實現了資產的隔離保護。
?
面臨著廣闊的機遇與激烈的競爭,保險金信托市場將如何進一步發展,GPLP犀牛財經將會持續關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