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長跑,藥師幫找到虧損解藥了嗎?
新冠疫情的持續,互聯網醫療的行業價值被看到,政策上的支持加上市場本身需求的被刺激,互聯網醫療行業進入到加速發展期。
來源/互聯網那些事
互聯網醫療還有多少想象力?
從二級市場來看,互聯網醫療行業這兩年經歷了“極冷到過熱”的過山車式變化。
新冠疫情的持續,互聯網醫療的行業價值被看到,政策上的支持加上市場本身需求的被刺激,互聯網醫療行業進入到加速發展期。
巨頭們表現強勁,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紛紛IPO成功,開始在資本市場上大殺四方。
在醫藥企業的上市大潮之下,各家醫藥公司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在這其中藥師幫無疑也是最受市場關注的公司,上個月在港交所主板遞表。
不論是從創辦日期還是融資規模,藥師幫都算得上是互聯網醫療賽道的“老將”。
創辦于2015年,7年間開啟6輪融資近30億的藥師幫于2022年5月24日向港股遞交招股書,沖擊IPO。作為一家知名的醫藥企業,藥師幫能憑借上市實現翻身嗎?
那么,專注B2B業務的藥師幫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其此時上市憑什么?互聯網醫療進入下半場,依靠SaaS服務的藥師幫能否開啟長期第二曲線?
且看下文分解!
?藥師幫起于基層成于互聯網
互聯網醫療的融資多、聲量大、發展快。
綜合醫療服務平臺圓心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二創IPO。微醫、叮當健康、智云健康、思派健康也在去年相繼提交招股書。
“微醫”在香港上市計劃受挫后,考慮放棄傳統的IPO,轉而通過與SPAC(空殼公司)合并的方式上市,微醫的“數字醫療第一股”懸而未決。
從融資來看,經過了近10年發展的互聯網醫療,各企業融資幾十億美元,其中不少公司估值已經破百億美元,但賺錢能力卻并沒有跟上。
過去三年多以來,需要企業凈虧損都超過20億元,智云健康更是虧損達到45億元,燒錢程度驚人。
為什么互聯網醫療叫好難叫座呢?
我們看到互聯網醫療最核心的是管理和服務,但這兩塊很難看到明確的效果,專業的醫療問題很難在線上解決。在掛號問診到健康管理的閉環完成后,各互聯網企業開始布局線下。
那么藥師幫有什么不一樣嗎?急于上市是差錢了嗎?
2015年,藥師幫在“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趨勢下誕生,創始人張布鎮曾在房天下“官”居副總裁、CTO,具備長達15年的互聯網工作背景。
2015年4月開始,藥師幫前身“廣州速道”進行多輪融資,在之后的7年時間內獲得來自老虎、百度、順為等資金的支持。
天眼查顯示,2015年,藥師幫獲得上海常春藤資本、威盛股權投資1000萬元Pre-A融資;緊接著在2016年,藥師幫App上線后不久就完成復星醫藥領頭的A輪融資7100萬元;不到一年后,來自松禾資本、復星領投,同威資本、常春藤繼續跟投,藥師幫再次拿到總數1.1億的B輪融資;一路上揚的藥師幫在2018年6月、12月又分別開啟C輪和D輪融資,來自順為資本、松禾資本、高捷資本、DCM資本、SIG、老虎中國、DCM等超10億人民幣流入藥師幫。
在遞交招股書之前,藥師幫又獲得來自百度、珠江投資、廣州基金及某國家主權基金、松禾資本等的2.7億美元的戰略融資。
作為互聯網醫療賽道中少有的B2B模式企業,藥師幫展現了其驚人的融資能力。
在IPO之前,創始人張步鎮持股20.33%,元知、老虎、復星、百度等均持有藥師幫股份,其融資規模、資本構成都能稱之為“雄厚”。
那么,藥師幫的基本盤究竟如何?
藥師幫看上了誰的生意?
藥師幫和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和而不同。
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是B2C醫藥電商平臺,藥師幫是院外醫藥產業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
類似醫藥界的“1688”,主要瞄準B2B業務,上游對接藥企和藥品分銷商,下游對接藥店及基層醫療機構。
目前,國內醫藥電商主要可以分為三種模式,即B2B、B2C、O2O模式。各有發展的不同方向,B2C交易最為活躍,B2B交易規模最大,O2O最接近線下購藥場景。
藥師幫就是B2B模式賽道最知名的玩家。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數字化醫藥流通服務市場競爭集中,前五大參與者占據市場份額63.5%以上,其中藥師幫以18.5%市占率處于行業首位。
創始人張步鎮認為在國內醫藥流通領域,小規模零散買家也就是長尾客戶缺乏產業鏈、供應鏈和相關資源。
于是,張步鎮就此搭建上游批發商與下游終端藥店、機構的平臺,在創辦之初,張步鎮就針對下沉且分散的長尾市場,避開大型采購商,從而獲得了一定的業務發展。
總結下來即“藥店診所快速尋找有貨批發商”平臺,而藥師幫僅提供SaaS工具和線上平臺,一方面終端藥店診所能夠更加快速、更低尋貨成本尋找藥品批發商,另一方面上游批發商也能通過小單累計拓寬銷路、節省中間費用。
2018年年底,藥師幫依靠這一經營模式實現平臺交易額破萬,月度訂單量突破百萬單,在全國范圍內覆蓋了超20萬家藥店,這是藥師幫成立的第四年。
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藥師幫線上賣家數量突破4700個,買家數量突破43萬,平臺SKU高達240萬。
僅以活躍買家計算,全年第三方商家成交額高達170億元,占據總成交額的61.9%,在近三年中,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8.7%。
在搭建平臺通過獲取傭金實現利潤的同時,藥師幫順勢推出自營業務,通過智能倉庫、縮短配送時間。在配送時間上,藥師幫曾表明能在3.39小時內處理訂單并展開配送,城市區域配送時間在39小時內,鄉鎮區域配送時間在50小時內。
自營業務比重的提升可以提高業務利潤率,從而讓自己的資產變得更“重”,也能拉高自己的估值。
在自營業務上,可以將藥師幫理解為醫藥版的“京東”。2021年,藥師幫僅自營業務成交額也突破百億,達到105億元,占據總成交額的38.1%,
在自營業務之外,藥師幫開始利用平臺優勢,與藥企開展合作,即“廠牌首推業務”,向東阿阿膠、拜耳等藥企提供數字化營銷解決方案。
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藥師幫已與約560家藥企開展合作,共貢獻營收8.87億元,同比增長162.4%。
在自營業務之外,SaaS服務成為藥師幫的增長強項。
光鮮之下,藥師幫早有隱憂
企業虧損再多,上市都是資本退出的最佳路徑。
與眾多互聯網醫療企業一樣,藥師幫走向上市之路是明智之舉,不論是其B2B主營業務、還是自營業務,或者是SaaS業務,均呈現出了較為穩定的增長,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地位。
并且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在整個互聯網市場中,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自2016年的650億規模上升至2021年2831億元,年復合平均增長率為31.79%。
值得一提的是,更多互聯網醫療玩家集中在C端市場。
例如紅杉資本投資的百洋醫藥,騰訊紅杉投資的圓心科技,更不必說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健康,劉強東麾下的京東健康等,動輒超百億的體量讓互聯網醫療的C端市場極為擁擠。
藥師幫屬于“另辟蹊徑”,其在B端市場中已經占據了絕對的領先位置。
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間,藥師幫年收分別為32.509億元、60.649億元、100.935億元。但卻難掩虧損,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盈利本身就極為困難。
以京東健康為例,據今年4月公布的2021年財報顯示,京東健康實現營收306.8億元,同比增長58.3%;年度虧損10.7億元,而以營收計算,早在2019年,京東就已經是是國內最大的在線醫療健康平臺和在線零售藥房。
大賽道龍頭尚且如此,藥師幫也未能走出虧損魔咒。據數據顯示,藥師幫在近三年中分別虧損10.46億元、5.72億元以及5.02億元,同期毛利率分別為7%、10%、9.1%。
在毛利率較低且連年虧損之下,藥師幫的銷售及營銷支出卻急劇增加,近三年中該類支出分別為6.04億元、7.26億元和10.64億元。
不僅僅是銷售成本上升,藥師幫本質上還是充當中介的角色,即使早期以長尾下沉市場取得市場地位,但等到市場規模擴大,勢必進軍大客戶市場。
在2019年,藥師幫被揚子江藥業、哈藥集團等十余家企業發布通告“封殺”,要求經銷商暫停向藥師幫平臺供貨,藥企認為藥師幫較為低廉的價格會擾亂市場。在這個隱患之下,藥師幫較難以輕松的姿態去賺取本就不寬裕的利潤空間。
其次,京東健康等B2C平臺本身也在逐漸將業務拓展至小微終端B端客戶,實現業務競爭,藥師幫的長尾市場并不具備長期穩固的地位。
B2B賽道雖然前期市場競爭較小,但護城河并不深,只要巨頭們愿意,進入這個賽道輕而易舉,即便是藥師幫有A類牌照的優勢,但這個牌照并非獨享的,別家也可以擁有。
京東健康、藥京采、阿里健康、未名企鵝都盯上了這一塊蛋糕,對于藥師幫來說未來更難的就是和這些巨頭直接對抗。
連年虧損、獲客支出上漲,藥師幫一面是光鮮的成績,但背后的增長困境也寫在臉上。
參考資料:
數據來源:天眼查、藥師幫招股書、京東健康財報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文章:
大摩財經:IPO觀察:三年虧損20億,藥師幫的“苦”生意
AI財經社:股價下跌六成,京東健康還在“賣藥”?
頓雨婷:覆蓋40萬家機構、2000個縣市,「藥師幫」如何實踐醫藥產業互聯網?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