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懂的豬周期,牧原們卻不一定跨得過
看得懂的豬周期,牧原們卻不一定跨得過
來源/藍莓財經
2022年2月16日,全國各省三元豬均價為12.34元/公斤,較昨日下跌0.13元/公斤,較上周同期豬價(2月9日)下跌1.20元/公斤。
在供需關系的支配下,豬肉價格上漲,散戶蜂擁而上,豬肉供給大增,肉價下跌,一個無解的循環就此形成。
豬周期,是一個典型的和面加水問題。在繁榮中種下危機的種子,因為繁榮導致過度擴張和驕傲自滿;同樣衰敗又給下一輪興盛積累土壤。
2021年全年,豬肉價格都處于低位,代表性豬肉股的業績受到持續打擊,市值前三大的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正邦科技等公司的2021年凈利潤預告分別為70億元-85億元、預虧130億元、預虧200億元,此外新希望、天邦股份也分別預虧超過86億元和35億元。
牧原股份的凈利潤預計仍為正,但也大幅下跌70%。
01誰來承擔周期風險
行業有句話,豬周期蘊藏了巨大的財富和風險,走對一步是幸福,走錯一步粉身碎骨。
豬周期難以跨越,王健林考察了國內五大養豬企業后說:“養豬企業都沒有掙錢的,基本是一年掙一年賠。”
豬價上漲,眾人蜂擁而上,供給過剩,紅利攤薄,養豬企業虧損,一批批企業在周期波濤中被拍死在沙灘上。
再牛的企業也擺脫不了下行周期的桎梏。2022年2月16日,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本周全國豬料比價為3.96,環比跌幅7.48%。按目前價格及成本推算,未來生豬養殖頭均虧損為158.75元。
產能過高仍然是造成養豬虧損的重要原因。數據顯示,1月份全國生豬出欄量環比增長9.4%,同比增長23.6%;2021年末全國生豬總存欄量依然有4.49億頭,處于偏高的狀態。
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還本付息,資金周轉不開意味著更大的危險。如果賺不到錢或者長期維持在成本線,在高額負債的壓力下,現金流會越來越惡化。
居高不下的養殖成本短期也基本無解。
近日,包括新希望等在內的大型飼料企業,以“原料價格大幅上漲”為由,不約而同宣布每噸飼料價格提高50元至300元。
上升周期中,新增產能從偷取到產出的需要時間,而過剩產能的消化和去化同樣需要時間。時間成本過高,而即便在養豬行業的去產能階段,飼料等成本仍是剛性開支。
下行周期中,大部分企業處于虧損狀態,而普遍性的去產能往往發生在更多企業支撐不下去之后。
2019年9月,被業界譽為“中國養豬第一股”的雛鷹農牧破產重組。2019年8月,河南榮盛農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破產清算……
02規模不經濟?
我國養豬企業競爭格局十分分散,集中度低,全國前十的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僅為10.66%。這也就意味著,一方面受飼料等價格影響巨大,一方面又對中游企業缺少議價能力。
即便頭部豬企也難以影響生豬價格和生豬數量,成本難以降低。以牧原為例,其商品豬完全成本為15元/kg,在行業內已經處于領先地位。
牧原股份1月11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生豬養殖完全成本中,飼料成本占比在55%左右,圈舍清消、獸藥疫苗等在內的健康成本占比在5%左右。
豬是有生長極限的,不是喂下的每一克飼料都能成功轉化成肉。理想狀態,自然是在豬停止長肉且豬肉市場價格最高的時候。
而隨著市場供給過多,不能及時出售的豬不僅是資產,也是成本。
這也就是養豬企業難以跨越的“規模不經濟“,表現形式為規模效益遞減。當養殖規模超越某個臨界值后,飼料成本等成本項的上升不一定完全能由前述指標優化帶來的成本下降抵消掉,從而整體的養殖成本反而是上升的。
養殖成本上升,價格下跌,企業利潤隨之下降。
牧原股份表示,報告期內公司生豬出欄量較上一年同期大幅增加,但由于國內生豬產能逐漸恢復,2021年生豬價格較上一年同期明顯下降,導致公司2021年經營業績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
牧原獨特的自繁自養模式,通過掌握飼料原料和生產流程,進一步降低對飼料的外界依賴,并根據原材料性價比及時調整飼料配方,降低飼料成本。
重資產投入下,固然可以實現對飼料成本的控制,但成本下降幅度有限。隨著2021年三季度豬價的超預期下跌,牧原的經營能力、現金獲取能力均受到了明顯影響。
數據顯示,2021年三季度,牧原股份經營活動現金流入159.67億元,流出158.72億元,凈額0.95億元,今年一、二季度時,公司現金流量凈額則分別為47.56億元和84.42億元。
當然,影響更大的是利潤。2022年1月18日,牧原股份披露數據,預計2021年營業收入為770億元至800億元,凈利潤預計70億元至85億元,同比下降71.90%-76.86%。
對于規模企業而言,通過機械化、自動化,甚至能化、無人化手段降低人力成本,有著散戶和小型規模企業不具備的優質。事實上的養殖效率也高出散戶很多,更容易培育成本優勢。更重要的是,隨著規模擴張,集中度的提升,更能夠使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并把控上下游市場。
規模化養殖的趨勢不會改變,也是應對豬周期的有效手段。單單依靠養殖規模化,難以避免虧損。
更重要的是,企業做好沖浪人,把握周期節奏,在上升周期中賺取高額利潤,在下行周期中能夠活下去。
03如何跨越周期?
對企業而言,想要跨越周期,更重要的是通過技術革新、商業模式創新,實現成本的降低并提高毛利率。
企業的不著調擴張,雛鷹農牧已經樹立反面教材。
選擇全產業鏈的擴展,是牧原的選擇。從生豬養殖,拓展至上游的飼料加工、種豬選育、種豬擴繁、下游的商品豬飼養,生豬屠宰、肉食加工,也就搭建起一條完整封閉式生豬產業鏈。
營收構成上,2021 年上半年公司總收入 415.38 億元,其中生豬產品實現銷售收入 397.31億元,同比增長 91.47%,占總收入的 95.65%;其他銷售收入 18.07 億元,占比 4.35%。
2022年1月,牧原發布公告,宣布與屠宰加工企業雙匯達成合作,探索點對點生豬直供。
去掉中介環節,牧原也積極開展養殖屠宰一體化。
宰的產能利用率是因為生豬供應小被動的低效。養殖屠宰一體化有利于節約生豬運輸成本,同時配合生豬周期調整賣豬、賣肉的策略。
豬產業鏈中,其利潤最高的環節在于生豬直接銷售和制成豬肉產品零售。豬屠宰行業是產業鏈中利潤較低的一環,但作為鏈接生豬養殖和豬肉消費的一環,其作用在于降低盈利波動,從而調節周期對企業的影響。
此外,牧原也積極向 C 端拓展,以獲取更高的毛利率。
公司在公開調研里關于屠宰的回復里講過,屠宰的主要業務是批發農貿商超餐飲和新零售,發展C端業務的態度是很慎重的。
C 端業務,直接面向消費者,可以在規模化生產之外,選擇差異化、品牌化道路,提高產品毛利率。
當然,想要在C 端業務中有一番作為,牧原仍然任重道遠。渠道、銷售、品牌,牧原的布局還遠遠不足。
在養豬企業中,低集中度之下,牧原的競爭者們只是小企業和手無寸鐵的農民。一個處于農業產業化尚且不足的發展階段,是一片等待機會的藍海。
周期之外,牧原級別的大廠們,有著進一步擴大規模的機會。
2021年3月,雪球大v發文,對牧原的大存大貸、關聯交易畸高、在建工程真實性提出質疑。2021年12月,牧原再次因突發商票違約被質疑財務數據真實性。
牧原還要面對的,是市場對其的質疑,無論是財務上的,還是能力上。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