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房籌錢也要保住公司,我在《我要投資3》看到了最真實的創業者!
不想工作就想創業?我勸你看完這檔綜藝再決定!
文|螳螂觀察
作者|圖霖
新年還沒到,部分打工人已經在提前“過冬”了。
近日,阿里、愛奇藝等大廠裁員的新聞接連沖上熱搜。不少以為捧著“大廠鐵飯碗”的打工人,突然就丟了工作。在靠近年關這個急需用錢的關鍵時刻,他們不得不頂著寒風出門,顫著腿重新找工作。
而除了重新就業,“創業”也成了不少失業者的選擇方向。
最近幾年,國內的創業市場的確“活躍”起來了。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新注冊市場主體2377萬個。截至2020年5月底,全國注冊市場主體1.29億個,較2019年增長4.7%。
只是,創業真的比就業更好嗎?看完近期開播的《我要投資》第三季,或許你就有答案了。
一、辭職創業,最不靠譜?
和被裁后再出發的創業者相比,那些主動“拋棄”穩定工作的創業者,往往更需要勇氣。
《我要投資》第三季里,就不缺這樣的創業者。
長沙東瑪克信息有限公司創始人羅新吾,原本擁有一份穩定的體制內工作,因為對創業一直抱有較大興趣,1993年曾停工停職專門出去創業了三年。但無奈,最后因并未收獲太大成果,而被組織召回。此次上節目的這個項目,已經是他“二次創業”的成果了。
不得不說,在即將退休的年紀,羅總對創業的熱情屬實是值得年輕一輩學習的。
同樣歸屬“辭職創業”陣營的,還有南京苗米科技的創始人蘇瀚。蘇總原本是中國科學院的一名科研工作者,38歲的時候,才終于下定決心,想自己創業試試。
但創業成功何其困難?從就業者到創業者的身份轉換背后,可謂布滿荊棘,遠非創業者靠一腔熱情就能戰勝的。
蘇瀚就在節目中坦言,從事科研工作的時候,感覺自己無所不能,但出來創業以后,才發現自己太“天真”了。創業的這幾年里,他要學習商業規則,要研究產品的轉化,還要不停地找人、找錢、找方向……總之,沒有一件事是容易的。
而在現場幾位資深的投資人看來,創業者們最常踩的雷便是“熱情夠了但眼光不夠”。
譬如“智能擴音器”項目。與課堂上常見的小蜜蜂相比,它實現了智能降噪且聲音更清晰,確實能為講課的教師們帶去更大便利。站在普通人視角,它稱得上是個充滿愛心的好項目。
但站在投資人視角,結果就不一樣了。
基石資本的女投資人黃依群,在看完項目后直言:“實不相瞞,我們三年前,在中科院,它已經用到戰斗機的降噪。”她甚至頗為“犀利”地指出,創業者熱愛自己的事業是好的,但同時也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開闊一些。
另一個咖啡創業項目亦是如此,由于品牌力不足,熊貓資本投資人李論直接給出了0分。
消費品牌創業,品牌力和渠道力尤為重要。李論認為,這個項目犯了絕大多數咖啡品牌創業公司的通病,就是沒有拿出足夠有差異化的產品。至于渠道能力上,該項目創始人也僅介紹了抖音直播,并不具備說服力。
另外,各大突發性社會危機,也是創業者們在創業路上難以繞開的“生存考驗”,尤其是中小型企業。
節目中,湖南易能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創始人易躍能就表示,疫情期間,她把家里房子賣掉以后,和剩下三位股東籌資了500萬,才終于“保住”了公司。
可以肯定的是,僅靠辭職創業的勇氣和一腔創業熱情,很難支撐創業者到達成功的彼岸。
二、夫妻創業,全都是坑?
既然一個人創業風險太大,那兩個人一起,結果會更好嗎?
作為創業市場最常見的組合,“夫妻創業”成了新一期《我要投資》第三季里的一大亮點。
湖南蘭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余莉,在項目介紹結束以后,主動向在場筑夢師和觀眾表示,她和先生此前都是軍人,受當醫生的家人影響,2018年,他倆雙雙脫下軍裝,踏上了創業的道路。現在,她是公司的大股東,她的先生則負責公司的產品和技術。
夫妻創業,顯然和辭職創業同樣具有話題點。余莉剛說完,主持人劉燁就提問了:關于夫妻創業且共同持股,投資人究竟是怎么看的?
熊貓資本李論最先表示,他曾經很介意夫妻創業,但現在的態度有所緩和。他覺得,只要雙方在股權等方面以協議約定好,就是沒有問題的。
導師王浩則是直接談到了業內有名的“土豆條款”。在他看來,夫妻共同創業,在感情穩定的階段沒有問題,但一旦出現離婚等情況,涉及財產糾葛的時候,事情就麻煩了。
“土豆條款”一詞,最初源自上海PE(私募)業界人士朱威廉的一條微博:“聽說最近不少PE試圖在SA(股東協議)中增加條款,要求他們所投公司的CEO(首席執行官)結婚或者離婚必須經過董事會,尤其是優先股股東的同意后方可進行”。
土豆網首席執行官王微在看到該微博后,主動調侃:“前有新浪結構,后有土豆條款,大伙兒一起努力,公司治理史上,留個名”。而王微,便是這一新詞誕生背后的當事人。
2005年,王微個人出資100萬創立了土豆網。彼時恰逢視頻網站“爆發期”,土豆網先后經過了五輪融資過。這個過程中,王微股權不斷被稀釋,到2010年3月,他持股比例只剩下13.4%了。
當然,這是企業成長必經之路,并無不妥。矛盾點在于,王微的前妻楊蕾突然在2010年11月向法院起訴,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此前,法院對兩人進行的是調解離婚,并未對夫妻共同財產做完全分割。
起訴一出,法院按流程保全凍結了王微所持的土豆網的主要股份,直接給當時土豆網的IPO按下“暫停鍵”。也正是因此,土豆錯失了上市最佳時機,市值大縮水,最后不得不“賣身”老對手優酷。
此次事件過后,“土豆條款”一詞走紅,投資界對于夫妻共同創業的項目,也多了新的考量標準。王浩在節目中指出,大部分投資人,還是比較在意這一點的。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投資人不歡迎夫妻創業?;Y本女投資人黃依群就表示,她只對一種形式的夫妻創業比較介意,那就是對夫妻雙方有一人在公司管理財務或者人事。
在她看來,人事部分如果只是夫妻雙方中一人在管的話,很難做到公平公正。財務部分亦是同理,因為公司最終是需要對整個董事會負責的。但對于夫妻雙方都管技術,或者是像余莉這種,一個人管技術,一個管市場的這種形式,她并不會特別介意。
綜合前述觀點,對于夫妻創業,投資人們并非不支持,只是他們希望,夫妻雙方能在創業初期就做好包括權責、財產等各項條款的清晰劃分,盡量減少感情生變帶來的后續糾紛。
其實,市場并不缺“合作愉快”的創業夫妻檔,SOHO中國的潘石屹和張欣就是典型例子。
《環球企業家》雜志曾在報道中如此描述,張欣和潘石屹的角色分工明確,妻子負責設計,而丈夫掌管銷售、推廣和政府關系。多年以來,常常是張欣雕琢出一個概念,潘石屹來銷售它;她喜好前衛,他將其成功推入市場。
如此看來,投資人口中“分工明確更有利于夫妻創業”的觀點也就不無道理了。
三、讓創投綜藝更“接地氣”,合適嗎?
晦澀難懂的創投知識、看起來就“生人勿近”的投資大佬,是很多人對創投綜藝的“第一印象”。所以,從此前最“出圈”的《贏在中國》開始,創投類綜藝就一直致力于“甩掉”這些刻板印象。
而《我要投資》系列節目,和其他同類節目相比,又更“接地氣”了一點,讓那些平時不懂創投、不懂投資的普通觀眾,也能跟著“共鳴”。
在這個節目里,你能看到口音極重的創始人,在明知普通話不標準的情況下,依然“激情演講”,也能看到滿腦子創投干貨的筑夢師,一改往日的嚴肅形象,主動拋出一個又一個“冷幽默”的段子,將現場氛圍烘托得恰到好處。
實際上,關于創投綜藝到底是不是該“接地氣”,其實是存在爭議的?!扼胗^察》在采訪參加節目的投資團隊的時候,某位投資人就表示,他仍舊希望創投綜藝保留“高大上”的元素,因為投資本質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但這顯然不是《我要投資》系列節目的初衷。
從2019年的第一季到今年的第三季,《我要投資》一直初心未改,將“正經”與“活潑”結合,致力于讓更多普通觀眾也能了解、看懂投資這件事。
如前所述,本季節目在過去兩季的基礎上,更加聚焦創始人,并且通過主持人之口,問出了觀眾更感興趣的,投資人對于不同類型創業者的看法。在這一點上,《我要投資》第三季也算是實現了超越自身的小突破。
更值得肯定的是,《我要投資》的主辦方長沙高新區,始終將“通過節目培養出一批上市公司”擺在首位。在《我要投資》前兩季,挺進決賽的項目大部分都完成了一線創投機構參與的融資。從這個角度看,《我要投資》堪稱創投類綜藝里的一股清流了。
總之,相比純粹為了點擊率和流量的“劇本式綜藝”,《我要投資》第三季可謂做到了“專業、真實、娛樂”三者皆具。在綜藝質量良莠不齊的今天,這樣的良心國綜,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歡迎來到財經愛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請添加微信:Tanglangcj
此內容為【螳螂觀察】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螳螂觀察(微信ID:TanglangFin):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