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炮灰
“今天是鴻坤不兌付的第53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沉默!”
來源/金角財經??作者/林石??編輯/角爺
在微博”鴻坤金服不兌付”超話里,有人日復一日地計算著,鴻坤金服已經爆雷的日子。
今年3月,曾經的中國百強房企鴻坤集團旗下的鴻坤金服宣布停止運營,成為又一家因為理財產品爆雷的房企,涉及資金達30億。
如鴻坤集團這樣的案例,人們早已司空見慣。自2021年9月,恒大財富百億理財爆雷之后,佳兆業、陽光城、寶能、中國奧園,當代置業、祥生控股、三盛集團等多家房企紛紛爆出理財產品無法兌付。?
業內曾經盛傳的一句話,“房地產做到最后就是做金融”,如今看來,已成笑話。
時至今日,房企艱難自救,業主惴惴不安,但更慘的是買了房企理財的債主們,似乎早已無人關心:這錢,啥時候能還上?
員工業主一網打盡
中國人的骨子里是有一股賭性的。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隨著各種“投資寶典”的暢銷與營銷號的攻勢,早已成為了至理名言。
想搞錢,就得“錢生錢”,而且越快越好。
房企推出的理財產品,“完美”符合這一標準。
鴻坤金服爆雷10天之前,還發布了一只48天的短期募資產品,1萬元起投,預期年化收益率10%。公開資料顯示,各大房企推出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均在7%-13%不等。
對比銀行存款,哪怕三年期的大額存單利率,也不過在3.35%上下,足足高了一倍不止。
不同銀行大額存單利率
馬克思說,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其實不是馬克思說的)
資本如此,人也一樣,而且10%就足以讓人搶個頭破血流。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往往是房企內部員工。
如陽光金服,涉及投資人約1萬人,其中員工約3千人;如奧園,涉及投資人大概1500人,員工及家屬占了一半以上。
有企業甚至將其視為一種員工福利,正如當代置業推出的員工內部理財“職工寶”,連名字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有房企員工直言,“收益率高,而且之前所有的理財產品都如期、足額兌付,我們身在公司內部,對公司的情況熟悉,所以也比較放心。”
第二批則是買了房的業主。
房子住進來,小區寫滿了房企的理財廣告——“中國房地產百強,資產過千億”,聽起來比p2p靠譜多了。
還等什么?投!傾盡所有甚至拉上親戚朋友都要投。
這可是企業內部福利,想買還得找門路讓員工代持,這么大的公司難道還會騙人?
一大批大爺大媽搶破頭地交出了自己的全部養老錢。
曾經,二者的相處稱得上甜蜜,房企拿到了錢,投資人也賺到了錢。只是寒冬一至,曾經所有的甜蜜,如今都化為了仇恨。
2021年9月13日,恒大財富爆雷之時,約100名投資者包圍了恒大深圳總部,其中不乏恒大員工、業主,“老板盤滿缽滿,員工傾家蕩產”“恒大,還我血汗錢”這樣的標語比比皆是。
標語不是空話。
對比之下,2017年福布斯富豪榜上身價391億美元的許家印,超越馬云成為中國首富。爆雷三年后,還剩89億美元。
但對于很多債主來說,爆雷之后,就是傾家蕩產。
隱藏的債務黑洞
有人坐著看戲,甚至有些幸災樂禍,認為這就是活該。
不出奇。
這畢竟看起來就是一門你情我愿的買賣。
但等到潮水退去,露出的其實是精心布局的殺豬盤呢?
不少房企的理財平臺都涉及“自融”的風險。
“自融“的概念最早出自P2P行業。2016年8月,銀監會聯合多部門下發《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其中第十條規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從事或者接受委托從事下列活動:(一)為自身或變相為自身融資,(二)直接或間接接受、歸集出借人的資金。”
如今的房企理財產品如出一轍。房企的通常做法,就是由公司內部人士在外自建殼主體,或去外部尋找符合條件的殼公司,作為理財產品的發行主體。
如恒大財富的基金銷售牌照持有主體,為深圳市金海九州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穿透可知,該公司旗下并沒有對外投資公司,最終受益人為徐文、何妙玲,前者為廣東恒大華南物流中心董事,后者為恒大地產集團董事。
恒大財富專題會現場,源自搜狐財經
自融的風險在于,資金的用途是不明確的,有著極高的被挪用的風險,究竟是項目投資?還是被房企拿去填窟窿?
前者面臨的可能是項目回款影響兌付,后者的惡果很多人已經品嘗到了。
還有一個關鍵就是,這筆錢用完了是要還的,但這筆負債卻因套殼的操作,并沒有在公司的報表上呈現,成為了三道紅線以外的債務黑洞。
近期爆雷的金科地產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表面上看,截至2021年年底,金科扣除合同負債后的資產負債率為69.17% ,凈負債率為69.51%, 兩項指標達標,但現金短債比小于1,踩中一道紅線。
但實際上,“金科系”旗下名為“小金牙”理財平臺的產品在數日前已經出現逾期兌付。上海票據交易所日前公布的截至2022年3月31日持續逾期名單中,金科股份及其旗下公司更是累計逾期8130.65萬元,月末逾期余額5735.2萬元。
另外,縱觀公開報道,購買了房企理財產品的“受害者們”,基本都毫無投資經驗,甚至還有像當代置業等房企,強制中高層員工購買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一邊是企業刻意將債務風險隱藏,一邊卻是缺乏投資經驗的投資人。
說是你情我愿,到頭來卻成了一場不公平的資本游戲。
被遺忘的債主
踩雷房企理財的債主們最關心的問題,還是錢能不能還上。
乍看之下,房企們在爆雷之后基本都“積極”地給出了自己的兌付方案。
方案主要不外乎兩種,現金分期、實物資產。以鴻坤集團為例,其最新的兌付方案如下:
現金分期方案以賬戶金額不同分三種情況——
1,賬戶總資產為10萬元及以下的,方案公布后10個工作日內兌付。
2,賬戶總資產為10萬元至20萬元的,每三個月一期,分12期也就是36個月完成兌付。
3,賬戶總資產為20萬元以上的,每三個月一期,分16期也就是48個月完成兌付。
實物資產兌付方面,鴻坤集團則表示,“已準備好足夠覆蓋投資人本息的實物資產供投資人選擇,實物資產業態包括在售的住宅、別墅、商鋪、公寓、車位等”。
其它爆雷房企也基本類似。
陽光城的兌付方案中,本金償還方案為,到期首月兌付10%,之后第7-12個月內,每月償還15%;利息亦是7-12月分攤。
多數房企還給出了現金與實物兌付相結合的兌付方案。例如奧園針對60億逾期理財的兌付方案包括“現金+實物”,其中現金兌付以200萬為界,兌付周期為6個月、21個月,實物兌付則由集團提供總貨值不低于90億元的物業資產;
看起來,還好像是能還上的。但兌付方案并非人人都能接受。
現金分期通常的問題有兩種,一是收益打折,當代置業旗下參與了理財產品的員工就表示,如果接受現金分期方案,原本承諾的10%以上年化收益變為4.35%;二是分期過長,如前述鴻坤集團的方案中,最長要足足4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兌付。
有投資人直言,這其中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實物兌付也是個“坑”,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這些實物資產的流動性。
用某位當代置業員工的話來說,這些都是“不良資產”、“癌癥庫存”:非核心城市資產、非業主買不了的車位、沒有上下水以及轉手稅特別高的商業項目、現場交通偏遠、期房同樣面臨不確定性。
再說簡單點,就是本金再難全額返還。
鴻坤集團在新聞稿中表示,已經有60%的投資人完成了兌付方案簽約。
鴻坤集團總部
至于你信不信?反正至少40%投資人不信。
但無論信不信,今年5月12日,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已經宣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專項整治工作順利完成”。
今時今日,地產行業政策頻頻吹暖風,各地急著救市,房企忙著交樓,至于那些還在苦等兌付的債主們,好像也只能在微博的超話里繼續計算無望的日子了。
參考資料:
搜狐財經《地產人的“魔幻2021”:理財入“坑”被套百萬,高管盼“大浪淘沙、格局重塑”》
棱鏡《超900億房企理財暴雷,員工:當年60萬“買”職位,今被迫成房東》
鋒靂《金科“小金牙”逾期:教科書式集資崩塌》
樂居財經《地產自融疑云》
第一財經《3·15大調查 | 涉房理財:曾經的“財富密碼”如何吞噬財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