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起飛,籌碼拿穩了
漲停不要慌
作者/墨羽楓香? 來源/格隆匯APP
數據支持/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7月2日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為做好生豬市場穩產保供工作,擬7月4日召開研討會。其中,明確提及將分析近期生豬市場供需和價格形勢,提醒相關企業保持正常出欄節奏,避免盲目壓欄,提出不得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要求。
上面一發話,豬股投資者瑟瑟發抖。但令人意外的是,周一生豬主力期貨一度漲停,每手(16噸)價格飆升至22755元。股票市場熱火朝天,生豬板塊滿屏漲停潮。其中,溫氏大漲11.8%,牧原、新希望、天邦、正邦、巨星農牧均強勢封板。
那么,問題來了,上面約談大型豬企,為何股票、商品市場不跌反而齊齊暴漲?市場究竟在交易什么?豬價是否在短期內再次探底,才會迎來反轉?
壓欄?
上面為何著急開會?。?/span>
民以食為天。豬肉占中國老百姓各類肉食消費總量的60%以上,豬肉即是民生,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今年3月底以來,豬價猶如竄天猴飆升太快,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民生。7月4日,生豬現貨價格為21.48元,較3月20日的11.8元大幅上漲82%。并且,最近短短23天,豬價大幅上漲了5.5元,上漲幅度高達34.3%。
?
第二,從開會的動作來看,有可能預期豬價接下來會繼續上漲,提前動手遏制暴漲勢頭以及市場預期。否則短期再度大跌探底,似乎沒有召開會議的必要。
不過,這動作其實有點一語夢中人,點醒了市場:原來豬周期的拐點早已出現。
我們在上篇分析文章《是時候搞豬周期了》中,有讀者留言:
我是養豬的,其實最近2個月豬肉價格回升是行業內壓欄壓出來的,每年暑假是消費旺季,這時候壓最賺錢。行業內都認為豬價還有個底,因為價格上去后很多人就壓不住了,大家還有很多豬要出手。
這其實是市場中一方的觀點:嚴重壓欄導致豬價持續暴漲,并不是豬周期反轉導致供需缺口帶來的大漲。
但事實真相是這樣的嗎?
據我的農產品網數據,142家規模性企業6月出欄完成率高達97.17%。另據涌益咨詢(生豬行業專業的調研機構),統計了15個省份,包括東北、河南、四川等養豬大省,出欄完成率平均為96%,7月計劃量出欄完成率僅僅環比下降1.32%。
?
來源:涌益咨詢
其次,從出欄均重看,據涌益咨詢,截止6月30日,行業出欄均重為125.29kg,略微環比上周還下降了,且較去年同期有較為明顯的下滑。不管是出欄完成率,還是生豬出欄均重看,6月數據屬于正常情況,似乎并沒有出現嚴重壓欄的現象。
另外,我們從市場占有率最高的牧原相關經營數據大致去推導:2021年6月末,牧原能繁母豬為275.6萬頭,對應每個月能繁母豬懷孕大致在55.12萬頭(按照每年最優2.4胎計算),對應10個月后出欄商品豬(1胎平均產仔10頭以上,養活10頭),每個月出欄大致在550萬頭(今年5月牧原出欄586.3萬有)。另外,牧原年初就預計今年出欄5000萬-5600萬頭。才5個月,牧原就出欄了2600萬頭,占比50%左右。綜上可見,牧原出欄的經營數據并無異常,沒有刻意壓欄。
?
行業老二正邦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為了還債,豬還沒養大,就提前出欄。今年4月-5月,正邦出欄生豬均重分別為86.96kg、86.58kg,遠低于去年同期均在140kg以上的均重,也顯著低于標準出欄110kg的均重。
?
另外,從邏輯推演,嚴重壓欄、普遍壓欄也不太說得通。
因為夏天天氣熱,尤其是近段時間全國不少地方還出現40度以上的高溫,標豬再壓欄育肥,養殖風險較高。
第一,溫度高大豬容易應激反應,導致漲肉慢,且死亡率有抬升風險。
第二,今年飼料價格漲得太猛,同比去年大漲超過30%,成本高企,肉料比數據不佳。兩方面原因決定了前幾個月不太可能出現普遍的壓欄現象。
當然,在7月初突破20元之后,且漲速過快,是有壓欄延遲出欄動機的。這或許也是上面開會的目的,接下來不要給我壓欄惜售了,否則我要嚴肅處理了。
?
綜上分析,最近3個月,豬價大漲超80%,主要原因并不是壓欄導致的,也不存在一些人士擔憂“近期價格過快上漲是因為過度壓欄,如果到了8-9月集中出欄,又可能導致價格快速下跌,不利于價格穩定”的情況。
缺豬
我們認為:從3月份底至今,豬價大漲主導原因就是豬周期反轉帶來的供需大缺口,一小部分因素才是壓欄。
還記得嗎?
4月19日,發改委表示,國內生豬產能自去年7月份以來逐步下降,今年3月底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185萬頭,處于生豬產能調控的綠色區間,加之生豬價格已低位運行較長時間,進一步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較小,隨著后期消費回暖,生豬價格有望逐步回升至合理區間(PS:至少是20元行業成本線才合理)。從后視鏡后,上面很早就預判了豬價上行了。
另外,5月25日,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上,也明確提及豬價回升的影響。如此重要的會議,強調提醒豬價回升,是不是挺罕見的!從后視鏡看,這種擔心發生了,豬肉價格占CPI比重不小,尤其是短時間大漲將拉高CPI。而拉高CPI,疊加美聯儲接下來的激進加息縮表操作,意味著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的施展空間受到壓制,對于經濟復蘇大盤會有一些影響。
?
來源:機構整理
農業農村部最新能繁母豬數為4190萬頭,超過行業公認的4100萬頭的盈虧平衡線,遠超3900萬頭的反轉線。如此之高的能繁,確實可以線性推導去化程度不夠,豬周期尚未反轉。
我們在上篇文章《是時候搞豬周期了》中也詳細解釋了:這個數據里摻雜著不小比例的低效能三元,以此數據來判斷豬周期拐點其實已經喪失了意義,且有可能會誤導。據涌益咨詢統計,能繁母豬現在的數量為3800萬頭。如果這個數據相對準確的話,可以解釋當前豬價如此暴漲的邏輯。
另外,過去2年,行業養殖成本大幅提升,行業負債率大幅提升,引發行業融資信用大幅銳減,處于歷史最低水平。這也導致豬價大幅暴漲,但補欄情緒似乎并沒有太高。
先看50kg的二元母豬,今年初至今,價格漲幅很小。而正常的豬周期,應該是出欄豬價價同步走升的。
?
再看仔豬。4-5月隨著豬價連續上漲,7公斤仔豬一度被推漲至550-600元/頭。而進入6月,豬價大幅上漲,但仔豬補欄積極性并不高。6月末仔豬成交市場明顯降溫,部分地區交易均價跌破500元/頭。但近日仔豬價格又有大漲的苗頭。
?
整體而言,當前市場補欄積極性并沒有特別高企,主要還是受到債務高企的壓力。這跟之前的豬周期有所不同。正邦就是典型的一例,豬價暴漲,豬還沒有養大就提前出欄還債。
從目前生豬現貨價格,以及生豬遠期期貨價格,以及二級股票市場價格,正在交易豬周期有分歧到一致性的邏輯:去年5月至今,生豬真實去化程度較為徹底(可能并不是4190萬頭能繁母豬呈現的那樣),豬周期反轉了!
尾聲
2022年一季度,牧原生豬出欄1348萬頭,占統計企業的53%,而這,曾經是溫氏的市場份額。
?
溫氏曾經是養豬的老大,2013年出欄量就高達1000萬頭,是牧原同期的7.7倍。一直到2018年,達到2229.7萬頭。豬瘟之后,出欄量大幅暴跌,2019年為1851萬頭,2020年為954萬頭,2021年為1321萬頭。而牧原從同期的100多萬頭飆升至2021年的4026萬頭,2022年將達到5600萬(預估),3年之后就可能企及1億頭了。
溫氏的豬越養越少,給長期投資者帶來了傷害,股價上市即巔峰。牧原不一樣,上市至今,至少上漲超過30倍。
豬瘟永久改變了行業底層經營邏輯,重創溫氏為首的“公司+農戶”的商業模式,而極大利好牧原為首的自繁自養模式。10年前,20年前的選擇,決定了今天。今天的選擇,決定了未來10年的成就。
當前,溫正新沒有辦法,只能一條路走到黑,很難切換到自繁自養模式上來。第一,沒那么大的資金量;第二,沒有技術儲備,包括種豬選育、集中養育肥豬等等。商業模式的不同,決定了這就是一條深深的壁壘,行業內大玩家無法切換模式,而行業外資本垂涎欲滴,也無法有效進入。
生豬行業是大賽道,上下游總規模高達3萬億元,光養殖環節就占到了1.4萬億元。且養豬領域正在發生大規模市占率提升的邏輯:中國年出欄量前10的合計市場份額從2018的6.90%提升至2021年底的14.07%。其中,牧原2021年市占率為6%,未來將達到1億頭,占生豬養殖的14.3%,如果遠期能達到1.5億頭,就占21.4%。
生豬行業正在發生工業一體化革命,就如當初的白酒、奶制品從規模不經濟到規模經濟的巨大轉變。豬肉起飛了,拿穩籌碼,尤其是龍頭的!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