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停相互寶,網絡互助大結局
關停相互寶,網絡互助大結局
來源/藍莓財經
2021年12月28日,相互寶宣布將在2022年1月28日24時正式停運。
數據顯示,相互寶大病互助計劃成立以來,分攤總金額已達到233.55億元。從最新公示分攤的信息看,目前相互寶的成員規模達到近7500萬人,累計完成71期互助,救助超過17.9萬名患病成員。
對相互寶的關停,輿論有兩種態度:
一種是惋惜,低門檻互助平臺,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了低價的重疾保險服務。
一種是憤怒,冠以慈善之名,分攤費用不斷上漲,在運行中給用戶帶來實際上的風險。
當然,因此雀躍的還有部分保險銷售和保險公司股民。
難以持續的相互寶
2021年,包括小米互助、美團互助和騰訊投資的輕松互助、水滴互助在內的多家網絡互助平臺先后關停。
2021年10月,銀保監發文,對互聯網人身險產品的經營門檻、產品范圍及費用控制都有了更為嚴格的界定,被業內稱為互聯網人身險“最嚴”新規。
監管常態化只是催化劑,用戶的陸續離開才是根本。在相互寶用戶的棄用理由陳述中,分攤金額不斷上漲占比最高。從開始的3分錢一期到近7元錢,3年時間,暴漲200倍。
根據螞蟻集團披露的數據,近70%相互寶成員年收入低于 10 萬元,61%成員表示 10 萬元以內自擔費用帶來較大經濟負擔。這些成員并非傳統重疾險業務的目標人群。
以低價甚至免費吸引用戶參與,隨后逐漸提升費用,這是互聯網平臺屢試不爽的手段。在相互寶早期,0元加入的宣傳鋪天蓋地,短時間內即獲得傳統保險難以想象的用戶規模。
相互寶以“先保障后分攤”模式運營 ,本期用戶分攤上期費用,平臺僅收取管理費用。外賣等平臺模式之所以得以成功,在于前期燒錢競爭中,薅的是投資人的羊毛,但在相互寶等網絡互助平臺,被薅羊毛的是用戶。
該模式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參與人數,尤其是年輕成員的參與人數保持增加。
然而,現實很骨感。相互寶初始階段的成功,得益于低門檻參與。凡是符合健康告知要求,年齡為出生滿30天-59周歲的芝麻分650分以上的螞蟻會員都能參加。而參加互助的人,每月只需要參與分攤數元費用,就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保障。
在傳統保險業務中,不同群體的風險系數不同,保險費用也是不同的。該模式得以運行,建立在將風險不公平地分攤在所有用戶身上。
當現存用戶認識到這一不公時,就會選擇退出,分攤用戶減少,直接導致分攤金額越來越高。至此,惡性循環形成,這也是該模式難以持續的根本原因。
相互寶也先后推出大病互助計劃、老年防癌計劃、慢病互助計劃三個獨立的互助計劃,以實現網絡互助分人群,但并沒有實現預期目標。
平臺模式不能在各個領域復制
當互聯網進入并重洗各個行業,降低準入門檻,首先被吸引進來的是價格敏感群體。
相互寶在宣傳推廣中,不斷給用戶的心理暗示是:便宜的保險。這給用戶帶來巨大的心理偏差。一邊是難以兌現的超高預期,使得騙子之類的罵聲不絕。另一邊,則是依靠低門檻吸引進來的價格敏感用戶,對不斷上漲的費用日益不滿。
做慣了撮合生意的阿里,選擇相互寶這一吃力不討好的模式,也是想要在互聯網保險業務中切下一塊蛋糕。
互聯網保險行業市場較為分散,市場份額第一的螞蟻保險近一年促成保費518億元(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同期國內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中占比不足20%。
按照理論設想,保險行業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未來市場集中度將會持續上升。
在螞蟻集團,保險業務在營收中的占比不斷上漲。在螞蟻集團8月25日披露的招股書中,螞蟻集團披露來自保險科技的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穩步增加,從2017年的3.5%提高至2019年的7.4%,達到89.47億元;2020年上半年,這一比例進一步達到8.4%,即61.04億元。
但螞蟻保險本質還是個賣流量的撮合平臺。一端連接 C 端用戶,另一端與各家保險公司合作,代銷各類互聯網保險產品,通過從保險產品的成交金額中抽取傭金實現盈利。
2020年,相互寶收到的管理費用為7.29億元。這在螞蟻保險業務中占比并不大。難以實現收支平衡的相互寶,但是與其他保險業務結合,培養潛在用戶,給商業保險引流,帶來了整體的可持續性。
2019年底,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曾對4.2萬名相互寶成員進行調查,發現51.5%的人在加入相互寶后,會考慮再購買保險來增強保障。而在非相互寶用戶中,這一比例僅為20%左右。
螞蟻推出的產品好醫保使用人數已經突破3000萬,很大一部分客群就是相互寶帶來的轉化。
網絡互助是希望借助互助這種方式,快速吸引到大批量的客戶,然后再從這些流量中,分離出有保險意向的客戶,進而銷售保險產品獲利。
這也再次印證,我國互聯網發展的盡頭是賣流量。
沒有了相互寶,然后呢?
相互寶的存在對螞蟻集團是一大風險。2020年10月21日,螞蟻集團披露的科創板上市招股意向書顯示“要么將相互寶整改得滿足合規性要求,要么從螞蟻集團業務中剝離”。
據業內相關數據,2019年大病網絡互助金總額約為54億元,對非醫保大病費用保障水平的貢獻度為6.7%。相互寶的存在,滿足了用戶的普遍需求:在當前社會保障體系下,普通人在遭遇重疾和大病之時,缺少風險抵御能力。
從2016年開始,水滴互助、輕松互助等多家互助平臺陸續上線,高峰期達到近300家。該模式的潛在盈利空間吸引資本進入,更引發更多潛在風險和市場泡沫。
網絡互助如其他互聯網行業一樣,對流量的渴求,充斥著注水、刷單等造假現象,在宣傳上和運營上大量踐踏監管紅線。盈利模式與社會目標相沖突,隨后,資本退潮,泡沫破裂,行業進入冷靜期。
2018年11月,相互保改名為相互寶,從保險變成網絡互助。分攤制,無資金沉淀,保證了產品的透明、公開。
更多巨頭進入。
2018 年11 年,京東推出京東互保;2019 年初,滴滴推出點滴相互;2019 年4 月,蘇寧推出寧互寶;2019 年6 月,360 推出360 互保;2019 年6 月,美團推出美團互助;2019 年11 月,百度推出燈火互助……
相關數據顯示,傳統的商業保險中,100元的保費中通常只有30元是風險保費,即最后落到投保人的理賠成本僅占30%,其他成本則分布在營銷、渠道、管理費用等方面。
相比之下,相互寶每期分攤只收取約8%的管理費用,省去了銷售費用、精算費用等成本,看上去是一種效率更高的形態。
但效率不是保險業務的最高追求,保險不能簡單地追求銷量的業務。
2021年,包括小米互助、美團互助和騰訊投資的輕松互助、水滴互助在內的多家網絡互助平臺先后關停。之后,相互寶關停。
網絡互助明確了市場需求,也從客觀上幫助中國的廣大民眾培養了保險意識。
互聯網平臺已經進入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購物、出行、飲食、社交,甚至教育。從一開始的野蠻生長,互聯網平臺一如脫韁的野馬,越來越超出人們的預期。在給我們帶來便捷生活的同時,也越來越為人詬病。
互聯網平臺再一次承擔起教育市場的工作,只是這一次,教育完市場之后,互聯網平臺選擇撤退。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