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國品牌,究竟誰被耽誤了?
疫情之下,新老品牌之爭將迎來怎樣的結局?
作者/大君? ?報道/消費界
? ??
新冠疫情的反復為消費行業品牌格局重塑增添了變數。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并延續至今,讓新生代消費者消費理念與購物行為發生改變;直接影響供應鏈、線上線下各類渠道銷量;對一級市場有關于新消費的融資產生沖擊……如火如荼的新消費品牌在“不可抗力”中遭遇當頭一棒。
與此同時,老品牌重新調整自身定位與產品,開啟對新品牌的戰略反擊。疫情之下,新老品牌之爭將迎來怎樣的結局?
??
疫情期間,消費者對知名老品牌展現出了更深的信任。
?
4月,在上海政府發放的免費生活物資中,“龍金花”玉米胚芽油出圈。因這款食用油本身在上海市場的知名度有限,且撞名“金龍魚”、“魯花”,不免讓人想起當年綠皮火車上,康師傅與康帥博、康帥傅之間的愛恨糾葛。
?
時隔多年,康帥博們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然而康師傅本身卻也背負著山寨統一的嫌疑,雖最后被3·15鑒定都是腳臭味酸菜面,大家誰也不比誰高貴。但由于汪涵老師為統一做的“有人模仿我的臉,還有人模仿我的面”代言太過精彩,總不免時刻提醒消費者相信正宗血統的力量。類似的事件還包括雪碧與雷碧,六個核桃、五個核桃和六個核彈等等。
?? ?
這種提醒顯然是有效的,大量網友質疑龍金花為山寨產品,并將其戲稱為“金龍魚和魯花的孩子”。與龍金花一同上榜的還包括龍仁粉絲、龍D粉絲等一批龍口粉絲家族。雖最后被證實,龍金花于上世紀50年代就已建廠,是一家山東老牌正經企業,但鮮有耳聞的品牌依然讓網友有了集齊山寨品牌百科全書的興奮感,諸如PDD都不會上架的“魔都四件套”等話題持續發酵。
?
在部分地區采購物資多次翻車后,上海保供物資的選取似乎統一掉頭轉向成名已久的老品牌。在物資天花板的徐匯區,統一、金典、海天、金龍魚、灣仔碼頭等成熟品牌高頻出現;在浦東新區的物資中,盼盼、蒙牛、寶潔、清美占據主流;在普陀區雨潤、佳潔士、歐萊雅、心相印、涪陵榨菜多有出現……
?
上述圖片中的物資分別來源于徐匯區、浦東新區、普陀區、靜安區、黃浦區、虹口區部分街道,大家熟知的傳統品牌占據主流,新銳品牌極少出現?
圖片來源于網絡
訂單暴增的各大生鮮平臺,同樣是成熟品牌主導的戰場。
?
叮咚買菜多被伊利、光明、統一、金鑼、海底撈、周黑鴨、康師傅、可口可樂等耳熟能詳的品牌占據;盒馬上白象、正大、泰森、德亞、五芳齋、荷美爾、可口可樂是常客;美團買菜上蒙牛、光明、德亞、飛鶴、桃李、圣農、海天、福臨門等品牌圈里的老臘肉可謂平臺頂流;拼多多的小區團購明星產品依然出自光明、盼盼、友臣、樂事、可口可樂、農夫山泉等各大知名品牌。
?
此外,根據網友曬出的截圖,即便是由小區團長發起的團購中,也可粗略看出成熟品牌是團購名單中的常駐嘉賓。
上海團長的團購物品,?圖片來源于網絡
疫情之下,消費者偏好成熟品牌或市場頭部品牌,這并非針對上海一城而言。
?
伊利發布的2021年年報及2022年一季報顯示,其具有健康屬性的白奶作為保供產品,滲透率及口碑在疫情期間反而有所提升,市占率增速全市場第一,不但成為亞洲首家超千億營收的乳企,更是在一季度獲得35.3%的營收增幅,這也是其五年來拿下的最高利潤增幅。
?
在醬油行業擁有最強規模優勢的海天,占率穩居第一。海天味業2021年年報顯示,其營收達到250.04億,同比增長9.71%;歸母凈利潤為66.71億,同比增長4.18%。
?
而放眼2021年調味品行業,企業業績整體呈現下滑態勢。除卻海天味業一家營收凈利雙增長,其他企業或是增收不增利、或是營收凈利雙降、或是虧損,經營情況持續承壓。
?
新銳品牌也并非完全沒有一爭之力。
?
在仍處于成長期的奶酪行業中,妙可藍多憑借大單品兒童奶酪棒與蒙牛的渠道優勢,2021年實現營收44.78億元,同比增長57.3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4億元,同比增長160.60%,成功躋身國產奶酪第一品牌,C端市場份額也超越百吉福成為第一。
?
在新興品類無糖氣泡水中,元氣森林始終是最為亮眼的存在。根據元氣森林副總裁李國訓對外透露的消息,2021年元氣森林營收是上年同期的2.6倍(元氣森林2020年的營收為27億元),達到70.02億元;2022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50%。在氣泡水市場白熱化競爭中,增長依舊高調。
?
近些年市場空間快速擴容的預制菜行業對新老品牌同樣友好,不僅驅動新銳品牌快速增長,還打開了老品牌的增長天花板。
?
2021年,千味央廚實現營收12.74億元,同比增長35%;實現凈利潤8846萬元,同比增長16%。其中,預制菜作為千味央廚2021年重點關注的業務,實現售額為1400多萬,同比增長34.35%。
?
“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則在2021年實現營收7.65億元,同比增長23%;實現凈利潤1.33億元,同比增長6%。進入2022第一季度,味知香實現營業收入1.86億元,同比增長14.17%;凈利潤3569萬,同比增長21.9%。
?
而餐飲行業則無論是新銳品牌,還是老品牌,增收不增利現象普遍存在,翻臺率、同店銷售額、人均消費下降時有發生。
?
麥當勞中國2021年新開門店1494家,閉店661家。
?
海底撈2021年新開421家門店,關店276家,實現收入411.1億元,同比增長43.7%;但凈利潤虧損41.6億元,接近2018年至2020年三年累計凈利潤總合(43億元)。翻臺率從2018年的為5次/天,2019年的4.8次/天,2020年的3.5次/天,持續下降至2021年的3.0次/天,達到上市以來最低點。
?
星巴克中國2021年同店銷售額增長17%,其中同店交易量增長19%,但平均客單價下降2%;
?
瑞幸咖啡2021財年總凈收入為79.653億元人民幣,較2020財年的40.334億元增長了97.5%。美國會計準則(GAAP)下運營虧損5.391億元人民幣,雖與2020財年虧損25.873億元相比明顯減少,但虧損仍然存在。
?
奈雪2021年營收為42.96億元,相比2020年的30.57億元增長40.5%。經調整凈利潤由2020年的盈利1660萬元變為2021年的虧損約1.453億元。
?
至2021年末,海倫司酒館網絡增至782家,收入從2020年的約8.18億元增至2021年的18.36億元,同比增長124.4%;但歸母凈利潤從2020年盈利7007萬元轉為2021年虧損2.3億元。
?
餐飲行業也并非全軍覆沒,依舊有品牌實現了營收、利潤雙增長。例如,九毛九收入約41.8億元,同比增加54.0%,凈利潤達到3.4億元,同比增長169.7%。
1、消費能力下降,消費者傾向選擇平價產品
?
宏觀環境的變化與疫情反復的大背景下,企業因經營不善開啟裁員潮。3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8%,其中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0%,處于近年同期高位。
由于失業或收入減少,消費者消費能力出現明顯不足,并對消費意愿、消費傾向形成抑制。跟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在2020年下半年恢復后,2021年又呈現邊際走弱趨勢。消費者傾向購買低價、平價產品。
?
與此同時,出于成本考慮,以及為應對通貨膨脹和與疫情相關的物流、原材料、勞動力市場問題帶來的利潤擠壓,部分品牌不得不進行提價對沖負面影響。例如在2021年第四季度,調味品企業紛紛開始提價,以應對原材料價格上漲。
?
而頭部品牌在規模效應下,產品價格普遍做得更低,或漲幅更低,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疫情下的業績疲軟態勢。甚至有頭部品牌諸如奈雪的茶、喜茶等,可在保證利潤空間的基礎上反向操作,以降價推動品牌增加客流。
?
2、可選消費讓位必選消費,囤貨需求增加
?
消費者在出行、物流、消費受到限制的情況下,獵奇、嘗鮮心理被抑制,從可選消費轉向必選消費,囤貨需求增加。
?
例如在剛需和健康屬性的推動下,無論是常溫白奶還是低溫白奶,2021年均取得雙位數增長。相較之下,酸奶因其產品定位偏享受型消費,屬性為可選消費,在疫情之下增速僅為個位數。
?
必選消費的各個賽道往往已經過多輪的優勝劣汰,頭部品牌市場占有率穩定。而頭部品牌在品牌背書、供應鏈、運營、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擁有優勢,不僅更易獲得保供企業資質,還更易得到消費者的信任,進入消費白名單,因而在疫情擾動下,總體表現相對平穩。
?
此外,疫情期間囤貨場景下,基于安全、性價比、儲存時間等因素的考慮,方便速食、預制菜對外賣、正餐的替代效應明顯。可以說,囤貨需求側面促進了市場教育,加快了預制菜行業發展。
?
3、線下消費銳減,餐飲行業遭遇重創
?
疫情使得部分消費場景硬缺失。2020年以來疫情反復、各地疫情反彈,部分行業受國家要求暫停營業,線下聚集性消費場景遭受重創。同時,在“不聚會、少出門”的宣傳與號召中,消費者外出消費意愿較低,外出消費銳減。
?
根據匯客云數據,2020—2021年全國購物中心客流量分別恢復2019年的64%和75%的水平,2021年下半年受散點疫情的反復等因素影響,全國購物中心客流恢復程度反而不及2020年水平。
?
進入2022年,疫情襲來,諸如上海、杭州等地區形勢嚴重對改善趨勢帶來較大擾動,線下經營恢復難度可想而知。
?
線下消費的持續低迷,令餐飲企業經營壓力大幅上漲。在疫情對于線下活動的影響之下,餐飲行業營收增速下滑嚴重,盈利能力惡化甚至虧損。
?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疫情發生之前的2019年11月,限額以上餐飲行業的營收在社零總額的占比為13.03%,隨后在2020年3月這一比例大幅下落至6.93%,且整個2020年限額以上餐飲收入的同比增速顯著低于社零增速。到2021年12月餐飲收入兩年平均增速僅為-0.5%。
?
在此經營背景下,頭部企業因有較強的資本支持,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部分中小餐飲企業和新銳品牌則不得不離場。
?
4、新消費品投資回歸理性,新銳品牌尋求新出路
?
自2019年起,供給端、消費端巨變:消費主力群體換代,短視頻、直播等渠道紅利來臨,行業連鎖化加快,一級市場資本開始向新消費賽道集中,期間涌現出以元氣森林、Manner、貝泰妮等為代表的新消費品牌,并有品牌迅速成為行業中重要的頭部品牌之一,甚至完成上市。
?
但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一級市場逐漸降溫,融資環境的收縮導致企業投放減少。由于新銳品牌依賴于品類創新才能在相對穩固的品牌格局中突圍,需要通過營銷向消費者重復其差異化拉新,因而投放減少后,品牌聲量驟降,銷量隨之下降,企業不得不收縮戰線。但其中不乏品牌,提前布局分散風險,在疫情當中,仍然取得業績增長。
?
例如喜茶在新式茶飲業務外,拓展瓶裝飲料業務,觸達以往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無法觸達的客群;并通過CVC投資等方式,向咖啡、植物基、預調酒等方向切入,加速拓展業務范圍,加固自身護城河,擴大商業版圖。
?
元氣森林則通過建立全國線下渠道體系,構建直接觸達消費者的途徑;自建工廠與供應鏈管理體系,補足生產、供應鏈、渠道等短板,以解決其在產能上的“卡脖子”問題;在無糖茶飲、氣泡水之外,進入果汁、電解質水等細分品類,開辟全新增長空間。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