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3毛賣200?滬鴿口腔的暴利生意,賣奔馳還不如賣“牙”?
內外承壓的滬鴿口腔沖擊IPO,“牙口”夠硬嗎?
來源/摩根頻道
一顆近萬,種一口好牙二三十萬,幾乎等同于一輛奔馳的價格,這樣的事情并不稀奇。
種植牙的價格高企不下,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國種植牙市場長期被進口產品壟斷,溢價較高。國內也有好品牌,但大眾并不信賴,信息不對稱下消費者只能妥協選擇更貴但更有保障的進口產品。
普通大眾種不起牙,但一旦決定種牙還是選擇進口產品,這種割裂場景的背后,也有國產品牌并不便宜的原因。山東滬鴿口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滬鴿口腔“”)上市招股書的披露,揭開了口腔護理行業的神秘面紗,卻也由此暴露出自身的一系列問題。
暴利“假牙”的背后,滬鴿口腔難建護城河
據招股書顯示,滬鴿口腔的核心業務是技工類產品,而技工類產品中又以合成樹脂牙為主。合成樹脂牙是由固化的復合樹脂制成的義齒,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假牙。
被高昂貴的種植牙勸退后,很多人會選擇義齒作為平替。義齒的通俗通俗說法就是假牙,其主要材料是合成樹脂。義齒又分為活動義齒、固定義齒和全口義齒,其中活動義齒價格最便宜,終端價格在200-500元不等。
作為平替產品,義齒的市場增長空間與種植牙的價格成反比,種植牙越貴,消費者對義齒的接受程度就越高。但義齒的便宜是相對而言,其本身的造價并不高。
2021年上半年數據顯示,滬鴿口腔合成樹脂牙平均成本為0.23元/顆,不到三毛錢,平均售價為0.92元/顆,不到一塊錢。經銷商層層加價,再加上營銷費用以及醫師的“操作”費用,最終暴漲至200元以上。
暴利的“假牙”支撐起了滬鴿口腔的上億營收,據招股書顯示,2018-2021年上半年,滬鴿口腔的營收分別為2.28億元、2.61億元、2.33億元以及1.26億元,其中2021年上半年的1.26億元的營收中,技工類產品的營收占據了46.13%。
然而義齒的營收嚴重依賴于走量,一旦市場需求空間下降,整個企業的營收都將遭受重創。
比如一旦種植牙納入醫保,種牙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大眾自然不再需要安裝義齒。3月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牛三平就建議讓樹脂類補牙、潔牙等牙齒保健治療項目盡快納入醫保,更好地完善醫療保障水平。
根據《第三次口腔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全國口腔患病率高達97.6%,達到口腔健康標準的僅有0.22%。隨著大眾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對口腔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重視,立身于口腔醫療行業的企業大有發展空間。但口腔醫療行業亂象叢生,看牙貴從而導致大量潛在病患抗拒看牙,為此急需權威機構牽頭整治。
事實上,早在2021年就有人大代表對國家醫保局提出將“規范種植牙材料費用并將其治療和服務費用納入醫保”的建議,寧波和四川早已開啟了種植牙醫保支付、集采降價等工作。其中寧波慈溪市已經將種植牙的價格打下了一半以上,由均價8500/顆降至3500元/顆。
義齒存在的意義就是成為種植牙的低價平替,當種植牙價格大幅度下降,義齒的低價效應就無法奏效,義齒的可替代屬性就注定了其難以成為滬鴿口腔的長期戰略業務。
所以哪怕是擁有暴利業務,滬鴿口腔也很難在口腔醫療市場激起太大的水花,更何談成為國產之光與進口品牌爭奪口腔行業的主流市場。
滬鴿口腔也深諳此理,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口腔醫療市場細分領域眾多,其中種植和正畸是典型的高價值項目。”換言之,滬鴿口腔要想在口腔醫療賽道獲得一席之地,必須在種植和正畸兩個品類中獲得突破性進展。
二、資金短缺業務承壓,關聯交易難以自證
滬鴿口腔在技工類產品之外,也積極的開展其他業務,在臨床類產品和隱形矯治系統等口腔正畸數字化產品兩大品類上也有涉及。
但滬鴿口腔在價值更高的正畸類產品營收比重僅在1成左右,而且其毛利率也遠低于同行。2021年上半年,滬鴿口腔正畸類產品毛利率僅為49.48%,遠低于同行時代天使的66.13%,滬鴿口腔在低價銷售的情況下,市場份額依舊無法大幅度提高,據悉時代天使在正畸領域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41%。
價格低于同行,但市占率卻遠遠不及,滬鴿口腔的運營能力和品牌競爭力或許還有待加強。
高價值業務上缺乏競爭力,或許與滬鴿口腔缺乏資金無法大規模擴張有關。據天眼查APP顯示,滬鴿口腔自成立以來,竟沒有其他資本跟進,僅有的一次投資居然也是由在冊股東員工個人投資。
據招股書顯示,滬鴿口腔擬募資4.01億元,并將其中的3.11億元全部用于公司醫療器械科技園的一期項目,包括數字化口腔醫療器械產業化項目及口腔數字化技術研發中心項目。
這項投資項目早在2019年就被簽署,原定在2021年6月開工,但直到招股書簽署日都沒有開工,足以可見滬鴿口腔資金缺口之大。
在資金短缺下,滬鴿口腔卻注冊了26個產品,而時代天使僅有3個產品,沒有充足的資金如何深耕如此多的產品線?廣而不精,或許就是滬鴿口腔的真實寫照。
在資金短缺造成一系列后遺癥的背后,也引發了一個疑問。雖然滬鴿口腔在整個口腔賽道的競爭力不強,但連續四年都有超2億的營收,高毛利率下,滬鴿口腔凈利潤四年內都維持在3000萬元以上,不僅讓人懷疑其資金究竟流向了何處。
除了資金流向的問題外,滬鴿口腔與關聯公司的交易也存在降低滬鴿口腔盈利能力的可能。
據招股書顯示,宋欣是滬鴿口腔的實際控制人,直接持股23.47%,而宋欣旗下還有6家口腔醫院。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宋欣旗下的口腔醫院多次與滬鴿口腔達成交易。
盡管滬鴿口腔否認對關聯方利益輸送,但扯不清的關系僅靠自證或許并沒有太大的說服力。如果在與關聯方交易的過程中存在低價銷售,或許將降低滬鴿口腔的盈利能力,但也不排除兩者只是正常交易,上下游產業形成協同,互助互利的可能。
除了產品交易外,滬鴿口腔還曾向關聯公司收購股權。2018年滬鴿口腔以55萬美元的金額向實際控制人收購CMP公司60%的股權,但又于2020年以50萬美元將其轉售給LDP。值得注意的是,在兩年時間內,CMP的凈資產從751.43萬元跌至9.97萬元。
凈資產跌幅如此之大,LDP還愿意“接盤”,其原因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滬鴿口腔在此次交易中收獲頗豐。但投資收益只能算是輔助業務,滬鴿口腔要想在口腔醫療賽道殺出重圍,發展主營業務才是王道。
寫在最后
將種植牙納入醫保的呼聲高企,去掉中間商的集采模式,以量換價擠出了價格水分。“平價牙”的推出將空腔產業鏈撥亂反正,促進了我國口腔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
我國口腔行業逐漸走向正規,對于口腔醫療賽道的企業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進口品牌的市場份額在未來將大幅度下跌,國產企業要想承接這一塊空白,必須保持行業領先地位,滬鴿口腔要想達到這一水平,或許并不容易。
參考文章:
《一顆假牙成本2毛、出廠價9毛,這家IPO公司揭開口腔里的生意經》,每日經濟新聞
《滬鴿口腔IPO之路一波三折:“貪多嚼不爛”營收規模不及同行,卻有“冤大頭”多次做慈善收購》,金融界
《一口好牙等于一輛奔馳:種植牙將納入集采,種牙降價在即》,新京報貝殼財經
《滬鴿口腔貪多嚼不爛》,斑馬消費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