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銀行信用卡之殤
華夏銀行信用卡之殤
2024年,華夏銀行在發布了多期個人不良貸款(信用卡透支)轉讓項目不良貸款轉讓公告,據《讀懂數字財經》不完全統計:這些不良貸款未償本息總額接近200億元。(注:第3期數據未查詢到,不確定各期不良資產是否有重合部分。)
這個數據已經超過了華夏銀行前三季度的凈利潤。
1、 信用卡之殤
2024年前三季度,華夏銀行實現營收711.35億元,較上年同期上升0.04%。歸母凈利潤為185.11億元,同比上升3.1%。
這在當前的銀行業來說,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但華夏銀行信用卡業務卻顯得有些美中不足。
一方面,2024年華夏銀行信用卡天津分中心、青島分中心相繼終止營業,且信用卡不良資產轉讓價格頻繁低于1折。
以華夏銀行 2024年第14 期個人不良貸款(信用卡透支)轉讓項目為例,該其不良貸款未償本息總額約為 8.9 億元,其中本金約為 3.58 億元,未償利息為 5.32 億,競拍起始價為 1990 萬元,起始價僅相當于未償還本息總額的 2.24%。
另一方面,整體來看:華夏銀行信用卡也已經露出頹勢。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華夏銀行信用卡累計發卡 4084.06 萬張,比上年末增長 3.45%;信用卡期末有效卡 2,072.93 萬張,比上年末下降 2.66%;有效客戶 1,849.26 萬戶,比上年末下降 1.95%。
在累計發卡增長的情況下,華夏銀行信用卡有效卡、有效戶數量卻下滑,這一定程度說明了華夏銀行信用卡的客戶粘性存在挑戰。
同期,華夏銀行信用卡貸款余額 1757.38 億元,比上年末下降 4.54%;報告期內,信用卡交易總額 4,286.45 億元,同比下降 14.10%,實現信用卡業務收入 86.97 億元,同比下降 0.16%。
無論是貸款余額還是交易總額、收入均出現下滑,而2024年還出現了約200億元的不良資產轉讓,這一項項數據都體現出:華夏銀行信用卡亟需破局。
但這又談何容易?
2、如何破局?
2007年初,作為德意志銀行提名的高管人員,侯平空降華夏銀行,擔任華夏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幫助華夏銀行告別了無信用卡發行的歷史(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隨后華夏銀行信用卡進入了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時期。
但時移世易,與2007年相比,今天的信用卡市場早已不是藍海,而是進入飽和乃至縮量發展的階段。
曾經,信用卡發卡量一路高歌猛進。從 2003 年全國統一征信系統建設開始,信用卡發卡行數量和發卡量均大幅增長。到 2017 年,國內信用卡累計發卡量從前一年的 4.65 億張猛增至 5.88 億張,累計發卡量同比增長 26.45% ,增速遠超借記卡。
然而,好景不長。央行數據顯示,2023 年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為 7.67 億張,比 2022 年末下降 3.88%,減少了 3100 萬張 。自 2022 年四季度開始,信用卡發卡量出現下降拐點,2023 年下降趨勢仍未逆轉。這一數據表明,信用卡市場已逐漸飽和,新增客戶難度加大,各銀行在爭奪新客戶資源上競爭愈發激烈。
信用卡交易額和貸款余額情況也反映出市場的變化。
從交易額來看,近幾年增速逐漸放緩,不少銀行甚至出現交易額縮水現象。在消費場景中,移動支付的普及使消費者支付方式日益多元化,微信支付、支付寶等便捷的電子支付方式占據了大量支付場景,擠壓了信用卡的使用空間,消費者對信用卡的依賴度有所降低。
在貸款余額方面,在公布信用卡數據的 37 家 A 股上市銀行中,有 19 家上市銀行的信用卡貸款余額處于負增長狀態。
更為致命的是,在大行不斷下沉、注重零售的大背景下,這個已經飽和的市場正在重構:部分銀行的信用卡透支余額仍在增長,如建行信用卡貸款余額接近 1 萬億元,農行信用卡貸款余額突破 7000 億元,郵儲信用卡透支余額增長超過 20%。
不僅僅是華夏銀行,整個信用卡行業的不良率挑戰都在加劇:2023 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達到 981.35 億元,同比增長 13.34%,創下年度新高。
市場飽和、大行擠壓兇猛、不良率攀升,華夏銀行信用卡業務該如何自處?這是華夏銀行的高管們需要仔細考量的。
但華夏銀行的高管團隊本身,在近幾年也是更迭頻繁。
就在春節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資產規模超4萬億的華夏銀行董事長李民吉辭任,在此之前已經擔任華夏銀行董事長近8年。值得關注的是,李民吉辭任董事長,距離其連任董事長僅一個多月......
關于華夏銀行高管團隊近年來的更迭變動,想要了解的讀者可以留言討論,有機會我們再聊。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