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拋棄”的摩天大樓
在狂飆突進的城市化進程后,中國最為矚目的城市景觀早已變成一個接一個刷新天際線的摩天大樓。近期一則政策變動,宣告了中國摩天大樓時代的終結。
出品|大摩財經
7月1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將嚴格限制新建超高層建筑,其中新建250米以上建筑被嚴格限制,500米以上建筑的新建計劃則全部叫停。
目前,中國超過150米的摩天大樓項目接近3000個,其中842個處于建設中。“限高令”出臺后,那些正處于建設中的摩天大樓的命運,成了市場關注的焦點。
被“拋棄”的摩天大樓
隨著房企資金壓力加大,需要沉淀大量時間和金錢的摩天大樓,有些已經被“放棄”。
2022年5月,深陷資金鏈危機的恒大,以13.48億元的價格,將其持有的寧波城市之光廣場項目權益轉讓給浙江國資委控制的浙建房地產集團和浙江省建工集團。
寧波城市之光位于寧波東部新城核心區,設計高度達到450米,原計劃2026年完工,建成后將成為浙江第一高樓。不過,由于恒大資金鏈問題,該項目已經停工,浙江國資接盤后能否順利在2026年竣工,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7月初,市場又傳出華夏幸福正在出售武漢長江中心項目的傳聞,稱華夏幸福已經與華潤接洽轉讓事宜。
武漢長江中心項目是吳向東加盟華夏幸福以后親自操刀的第一個項目,從立項起就自帶光環。其中土地是華夏幸福在2019年9月摘得,拿地總價達到116億元。2020年開始動工,計劃建設高度接近400米的寫字樓,25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以及行政公寓、高端住宅等,計劃總投資300億元,預計2025年竣工。
2020年底,華夏幸福逐漸深陷債務泥潭,不得不開啟“賣賣賣”的節奏,武漢長江中心此時被擺上貨架也就可以理解了——在華夏幸福債務重組逐漸深入的當下,沒有什么比還債更重要。
國內最熱衷于建造摩天大樓的綠地,在陷入資金鏈危機后,旗下摩天大樓的命運也陷入疑團。
綠地最早的摩天大樓,要追溯至2005年開始修建的南京紫峰大廈,總高450米,是世界上第一座中國人投資建設的超級摩天大樓,也是南京最高的摩天大樓。以這一項目為起點,綠地隨后在南京、武漢、西安、成都和昆明等十多個城市打造了一個又一個超高層地標項目。
今年以來,隨著綠地債務困境不斷加深,位于成都的綠地蜀峰468項目和位于南京的綠地金茂國際金融中心項目先后傳出停工、進度遇阻的傳聞。甚至,綠地成名作紫峰大廈也傳出過拋售消息。
命運多舛的還有武漢綠地中心。武漢綠地中心最初設計高度為636米,后被削減至475米,據綠地年報,2021年底武漢綠地中心基本建成。不過,隨后就有市場消息稱,武漢綠地中心因欠下承建方中建三局的巨額工程款被停工。
不斷拔高的“天際線”
中國的摩天大樓在2008年之后進入建造高峰。2018年,中國以當年新建88棟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的紀錄,成為當年建造超高建筑最多的國家,這一數字是第二名的7倍左右。
據CTBUH(世界高層建筑與都市人居學會)數據,到目前為止,中國超過150米的建筑已經有2937座,其中超過200米的有961座,超過300米的有102座。目前世界高度前十的摩天大樓中,有六個都在中國。2015年建成的上海中心大廈是目前國內最高的摩天大樓,高度達到632米,共120層,全球范圍內僅次于迪拜的哈利法塔。
中國的摩天大樓出現得如此熱烈和迅速,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根本原因是中國最近十余年的城鎮化發展逐漸深入,帶動核心城市土地價格上漲,摩天大樓“向上生長”的姿態,可以在固定的土地面積能增加更多可利用的空間。與此同時,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為房地產行業帶來了黃金時代,為摩天大樓的崛起提供了支撐。
摩天大樓被認為是城市繁榮的見證,追逐更高的摩天大樓也成為了一些城市角力的方向:2010年封頂的廣州國際金融中心高度為440.75米,但第二年深圳京基100就以1.05米之差超過了前者。
上海中心大廈以632米高度坐穩“中國第一高樓”后,不斷有更高的項目被提出,但這些項目不是被砍,就是最終因成本等問題被削減高度。其中,長沙曾在2014年曾規劃興建838米的“天空之城”和1008米的”天空二號”,如果建成將成為世界摩天大樓的高度前兩名。但高達90億元的工程造價、預計7個月的建成速度,讓這個項目從一開始就飽受質疑,最終被叫停,原來的地基已經變成了魚塘。
值得注意的是,摩天大樓并不是蓋得越高越節約。超過一定的高度后,建設、運營和后期的養護費用將超過建筑樓層帶來的收益。
爆發式的摩天大樓增長,早已超過了經濟和人口增速,在房企逐漸暴露資金壓力后,一些性價比不高的項目,逐漸被放棄。
CTBUH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共有停工、擱置的摩天大樓166棟,這一數據相比2020年9月已經翻倍。其中,確認已經處于擱置狀態的共有44棟,最知名的就是位于天津的高銀金融117大廈。曾屬于知名地產商人潘蘇通的高銀金融117大廈,早在2015年就已經封頂,至今也沒有完成幕墻及內部的安裝工程。
受疫情影響,最近幾年國內甲級寫字樓空置率一直保持高位,這無疑加大了大樓的營收支出比,對于大樓的運營方來說,盈利變得更為困難。
城市的不同選擇
國內城市對于摩天高樓的態度其實不盡相同。
四個超一線城市中,最喜歡摩天大樓的就是深圳,超過300米的超高層建筑足足有15個。其中最高的是2017年建成的平安金融中心,高度達到592.5米,在國內僅次于上海中心大廈。CTBUH數據顯示,深圳還有14棟超過300米的超高層建筑處于規劃、建設階段,如今“限高令”出臺,尚處于紙面階段的建筑可能面臨無法上馬的命運。
毗鄰深圳的廣州以10棟超過300米的摩天大樓,在中國排在第二位。這10棟摩天大樓并不包括廣州塔,因為后者是構筑物,并非建筑物。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廣州的超高層大樓不是國內最多的,但是由于大多集中在天河CBD范圍,視覺效果非常震撼。
作為上海名片之一的陸家嘴,憑借震撼的高樓效應,經常被認為是中國摩天大樓最多的城市。事實上,上海已經建成的300米以上高樓僅有五棟,分別是位于陸家嘴的浦東“三件套”(即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492米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和420.5米的金茂大廈),以及位于浦西的上海白玉蘭廣場(金光中心)和世茂國際廣場。
北京一直有著嚴格的限高令,對摩天大樓并不熱衷,目前僅有兩棟300米以上的高樓,分別是528米的中國尊和330米的國貿三期,二者都位于國貿CBD。
值得一提的是,CTBUH數據顯示,位于廣西的二線城市南寧,有87棟超過150米的大樓,其中69棟已經建成,數量超過北京、長沙、南京等一線城市。具體來看,南寧最高樓為廣西華潤大廈,總高度達到402.7米,其余超過300米的大樓還有5棟,在國內已經建成的超高樓數量上,僅次于深圳和廣州。
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摩天大樓以其“城市現代化象征”的身份野蠻生長。潮水退去后,城市和個體的高空崇拜逐漸降溫,摩天大樓也到了“退燒”時刻。畢竟,遍地地標,相當于沒有地標。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