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萬人的飯碗,1/6的稅收,中國沒了外資會怎樣?
近期,外資品牌仿佛進入了“多事之秋”。
來源/財視傳媒
加拿大鵝、LV、迪奧、歐萊雅、曼秀雷敦、星巴克、歌帝梵、夢龍等國際品牌因虛假宣傳、產品質量及食品安全等問題被行政處罰,還被官媒頻頻點名批評。不僅如此,還有許多外資品牌頻頻閉店。以沃爾瑪為例,從2016年到2020年,沃爾瑪在國內已經關閉了80多家門店,僅2020年就關閉了11家。
外資品牌接連被曝光、被媒體點名批評、頻頻閉店等現象也誘發了部分人的錯覺,仿佛中國已不再是適合外資生存的土壤。
來源:攝圖網
事實上,中國的行政處罰不僅僅只針對外資企業,在監管趨嚴的當下,企業只要是存在違法及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就會被處罰,我國處罰條例并不“雙標”,不分企業是內資還是外資。此前泡泡瑪特曾多次因虛假宣傳、銷售假冒偽劣產品被罰,還曾為抄襲道歉;國內造車新勢力巨頭之一的小鵬汽車近期也因為違規采集人臉信息被處罰,甚至還登上了微博熱搜;而中國互聯網巨頭企業,之前也因存在壟斷行為被相繼處罰。
但少數輿論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并就此夸大其詞,網絡上有關“把外企趕出中國”、“抵制國外品牌”、“不要占用我們國家資源”等聲音不絕于耳。不得不說,他們真的考慮到外資撤離帶來的嚴重后果了嗎?換句話說,我們真的到了已經不需要外資企業的地步了嗎?
?
“就業傷不起”
其實,認為外資是占用國家資源的這種想法本身具有很大的誤導性,如果外資撤走,對我們的影響可能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想象,其中,最顯然易見的就是,這將會導致大規模失業及稅收大幅度減少。
此前,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外資企業占市場主體2%的比重,占全國城鎮就業人口的1/10,貢獻了我國1/6的稅收,2/5的進出口。
來源:攝圖網
根據官方估算,全部外商投資企業吸納的直接就業人數超過4500萬,更不要說靠著外資生存的無數供應廠商、上下游企業,估計人數得以億計。
近兩年,三星在我國的最后一家手機工廠撤店時,直接導致了1000多人失去工作,當許多“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被告知工廠將撤出中國時,他們臉上的表情可想而知。
當前,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小微企業不景氣,就業壓力本來較大,如若外企撤離,無疑是推高了國內失業率;如若外資撤離的趨勢不能制止,不知多少人要失業,多少人找不到工作,多少人因此還不起房貸,生活跌入谷底。
?
上下游之殤
如果外資撤走,對中國制造業的上下游影響也很大。
2013年9月,高峰期多達7000人的包裝印刷企業東莞快聯達因為客戶訂單轉移到東南亞,導致老板直接放棄工廠。2014年,中國最大的手袋廠之一理文手袋聲稱,由于公司訂單被轉移到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2014年公司利潤劇減55%。2016年5月30日,在供貨商的追債和員工的抗議聲中,珠海及成通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告倒閉;自此,這家全球最大的手機金屬外殼OEM加工商在中國大陸的工廠悉數關閉。
若外資品牌真的都被“趕出中國”,對國內造成的影響又何止這些?
當下,中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知道,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要走封閉僵化、閉關鎖國的老路,而是要推動更深層次改革與更高水平開放的良性互動。而一旦外資撤離,國內經濟將更加趨向于內循環,這并非是我們想要的。
來源:攝圖網
更何況,在過去40年中,外資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國市場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獨特且重要的貢獻。此外,不可否認,引進外資是有助于我們學習國外先進生產經驗的。比如說我們的“中國制造2025”:通過努力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大轉變,推動中國到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毫無疑問,這就需要借助外資的力量,來增加我們的制造經驗。
同時,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外資可不僅僅是創造了國內就業,還推動了土地的工業化使用和城市化的加速。
其實,國家對外資企業的態度始終十分明確,那就是開放。不久前,商務部還發布了《“十四五”利用外資發展規劃》:在多領域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引導外資更多投向數字轉型、節能環保、生態環境、金融服務、醫療、健康、養老等行業,這無疑將為外資企業迎來更多新的發展機遇。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對擴大開放、加大引資作出部署。會議要求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制度型開放,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國公司投資,推動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
?
不負責任的輿論,是該管管了!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都曾表示,外企的撤離并非好事,甚至會嚴重影響一些已經成型的產業鏈。
結合當下來看,外資品牌接連被曝出問題,無疑反映出其在生產及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漏洞,在監管趨嚴的大環境下,這些外資品牌應該更加謹慎,該整改整改,該解決解決。
來源:攝圖網
但是,如果類似“把外企趕出中國”、“抵制國外品牌”、“不要占用我們國家資源”等的雜音越來越大,且被某些人刻意帶節奏并進行惡意炒作,那么,就容易讓一些外企誤以為這是有意驅趕,再度降低在國內發展的信心。畢竟,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企業投資辦廠或轉移生產線,乃至關門倒閉原本是常態,國內監管趨嚴也是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有力保障,這些無需過多聚焦解讀,更不能惡意炒作。否則,便是給企業施加輿論壓力,變相干涉其正常經營,破壞營商環境。
值得重視的是,對于網上部分不負責任的輿論,是該好好管管了!畢竟,類似輿論是帶情緒的,是可以帶節奏的,是會給企業乃至社會正常發展帶來傷害的!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