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貼牌代工濫竽充數,割完健身人的韭菜,轉頭流血上市騙股民?
Keep貼牌代工濫竽充數,割完健身人的韭菜,轉頭流血上市騙股民?
來源/摩根頻道
2月25日,keep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上市,如果上市成功,keep將成為“互聯網健身第一股”。
作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線上健身平臺,keep已經先后完成了8輪融資,經過將近8年時間的商業化探索,已經到了通過上市回饋股東的節點。然而,keep招股書的表現并不理想,多年連續虧損且營銷成本居高不下,為其IPO之路埋下了隱患。
對于互聯網平臺而言,眼前的虧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找到一條健康的商業化變現路徑。keep雖然始終活著,但其前景似乎并不美好。
軟硬件雙向開花,“不精”是長期發展受困的原罪
據天眼查APP顯示,keep的定位是一款具有社區屬性的移動健身工具類產品。但keep并非是一個只涉及到軟件服務的互聯網平臺,硬件產品售賣也是keep的主要收入。
具體到招股書可以看到,keep的營收主要來自“自有品牌產品”、“會員訂閱及線上服務內容”以及“廣告和其他服務”。截至2021年9月30日,這三項收入的占比分別為55.1%、32.8%和12.1%。
其中“自有品牌產品”包括智能單車、手環、體重秤、跑步機等相關配套運動產品。由此可見,keep的硬件收入遠大于軟件收入。因此,也有人將其定位成運動消費品公司,而非估值更高的互聯網平臺。
軟件起家的keep涉足硬件銷售的邏輯很清晰,軟硬件業務都是基于用戶展開的變現手段,兩者存在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線上內容業務為硬件產品帶來了流量,即流量的二次分發,營銷成本的二次均攤,硬件也可以將流量再次引向線上健身內容,即通過增加沉沒成本從而提高用戶粘性,打造了一個商業閉環。
但軟硬兼備完美結合的前提在于,keep既要維持自身內容新意,獲得用戶持續不斷的關注,也要保證硬件產品的品控。而keep,似乎兩方面都沒做好。
社區內容同質化嚴重,營銷成為第一“吸引力”。
Keep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最大的健身品牌,是時代機遇和戰略決策共同影響下的結果。互聯網健身市場爆發第一次出現在2014-2015年期間,而keep剛好于2014年創立。keep繞開了大眾化健身項目,發力有氧運動,憑借差異化的業務迅速發展壯大。
但有氧運動的差異化發展只是短期手段,隨著同行補全短板,各平臺內容趨向了同質化,keep已經失去了先機優勢。
而且健身相對來說是一種弱需求,平臺與用戶之間的關聯度較低,用戶跟著優質內容走。
比如B站爆火的帕梅拉,吸引了大量健身愛好者。隨著互聯網健身熱度的趨高,垂直類健身APP已經不再是用戶的首選,小紅書、短視頻等平臺逐漸發力健身內容板塊,keep的影響力持續降低。
為了進一步獲取、激活和留存用戶,keep不得不加大營銷投入。據招股書顯示,keep的營銷成本從2020年前三季度的1.85億元增長至2021年同期的8.18億元。沒有自生流量的Keep似乎還未找到全面代替營銷的“增客”手段,營銷成本在短期內或許不會出現大幅度下滑。
軟硬兼顧的缺點就在于,一旦其中一環出差錯,就會一損俱損,無法保持長期的內循環,需要營銷的輔助才能完成這一商業閉環。
keep也曾多線操作,試圖降低對營銷的依賴,做一個更懂用戶的平臺。但因為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被相關平臺點名。
產品頻發質量問題,貼牌代工能撐幾時?
Keep作為軟件出身的平臺,其并沒有開發硬件的基因,因此其硬件產品多采用代工的模式。
但keep的產品線涉及面極廣,在品控上很難做到盡善盡美。據不完全統計,keep當下就已經覆蓋了健身器材、智能設備、服飾衣物、健身餐等4個大類的產品線。過于依賴上游供應鏈,自控能力較弱,從而導致keep產品頻現質量問題。
2022年1月,因代餐產品不符合實驗要求,keep被北京市消費者協會點名。早在2020年6月,keep也因運動文胸、跑步襪男款等多項產品不符合標準被江蘇消協通點名。2019年,keep上線小程序主打輕食沙拉外賣,后因無實體店涉嫌違規。
不同于軟件服務,硬件產品將對消費者帶來更直觀的使用感受,一旦因為產品質量問題威脅到用戶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平臺極易遭到反噬。
與keep模式相似的前輩Peloton就因硬件產品的質量問題造成了命案,命案發生后Peloton股價大跌,市值蒸發了41億美元。前車之鑒,后車之師。代工貼牌的模式雖然會減少成本壓力,但其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或許是keep所不能承受的。
綜上,硬件與軟件雙向開花,固然在營收上為keep帶來了不錯的增益,但內容業務影響力逐漸下降,硬件產品的品控頻發問題,兩不討好的keep,長期發展和商業化變現似乎遇到了桎梏。
與連鎖健身房合作,是轉嫁危機還是合作共贏?
Keep的多元化變現探索從未停止,尤其是在用戶和付費用戶增速下滑后,keep亟需挖掘高凈值用戶,提高單用戶的購買力。
據招股書顯示,在營銷成本持續擴大的背景下,keep的運營指標都出現了增速下滑的現象。
2021年,keep的月活躍用戶達到了3436萬,同比增長15.55%,相比上年36.57%的高增長率,出現了大幅度下滑。與此同時,keep的平均月訂閱會員增速也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從2020年的147.91%下降至2021年的71.79%。
盡管keep的用戶規模在國內互聯網健身平臺中無出其右,但新用戶和付費用戶增速的下滑,意味著其規模擴張或許遇到了瓶頸,作為互聯網平臺的keep,有了更迫切的商業化變現壓力。
線下開健身房成為了keep寄以厚望的業務,相對于跑步機等自有品牌,具有銷售成分的線下健身房對用戶的綁定程度無疑會更深,且能夠進一步的提高用戶的客單價,增加用戶的沉沒成本。
但線下健身房是重資產,硬件“加重”無疑會進一步降低keep的毛利率。為此keep選擇了合作的模式,與奧美氧艙、源力悅體、戎馬健身等大型線下連鎖健身房進行合作,共同打造keep優選健身館。
線上健身館有流量和內容開發優勢,線下連鎖健身品牌有運營經驗,但兩者真的達到協同效應共同獲利嗎?或許不見得。
keep本就有線下健身房的替代屬性,如今keep又將線上流量引流至線下,是否有違用戶的初衷?
至于keep所宣稱的線下門店更專業,對于大部分線上健身用戶而言似乎更像是偽需求,并非所有健身用戶都有達到極致健身效果的時間、精力、金錢與需求,而重度健身人群本就是線下健身房的擁躉。
早在2017年,keep就已經陸續開設了十幾家線下運動空間keepland。2020年,keepland退出了上海市場,在北京的keepland達美店也于去年12月關閉。目前,keepland僅剩9家直營門店,根據keep的規劃,自2月21日起,直營店也將逐步改造升級為優選健身館,計劃與合作伙伴在未來一年內共同打造100家優選健身館。
與線下連鎖店合作開店,究竟是合作共贏還是轉嫁危機我們不得而知。但僅從keep的keepland線下探索來看,效果似乎并不如意。
Keep百店計劃能否順利進行,或許也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立身一線城市的盒馬鮮生,曾經也信誓旦旦的規劃了自己的門店擴張版圖。但事實證明,除了在高凈值人群扎堆的少數商場開設的門店外,其他門店的坪效一言難盡。健身房和盒馬鮮生切中的用戶,在屬性上極為相似。
距上市臨門一腳的keep,亟需找到一種更清晰的盈利模式,講述一個更好的故事。從當前來看,keep還需要很長時間的上下求索。
參考文章:
《Keep巨虧沖擊上市,更多玩家苦苦掙扎,互聯網健身是個好生意嗎?》,價值研究院
《“流血”keep,熬到上市》,《鳳凰周刊》財經
《國內最大在線健身平臺Keep遞表港交所,“軟硬”結合“割韭菜”?》,銀柿財經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