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海控股減持民生證券引爭議,神秘公司入局?
民生證券的“歸屬”,已置于聚光燈下。
文/翠鳥資本
“泛海系”機構一度在中國資本市場呼風喚雨,但近年屢次遇到逆風。
上市公司泛海控股(000046.SZ)目前股價跌至2元附近,正在一步步邁向仙股陣營。
日前,盧志強掌控的這家公司披露,不再將民生證券納入公司合并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
然而,泛海控股并未清盤離場,而是對民生證券持股比例下降為31.03%,并稱民生證券董事會的股東代表董事席位已低于半數。
這一表態十分微妙。
那么,問題來了,民生證券究竟屬于誰的?神秘的接盤者什么背景?
牛市旗手的“賺錢生意”
民生證券成立于1986年,注冊資本為114.56億元,注冊地為上海。
民生證券股權結構頗為復雜,泛海控股轉讓之前,至少有9家機構進入這家券商的股東行列。
如下圖,泛海控股此前占據大股東的絕對位置,最終受益股份超過70%。
自2020年9月起,泛海控股便開始一步步轉讓手中的股份。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不斷縱深改革,作為“牛市旗手”的券商自然從中獲益,也是各大資方眼中的“肥肉”。
此外,民生證券在泛海控股的財務版圖中,也占有相當的比重。
首先看2021年半年報,民生證券的營業利潤、凈利潤指標位居所有子公司之首。
據泛海控股公告:民生證券2020年歸母凈資產占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相關財務數據的比例超過50%。
再看2019年,民生證券的凈利潤比旗下兩家資本投資子公司的財務數據,漂亮很多。
簡單地說,民生證券是一只會下“金蛋”的雞。
一年內連續“減倉”
梳理公告發現,2020年9月1日,泛海控股開始轉讓民生證券股份,并引進戰略投資者。
當時,泛海控股向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投資者轉讓民生證券股份,持股比例由71.64%縮減至44.52%。
需要注意的是,這次轉讓后,泛海控股并未失去對民生證券的控制權。
轉折點出現在另一家戰略投資者身上——上海灃泉峪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灃泉峪”)。
2021年初,泛海控股向上海灃泉峪轉讓民生證券約13.49%股份,且已于7月份完成股份交割,當時作價約23.64億元。
這場交割結束之時,泛海控股對民生證券持股比例進一步下降至31.03%。
半年報中,泛海控股還稱公司正在積極推進民生信托和亞太財險的其他引戰工作,并有序推進公司旗下類金融牌照股權合作或轉讓的對接洽談工作。
可以說,這場圍繞民生證券等多家金融子公司的引戰工作,最終目的是獲取增量資金。
接盤者何許身份?
然而,接盤的上海灃泉峪身份相當“詭異”。
據天眼查,三個股東為自然人,即楊延良、楊振興、楊振宇,通過上海灃泉峪控股三家公司,皆為交通運輸類公司,即上海灃泉峪航運有限公司、上海灃泉峪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和海南新春航空有限公司。
也就是說,一家交運類的公司,成為了民生證券的戰略投資者。
奇怪的是,上海灃泉峪控股的三家公司均成立于2021年8月份之后。而上海灃泉峪的成立時間是2020年12月,“稍早于”正式受讓泛海控股所持股份。
此外,上述的大股東楊振興由上海灃泉峪提名成為民生證券董事。正是由此產生的董事提名,并因新增董事導致泛海控股失去民生證券控制權。
這直接引來了交易所的問詢,特別提及上述交易會否構成一攬子交易,以及背后涉及的審議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的合法合規性。
可見,民生證券的“股份轉移”有多撲朔迷離。
年關之時,泛海控股還在互動平臺對投資者表示,受國內外政策環境、企業經營狀況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壓降負債規模的前提下,公司面臨一定經營壓力。進一步支持公司穩健發展、滿足公司臨時資金需求,公司亦不排除爭取控股股東及其控股子公司的財務資助支持。
關鍵問題來了:尋找資金的過程中,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個人系公司冒出來,究竟是利益輸送,還是真正的引入戰投?泛海控股需要認真回答。
1月5日,泛海控股發布關于累計訴訟、仲裁情況的公告。
截至公告披露日,除已披露過的訴訟、仲裁案件外,泛海控股及控股子公司連續十二個月內累計訴訟、仲裁涉案金額合計16.7億元,占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166億元元的10.08%。
其中泛海控股及控股子公司作為被起訴方涉及的訴訟、仲裁合計涉案金額為16.5億元,占總金額的98.72%。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