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的樂與憂
前景光明,道路略有坎坷
作者/深鵬? 來源/格隆匯APP
數據支持/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6月份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最合適的應該是:
生意興隆!
尤其亮眼的是,國產品牌基本撐起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這與過去洋品牌一統天下的局面相比,真的可以說改天換地,揚眉吐氣。
成績面前,值得稱道,這沒什么好說的,全世界都能看到,一家知名的新能源汽車公司老總就說過,國內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已經非常好,不明白就是有人說自己落后,這種偏見需要改一改,中國人需要自信起來。
不過,自信歸自信,新能源汽車的混戰其實才剛開始,未來鹿死誰手,也還是個未知數。其實,很多行業都是如此,開始的時候百花齊放,但最后能夠留下的往往是少數,互聯網、智能手機、家電都經歷過類似的過程,汽車行業本身也經歷過,只不過汽車行業的格局在很多年前就定下來,時間太久遠,大家習慣性忘記而已。
現在,就著新能源汽車銷量榜,我們去粗取精,探究一下真實的情況,順便給出一些冷思考。
一哥之爭
一般人的認知,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龍頭之爭,在比亞迪和特斯拉之間,其實也可以變相看成中美較量。不過,榜首上(轎車類)常常會被一個神車霸占,五菱宏光MINI。
這個神車莆一推出,就一路開掛,霸占銷售榜首那是家常便飯。不過,這種榜首位置其實意義并不大,因為五菱宏光MINI就是一輛買菜車,三五萬的價格,100多公里的續航里程,基本為零的智能化配置,巨頭們看待這位“一哥”,就像看著一個傀儡皇帝,沒有人會忌憚它,它的銷量再高,都很難構成對巨頭們的實質性威脅。
所以,五菱宏觀MINI這個所謂的銷量第一,其實就是賺了個吆喝,即使利潤不低,也不可能成為主流,尤其在智能化浪潮面前,你能指望5萬塊的買菜車給你好的自動駕駛功能嗎?
即使它說有,估計你也不敢要,別拿生命開玩笑。
真正值得比拼的,還是特斯拉和比亞迪之間。
從轎車的銷量上看,比亞迪的是有實力的,秦和漢兩大車型,和特斯拉的銷量相當,構成了第一梯隊,是排名后面的品牌的2倍多,這樣的領先度,后面的品牌要想超越,并不容易,未來如何演變,還不敢說,但短期內護城河還是穩定的,后面的競爭對手也沒看出能夠對它們構成實質性威脅的;
從SUV的銷量上看,特斯拉的優勢還是相當明顯,Model Y以兩萬的優勢領先第二名,而且特斯拉中國才兩種車型,對于其他多種車型的公司,盡管總體銷量上未必壓得過別人,但是單品,特斯拉的實力還是很強大的,加上上海工廠的擴建,特斯拉在中國的銷售前景仍然很光明,單品“一哥”的地位還是很難撼動。
從結果上看,比亞迪的總銷量領先,得益于它多車型,這也算是特斯拉的短板,因為在中國生產的只有兩個車型,很多人都認為特斯拉走的是蘋果路線,以單品吊打天下,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從特斯拉的產品規劃上看,未來會陸續有更多的車型推出,比如兩廂車Model 2、皮卡Cybertruck,還有已經開放預定的超級跑車Roadster 2,特斯拉其實也在向綜合型車企靠近。如果按特斯拉自己的規劃,2030年銷量將突破千萬輛,全球性的新能源汽車巨頭成色已經顯現。
比亞迪則更像豐田,從一開始走的就是多品類路線,高中低各種車型都有,盡管旗下的車型已經很多,但比亞迪也絕對不是止步于此。短期看,國內銷量冠軍的競爭還是不斷演進,特斯拉和比亞迪之間肯定還會有更激烈的競爭。
后面的小弟們
和耀眼的一哥相比,后面的小弟們雖然銷量難以對抗,但實際上它們也很熱鬧,蔚小理、中低端新勢力、傳統燃油車企,都在這個賽道上拼命奔跑。
但從結果上看,傳統車企是一種“涼涼”的狀態。6月份銷量排名中,也只看到廣汽、吉利、東風、奇瑞、大眾幾家,而傳統的巨頭,像美國三巨頭、BBA、豐田本田日產,都沒啥蹤影,甚至連上汽(五菱除外),也很少看到身影。
不過,這并不代表傳統車企毫無作為,實際上它們都在快馬加鞭地研發新能源汽車,相信很快就會有很多車型推向市場,市場競爭的加劇很快能夠看到。6月份重慶車展上驚艷了一把的長安汽車,就是典型的代表,所以,如果傳統車企突然間集體上市新車型,并大肆宣傳,不要覺得奇怪,因為人家一直都沒停止過追趕。
在這方面,大眾算是最積極的跨國車企,這可能與德國政府強力推動本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有關,畢竟德國是一個能源貧乏的國家,這次俄烏戰爭就很明顯地看到這一點。另外,德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面儲備并不多,汽車又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不容有失。
與德國的激進相比,日本則顯得不緊不慢,心里想啥無人知曉,不過,日本在新能源技術方面實力還是比較強的,鋰電池就是日本最先做起來的,氫能源的技術日本也很強大,這也能夠理解日本為何在新能源汽車上慢條斯理。
未來,德國的車企可能會大規模殺入新能源汽車市場,日本的速度則相對平緩,這除了對一哥們造成影響外,眾多排名靠后的車企,也會深受影響。一些已經上市的,并且已經打響牌子的,像蔚小理,安全邊際會相對高,而那些始終在低端市場徘徊,并且研發、生產和銷售實力都不怎么樣的車企,很可能會以倒閉收場。
也有一些觀點,堅持認為傳統車企沒戲,因為歷史包袱過重,缺乏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最后在無聲無息中消退,最常被引用的比喻,是手機界的諾基亞。不過,從風險的角度,切忌不要過分低估傳統燃油車所帶來的競爭壓力。
一些頭部新勢力,如三大已上市的公司,現在的問題主要還是產能,銷量端的訂單其實并不少,但是新建擴建工程還未完成,銷售繼續大幅放量,還得等到新產能投產。
認清這個大勢,做投資還是要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頭部企業,這些車企即使價格高一點,只有時間足夠長,都會回來的一天,而那些實力欠缺的小型車企,一旦跌下去,很可能是毀滅式的。
汽車業到底在比什么?
最后,談一談新能源車企的競爭力。
最強的一檔,還是特斯拉,它的優勢已經說過很多遍,這里沒必要贅述,但有一個數據是值得反復玩味的。
那就是毛利率。
這也是制造業最為重要的財務指標之一。
先來對照一下特斯拉等幾家重要的車企的毛利率。
特斯拉是唯一一家超過25%的車企,要知道,去年特斯拉才賣了93萬車,豐田和大眾都是超過千萬輛規模的車企,而且特斯拉的利潤率已經超過這兩個傳統車企,如果特斯拉的銷量也可以達到千萬輛的級別,那盈利能力的想象空間就更大了。
汽車產業一直流程著豐田式的精益生產神話,也是豐田能夠保持高利潤率的關鍵所在,但是即便如此,特斯拉也是輕松超越,這里面的秘密,全都藏在特斯拉的超級工廠里。
超級工廠的智能化程度相當高,要在一篇文章中完全講清楚,很難,這里邊可以通過一個小細節去看,比如一個裝配動作,傳統的汽車生產流程是用人工完成,耗時8秒,超級工廠的機器人耗時也是8秒,看似毫無差別,但問題在于,這個機器人此前需要10秒鐘才能完成,這能夠說明什么?
說明機器人是能夠進化的,它能夠從10秒縮短到8秒,如果繼續進化,時間會不會從8秒減少到6秒、4秒甚至更短?
很有可能,但是人工在8秒鐘已經是極限,當機器人不斷進化的時候,效率就會不斷提升,成本也就會隨之下降,25%的毛利率并非特斯拉的終點,但19%可能已經是豐田的極限,如果在生產上沒有革命性的改進,精益生產就不是超級工廠的對手。
所以,與很多人習慣將特斯拉的優勢歸結為軟件研發、馬斯克的人設、品牌度,我更愿意把優勢歸結為智能化生產,這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點。特斯拉絕非汽車新動力的開創者這么簡單,實際上它也是生產革命的創造者。
要設計一輛電動車,不難,如李書福所言,4個輪子、2張沙發、加塊電池、掛個屏幕、裝個軟件、再蓋個車框,營銷可以砸錢,可以請流量明星,這些都不難復制,但是如果說到生產,幾乎很難逾越超級工廠,這可能正是馬斯克當年為什么睡在工廠的原因,因為馬哥太明白,生產才是汽車產業最大的競爭力所在,搞定了生產,競爭者就會被遠遠甩在身后。
研究新能源汽車哪家強,除了常規的指標,還應該親身感受一下各家的生產力。外表看不出的東西,在工廠里都能夠找到答案。
結語
經過4月份崩盤式的低谷,現在新能源汽車重回高增狀態,很多人又開始樂觀起來。
這確實也是值得樂的地方,畢竟這是極其少數的還有廣闊增長空間的行業。
但是,樂中也有隱憂,這些隱憂,一方面來自大量涌入的競爭者,殘酷的淘汰賽會愈演愈烈,大家都會越來越感受到競爭的壓力;另一方面,就是哪些空有其表,實力不濟的廠商,在短暫的高光后,會很快陷入困境,甚至消亡。
別看新能源汽車臺上熱熱鬧鬧,臺下其實暗流涌動,一個不經意,可能就有人被淘汰。
當然,那些始終致力于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強大的頭部公司,最有可能笑到最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