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擲8000萬建廠,小米看中了越南的什么?
看來,小米對標蘋果已經不僅不是口號,而且已經跟注到了供應鏈上。
來源 | 伯虎財經(bohuFN)??作者 | 李下
今年5月,越南總理訪問美國,中間找到了蘋果CEO庫克,當面要求他把更多的越南公司納入蘋果供應鏈。庫克表示,蘋果有興趣與符合該公司標準的越南廠商合作。
公開資料顯示,越南現在已經有31家公司的16萬人為蘋果生產iPhone、AirPods、iPad、MacBook等設備。
兩個月后,因為忙于造車很久沒在公共場合露面的雷布斯,抽空親自發布了旗艦手機小米12S,定價不菲,不過料堆的也十分誠意。不僅拿到了臺積電4nm工藝的驍龍8+芯片,還有了一個新搭檔徠卡。
自去年全面對標蘋果后,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這天為了提醒員工不忘初心,在發布會現場雷布斯特意喊出了“對標iPhone在小米內部不是口號”的新口號。
緊接著,在發布會第二天,就有媒體報道小米要去越南建一個20萬平的基地生產手機,投資額8000萬美元。小米很快證實了這一消息,只是補充了一下說,越南只是公司在東南亞的產品布局,并非整個生產鏈遷往越南。
看來,小米對標蘋果已經不僅不是口號,而且已經跟注到了供應鏈上。
對標,就要做全套的
雖說是去越南生產手機,但并不是小米親自下場,而是由一家叫做光弘科技(DBG)的電子制造公司代工。
官網顯示,這家公司1995年成立于廣東惠州,初期主要生產電子元器件,2017年于深交所上市,目前在嘉興和印度設有生產基地,并有一個香港物流中心。有相關人士表示,小米在香港主要由DBG運營。
小米表示,近幾年來因為疫情導致進出口物流成本增加,公司在東南亞市場的出貨成本上升。“小米和合作伙伴攜手,本著壓縮流通成本、提高供貨效率的策略,實施本地生產。”
而小米來到越南也不只是為了生產智能手機,還包括一些數據傳輸設備、電路基板等零部件。
到這就有聰明的讀者要發問了,為什么是越南呢?
那么請打開世界地圖,可以看到,越南北部不僅接壤中國的廣西、云南,東部更是被中國南海緊緊環繞成一條狹長的“S”海岸線,這樣的條件,不搞外貿,名副其實的是違背祖宗的決定。
據《越南經濟》報道,2022年一季度越南貨物進出口總額1763.5億美元,同比增長14.37%,中國作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同期增長10.7%。
地理位置優越只是一方面,能吸引人過去的最重要的是人。
截至2021年底,越南全國人口達到9820萬,平均年齡是32.9歲。根據浙商證券的研報數據,2020年越南制造業的人力成本2.99美元/每小時,不及中國的二分之一。?
這些年,國內已經從過去的高速增長進入到了高質量發展階段,許多企業開始把出海作為一條新增長線,年輕而且人力成本低廉的越南自然顯現出活力,從而成為國內的一片投資熱土。
一個例證就是房地產。作為一個城市經濟的風向標,今年4月,難得一現的李嘉誠攜旗下地產公司長實集團出現在越南胡志明市,與當地市長談投資房地產事宜。
回到手機上來,作為雷布斯的對標蘋果,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前幾個月在社交平臺表示,AirPods Pro 2將于2022年下半年開始在越南量產。今年還有媒體報道,蘋果正討論把iPad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越南那里去了。
從上一個十年開始,歌爾股份、立訊精密、裕同科技、藍思科技、領益智造、美盈森、伯恩光學等“果鏈”企業都陸續在越南設廠。據說富士康計劃在越南投資7億美元為老客戶蘋果建組裝廠。小米既然要對標,肯定是選擇做全套。
另外,作為小米全球化上的頭號對手,尤其是在這些發展中國家最大對手三星,2009年就進駐越南,2019年關閉中國的最后一家手機工廠——廣東惠州工廠后,更是把越南作為生產重地,如今這里承擔三星全球智能手機產能的近一半。
以上種種因素綜合起來,小米進入越南是必然選擇。
大環境下的供應鏈轉移
這已經不是小米第一次外出建廠。今年2月份,在中阿領導人見面后,就有媒體報道小米要在阿根廷南端的火地島建廠——具體可見《雷軍放1000億大招,小米偷跑去南半球建廠》。
小米最早出國設廠的地方是印度。2015年小米投資35億美元聯合富士康在印度設立生產線,如今小米在印度已經有7座工廠,為當地貢獻了2萬多的就業崗位。
?
(小米在越南市場份額)
一般來說,驅動手機廠商去國外建廠的因素主要是成本,比如人工成本、物流成本等,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關稅。
對于各個國家而言,他們為了發展自己的工業,都會要求手機廠商把零部件運過來到自己的國家組裝生產,政府為了鼓勵外資進來,也會給與關稅優惠。
比如孟加拉國,就制定了提高進口手機關稅、降低零部件進口關稅和免除消費者購買的增值稅的政策,對于智能手機整機的進口稅率為57%,但是對于進口需組裝的零部件,則只收18%,以此鼓勵手機廠商進來建廠,提供就業。
還有一些就完全是政策強制了,比如之前小米進入的阿根廷。阿根廷政府為了扶持本國制造業,規定所有想在當地銷售的手機廠商,只能把零部件運到當地再組裝,才能進入本國市場銷售。
除了成本和政策考慮外,這兩年又有了新的考慮因素:分散風險。
小米此前大部分手機生產集中在中國和印度,但這幾年印度似乎對中國企業不怎么友好。這不最近,印度以涉嫌洗錢為由凍結的vivo賬戶上46.5億盧布的資金(約合人民幣3.9億)。
小米就更慘了,今年1月印度財政部對小米開出了5.6億的天價稅單,這個“五一”印度又說小米涉嫌“非法匯款”從而扣押其555億盧布的存款(約合人民幣48億),估計小米這8年在印度賺的錢都沒有這么多,最后外交部也出來說話了。
這種風險不僅存在于營商環境里,還體現在這兩年因疫情導致越來越不穩定的供應鏈。最典型的就是這次上海長達兩個月的封鎖,直接導致蘋果第二大iPhone代工廠商和碩停止其在上海的組裝營運。作為對供應鏈十分敏感的庫克,自然想要分散這種風險。
作為小米,應該也是這樣想的。
最后:高端與全球化誰先來?
IDC數據顯示,自2017年智能手機達到15.66億臺的出貨量后,開始逐年下降,2021年因為前一年疫情降幅太大,稍有回升,不過也仍在14億之下。
(數據:IDC 制圖:一點財經)
智能手機在中國的下降趨勢尤其明顯。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1%(Canalys),而中國下滑了29.2%(中國信通院)。
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稱,中國用戶的平均換機周期為28個月,在2017年,另一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那時國人的換機周期是22個月,不知不覺多了半年。
不管是疫情導致原材料價格上升、用戶消費意愿下降,還是手機創新力不足激發不起人們的購買欲,或者僅僅是因為玩了十多年智能手機,玩明白了,總之導致了一個結果:4月份“年輕人為什么不愿換手機了”、“你有多久沒有換手機了”登上熱搜。
如今再想撬動國內存量更新換代難度太大,還不如幫助第三世界國家提高一下智能手機普及率。
于是小米一面在國內瞄準蘋果,鉚足了勁高端,另一面又把手掏向第三世界。在這里,小米不僅可以直接把成立前十年在中國的經驗復制過去,如今從印度、阿根廷到現在的越南,連工廠都搬了過去。
根據小米自帶的基因,也許在實現高端之前,小米產品覆蓋整個第三世界會更早落地。
參考來源:
1.每日經濟新聞:看清“越南投資熱土”真相
2.華夏時報:雷軍緊跟蘋果先“走”一步,小米越南造手機
3.紅星新聞:小米開始在越南生產手機,回應稱并非整個生產鏈遷往
4.日經中文網:小米開始在越南生產手機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系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