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新冠奇藥”爆火!散戶才剛進場,又要被套了 || 深度
早在2020年疫情剛暴發時,千金藤素就被炒過一輪,現在還沒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未來估計還有幾波炒作。
來源/無冕財經??作者/郭俊宇??編輯/陳澗
A股市場又掀起一股炒作“新冠藥”的熱潮。
5月13日,《科技日報》發表一則題為《我科學家發現新冠治療新藥并獲發明專利授權》的新聞,迅速在網上傳開,這種“抗新冠新藥”叫做千金藤素。
很多人之前聽都沒聽過的千金藤素,被披上“抗新冠”外衣后,立馬成了資本市場的寵兒。
只要跟千金藤素沾邊的股票,在過去兩個交易日都出現了暴漲,主力和散戶都在瘋狂買入。
然而,隨著上市公司的澄清,千金藤素的炒作迅速降溫。主力資金已經在拋售離場,散戶卻在接盤,仍對千金藤素概念股抱有幻想。
突然爆火
從上周五開始,“千金藤素”概念股突然就火了。
被炒得最猛的幾只“概念股”,華北制藥(600812.SH)、步長制藥(603858.SH)、大理藥業(603963.SH)、千金藥業(600479.SH)從上周五開始就漲停,并且連拉兩個漲停板。
方盛制藥(603998.SH)上周五觸及漲停后,本周一、周二又連續漲停。在北交所上市的生物谷(833226.NQ),兩個交易日內漲了68%。
這一切的起因,都源于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童貽剛教授一項關于千金藤素的研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專利說明書顯示,10uM(微摩爾/升)的千金藤素,抑制冠狀病毒復制的倍數為15393倍。
簡單來說就是,只用10微摩爾/升千金藤素藥物,就能將15393個病毒消滅得只剩下一個。
童貽剛表示,從目前的研究數據看,該藥物抑制新冠病毒的能力,在所有人類發現的新冠病毒抑制劑中排名靠前。
亮眼的實驗數據,加上一些媒體的渲染,此前一直默默無聞的“千金藤素”,一下就成為資本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明星”。
不管有沒有相關業務,只要是跟這個概念沾點邊的上市公司,近兩個交易日都漲瘋了。
這些公司中,大部分其實都跟千金藤素沒什么關系。
▲少部分公司有千金藤素業務。
這些因“千金藤素”暴漲的上市公司里,大部分都沒有千金藤素相關產品。其中僅有云南白藥和生物谷具有千金藤素片的注冊批件。
國家藥監局數據庫顯示,國內獲批的千金藤素制劑都是片劑,共4個批件。涉及的公司分別為沈陽管城制藥、云南白藥集團文山七花公司、云南白藥集團大理藥業、云南生物谷藥業。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生物谷手中有批件,但該公司從2004年以后就沒有再繼續生產千金藤素片了。目前主要從事燈盞花系列藥品的生產。
華北制藥雖然曾經是北京化工大學的校企合作單位,但從該公司發布的公告獲悉,目前該公司并沒有跟相關專家團隊展開千金藤素的技術合作,更沒有千金藤素相關產品。
最離譜的應該是千金藥業和大理藥業,兩者可以說都跟“千金藤素”沒有半毛錢關系,前者因為名字里有“千金”二字而暴漲;后者僅僅只是因為跟云南白藥旗下的大理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撞名了。
參與炒作的股民則不管公司有沒有千金藤素,只要名字像行。
▲股民吐槽,圖片來自東方財富網。
目前A股市場上真正跟“千金藤素”有關聯的公司少之又少,即使是擁有千金藤素片生產批件的公司,千金藤素對其主營業務的影響也是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事實上,目前在國內是買不到這個藥的,有的企業有生產批號,并不生產這個藥。
因此,上述公司基本上都是在蹭熱度炒作罷了。
誰在炒作?
如此喪失理智的炒作背后,究竟是哪路資金在主導?
以被炒得最猛的生物谷為例,東方財富的數據顯示,這輪炒作背后,主力資金和散戶都有參與。
今年以來,生物谷大部分時候的資金流動很小,而且基本上都是凈流入。從上周五開始,該公司的資金流入突然大增,主力資金在過去兩個交易日分別流入966.19萬和2662.02萬元。中小單也有幾百萬的資金流入。
▲生物谷資金流向,圖片來自東方財富網。
從本周一的龍虎榜數據看,炒作生物谷的主力,主要是東方財富證券的4個營業部。
買方前四位為清一色的東方財富證券營業部,東方財富證券蘇州時代廣場證券營業部作為買一,買入831.89萬元;東方財富證券慈溪三北西大街證券營業部也吸納了386.28萬元。
被稱為“散戶大本營”的拉薩東環路第一、二證券營業部也擠進了前五,其中,東方財富拉薩東環路第二證券營業部、東方財富拉薩東環路第一證券營業部分別買入347.15萬元、277.03萬元。
這4家營業部總共買入1842.35萬元,占生物谷兩個交易日總成交額1.22億元的約15%。
此外,在方盛制藥的龍虎榜里,也出現了“拉薩天團”的身影,東方財富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拉薩東環路第二證券營業部周一買入了572.23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炒作似乎又出現了“主力拉高出貨,散戶接盤”的戲碼。在收獲了兩個漲停板后,主力資金已經在撤離了。
上周五,方盛制藥主力資金和超大單流入了5000多萬,本周一該股票漲停的時候,主力又賣出了幾乎相同金額的股票,而散戶則在瘋狂買入。
▲方盛制藥資金流向,圖片來自東方財富網。
目前已經有不少上市公司出面澄清了。在5月16日收盤之后,至少有11家上市公司發布了關于千金藤素業務的公告,或通過投資者互動平臺進行澄清。
澄清之后,主力資金基本上都在撤離千金藤素概念股,但散戶的追漲勢頭依然兇猛。
方盛制藥5月17日主力資金凈流出9500多萬,而小單則凈流入了9400多萬。其他幾只“千金藤素”概念股,例如步長制藥、華北制藥以及大理藥業等,都出現了主力資金在拋售,而散戶資金在接盤的情況。
“神藥”沒那么神
隨著上市公司辟謠,以及千金藤素的“真面目”被逐漸扒開,這輪炒作正在迅速降溫,5月17日進場的資金,大概率要被套在里面。
截至5月17日收盤,云南白藥、大理藥業、千金制藥等均收跌,華北制藥、生物谷、步長制藥等小幅收跌,方盛制藥也打開了漲停板。
▲千金藤素概念股5月17日漲跌幅,圖片來自同花順。
千金藤素被炒作,主要在于被打上了“抗新冠”的標簽,實際上它距離成為“抗新冠藥物”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要走,資本市場最近的反應顯然是有些過度了。
一般情況下,藥物研發都要經歷四步:
首先是體外實驗,篩選出體外有效的候選藥物;然后在進行臨床前體內實驗,在動物體內驗證候選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接著是人體臨床試驗,在受試者身上驗證候選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后是上市申請,藥監部門根據結果進行審批。
童貽剛團隊的實驗數據來自體外實驗,僅僅只是開了個頭。
據界面新聞報道,原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研究副教授張洪濤表示,“抑制病毒復制15393倍”這一數據在某種程度上沒那么重要,因為在體外,例如使用酒精同樣也可以使病毒減少上萬倍。
張洪濤表示,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人體試驗上,看千金藤素是否能在人體試驗中達到這樣的抑制效果。
目前的千金藤素,只能說是有望用于治療新冠,但距離成為真正能夠用到人身上的藥物,還遙遙無期。
就算幾年后研發成功,到那時的新冠疫情形勢,以及需求量也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記性好的投資者或許知道,這并非是資本市場第一次炒作千金藤素了。
早在2020年疫情剛暴發時,千金藤素就被發現能夠抑制新冠病毒,如今已經過了兩年多,依然沒能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當時的炒作熱度沒有這一次那么大,最終草草收場。目前看來,這一次的炒作恐怕也不會例外。
對于千金藤素,我們或許可以期待,但目前還遠遠沒到歡呼的時候。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