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業,難見“光明”?
第5次更換董事長!逃不出體制的桎梏,光明乳業復興無望?
來源/摩根頻道
清明節期間,因為乳品四廠出現抗原檢測結果異常的員工,導致光明乳業部分員工被隔離,進而引發了消費群體的短暫恐慌。
盡管光明乳業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并且及時封存處理涉疫工廠的全部產品,確保沒有任何相關產品流入市場。但輿論已然發酵,或許將對末端消費場景的銷量產生較為長期的影響。
而在此前的3月28日,光明乳業發布了最新財報,其中2021年的總營收數據表現良好,以同比增長15.59%的幅度達到了292.06億元。只是歸屬凈利潤數據為5.92億元,呈現出2.55%的下滑。
再加上光明乳業在2021年11月份第五次更換董事長,考慮到此前高層變更所引起的業績大幅波動,不由得令人擔憂,在乳制品市場中表現越發乏力的光明乳業,今年是否會迎來至暗時刻?
一、成本幾近“失控”,人事動蕩下光明乳業難見“光明”
整體來看,光明乳業的現狀不容樂觀,甚至有種站在懸崖邊的感覺。
根據財報信息,從2019年至2021年,光明乳業的營收始終都保持著穩健的增長,三年間營收增長比例分別為7.52%、11.98%、15.59%。而歸屬凈利潤的增長比例分別為45.84%、21.95%、-2.55%,呈現出了明顯的下滑曲線。
如果說2020年出現凈利潤下滑,其主要原因還能推給疫情導致的經營壓力,但是到了2021年,“背鍋”的只能是光明乳業自己了。而總結光明乳業的問題,無非是外部業務,以及內部管理失衡。
1.成本連漲3年,境內產品缺失、境外投資虧損。
根據財報信息,2021年光明乳業的營業成本高達238.46億元,相比2020年增長了將近21.08%。
而且綜合多年來的財報數據,光明乳業從2019年開始,營業成本就以每年16億元至42億元的幅度高速攀升。受其影響,光明乳業的乳制品毛利率同比下降幅度也達到了3.7%至19.63%。
對此,光明乳業在公告中分析稱,成本抬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和飼料價格持續走高。但在供應鏈壓力之外,光明乳業相對薄弱的產品設計和營銷環節,也應當擔負一定責任。
作為曾經與伊利、蒙牛不相上下的國內老牌乳制品企業,光明乳業至今都沒有具備高辨識度的熱門單品。如果一定要說的話,2009年曾經火爆一時的常溫酸奶莫斯利安勉強能夠算是光明的招牌產品,但是在現如今,光明乳業已經不再公布莫斯利安的銷量,似乎已經因為銷量不理想遭到了放棄。
而在海外市場,作為光明乳業旗下子公司的新西蘭新萊特,由于受到新西蘭原奶價格上漲、國際海運成本上調、關鍵客戶受疫情影響銷量下降等因素,在2021年虧損了0.4億元。境內境外,可謂是雙線失利。
2.高層頻繁更換,人事動蕩之下企業無望復興。
人事問題對于光明乳業而言,算得上是“老生常談”了。
2008年尚處于巔峰時期的光明乳業,因為內部體制問題,締造傳奇的王佳芬在遺憾中主動離職。而在其人離職前后,光明乳業的經營受到波及,被伊利、蒙牛成功反超。
繼任總裁的郭本恒在位時間長達8年,期間主導推出了莫斯利安以及收購新萊特乳品公司,一度讓光明乳業看到“光明”。但是在2015年,郭本恒因貪腐落馬,還牽連到一大批內部員工,光明乳業的復興立刻遭遇中斷。
其人之后,張崇建和朱航明分別成為董事長和總經理。但是沒過幾年,在2018年8月到10月期間,他們帶著董事、副總經理、財務總監相繼辭職,據業內傳聞,辭職原因是因為業績下滑所引發的內部糾紛。
再之后,就到了在2021年年底辭任董事的濮韶華。從天眼查上可以看到,在他之后,另一位董事也選擇了辭職。
彼時正是光明乳業因多年內部問題元氣大傷的艱難時期,接手爛攤子的濮韶華推動著光明進入低溫奶賽道,雖然利潤沒能得到有效增長,但是營收數字卻是有著顯著提升。
然而就在企業走向平穩有序發展的時候,光明乳業又一次發生了高層變動,顯而易見,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復興之路仍將會困難重重。
而多年來的內部問題積攢,再加上始終未能有所改善的經營短板,等待光明乳業的,很難說不會是一條陡峭的下坡路。
二、營銷渠道拖累經營,低溫奶面臨紅海競爭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光明乳業的主要經營方向,大概還是會圍繞已經逐漸成為核心產品的低溫奶。
畢竟對比2021年營收數據,伊利總營收968.9億元,蒙??偁I收881.4億元,都是在朝著千億營收邁進。在伊利和蒙牛雙巨頭把控市場格局的情況下,光明乳業在常溫奶市場中已經很難有所建樹。
于是,在當時競爭對手較少的低溫奶市場,也就成了光明乳業為數不多所能選擇的轉型方向。
低溫奶一般指巴氏殺菌乳,也即是通過巴氏殺菌法,以72℃-85℃的低溫處理技術加工而成的牛奶。只是由于低溫技術的限制,低溫奶的保質期相對較短,相對于常溫奶動輒數月、一年的保質期,低溫奶大部分都只能保存幾星期左右。
因此在運輸和銷售環節中,對冷鏈技術和供應鏈都有著更高的需求,在初期也只有像光明乳業這樣的老牌企業才有能力去嘗試。
只不過,雖然光明乳業在2019年左右就已經提前入局,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搶先布局的優勢并沒有得以完全發揮,反而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隱約有著立足不穩的趨勢。
1.營銷和渠道的“歷史遺留”短板。
頻繁的人事動蕩,最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光明乳業在近12年期間,有很長一部分時間都處于管理錯亂、經營策略頻繁改動的境地。
而這些高層因素所引發的影響,則是光明乳業在產品營銷和渠道拓展上的弱勢。甚至于,隨著互聯網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份“弱勢”也被成倍放大。
產品營銷方面,長期的低利潤導致其很難進行大規模廣告投入,同時如同前文所說,光明乳業至今為止,尚未打造出能夠匹敵金典、特侖蘇、安慕希等知名奶制品的同類產品。早些年莫斯利安的成功并沒有延續下來,反而在反復的高層變動中逐漸成為了邊緣產品。
渠道方面的弱勢則更為明顯。線上渠道中,光明乳業2014年上線的“隨心訂”線上配送服務,不僅很快就被伊利、蒙牛等競爭對手迎頭趕上,此后更是隨著菜鳥驛站、美團等配送服務的入局,被擠出一線服務的序列。
至于線下渠道,在伊利和蒙牛的雙巨頭格局下,想要突破二者的線下封鎖,其難度可想而知。
2.低溫奶門檻持續降低,賽道競爭加劇。
早期階段中,低溫奶賽道之所以略顯冷淡,主要還是低溫奶的保質期和運輸成本都較為苛刻,有能力進行布局的企業相對較少。
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類似于冷鏈物流之類的第三方運輸服務進行賦能,再加上低溫奶更加契合現如今追求健康的消費觀念,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擠入了低溫奶賽道之中。其中,除了伊利、蒙牛、飛鶴、達能這樣的頭部企業,更多類似于君樂寶、三元、新乳業等中腰部企業,也都以或收購或增產的方式搶奪市場份額。
隨著資本和競爭對手的匯集,低溫奶市場的競爭形式也會更加趨向綜合實力的較量。盡管光明乳業曾經身處低溫奶品牌排名前三的位置,但是如果不能及時改善營銷和渠道的長期劣勢,或許一切都會如同鏡花水月般難以長久。
說到底,對于半只腳快要伸到懸崖外的光明乳業,補齊短板、穩定軍心,才是目前最應該做的。
參考資料:
《成本高企、利潤承壓,光明乳業能否守住低溫奶市場的頭把交椅》——北京商報
《光明三元君樂寶,混戰中國乳業第三極》——去消費
《我在超市找不到光明牛奶了》——奇偶派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