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機“裁判員”之爭
“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
原創首發 |?金角財經??作者 | 林石??編輯 | 角爺
這句出自小米創始人雷軍的話,被不少互聯網公司奉為圭臬。
這一次,學習機被悄悄盯上。
疫情三年,網課成為千萬學子的日常,教育數字化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潮流,火熱的風口自然引來了不少入局者——百度、小米、網易等互聯網公司都先后推出了自家的教育智能硬件。
互聯網公司,永遠在尋找下一個風口:以流量、低價與營銷的模式迅速入局。
可怕的是,互聯網式的營銷手法,包括淺層混淆視聽、對消費者販賣焦慮,對同行者無底線打壓,其對產業的認知和發展,并不在乎。
一臺小小的學習機背后,關系到教育智能硬件行業的長遠發展,更寄托著中國萬千家庭的未來。學習機產品的研發、制造和標準,不是簡簡單單“運動員”和“裁判員”兩種角色一比、一評就輕易產出的。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后的邏輯。
“護眼”標準
2022年的暑期,沒想到學習機行業也熱了。
最先被推上風口浪尖的,是學習機的“護眼”標準。
先來看一組數據:2020年,全國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比往年數據上升了近10%。與此同時,根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由于學業壓力及頻繁使用電子產品,2020年,小學生近視率為36.0%,初中生為71.6%,近視率隨著年級的升高快速增長。高中生的近視率達到81%的峰值,也就是說,每10個高中生里,就存在8位近視患者。
圖片源于新京報
近視,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而針對電子屏幕帶來的視覺健康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家長的關注。
學習機,作為學生剛需,頻繁使用的學習工具。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以來,相關的行業標準還在不斷完善中。
比如“護眼”的標準。近年來,針對家長們的焦慮,不少學習機品牌都打出了“大屏”+“護眼”概念。只是,到底應該誰來決定這個“護眼”的標準?
先不管是誰,反正是挨罵了。
兩天前,一篇《希沃學習機權威檢測疑云重重》的文章傳播開來。其中指出,學習機品牌希沃在宣傳中提及根據《平板電腦視覺健康影響評價方法》獲得“視覺健康標準A級”的證書,但該文件卻是希沃聯合其他機構制定的標準,因此稱“希沃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對此,音視頻領域某標準制定專家表示:團體標準的定制和起草允許企業參與,沒有任何問題。但后續的審核,企業是沒有決策權的。標準審核通過后,檢測機構可以根據標準開展檢測,任何企業都可以送檢產品到檢測機構,在程序上,也不存在運動員可以充當裁判員一說,這個說法,屬于對團標制定過程有理解誤區。
很快,發布該標準的深圳市8k超高清視頻產業協作聯盟對此發文進行了回應,稱《平板電腦視覺健康影響評價方法》由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與深圳賽西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牽頭制定,起草單位包括十余家企事業單位,標準立項、起草、審定、發布等環節均嚴格按照國標委《團體標準管理規定》執行,認為文章存在明顯不實。
部分聲明內容
我們再來看下,這些“裁判員”們,都是什么樣的機構。
公開信息顯示,上述標準發起方之一的深圳賽西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實際上是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在華南地區的分支機構——后者為工信部直屬的事業單位,是國家從事電子信息技術領域標準化的基礎性、公益性、綜合性研究機構。
按照深圳賽西官網顯示,其主要職能之一,就是“組織建立和完善電子工業及信息技術領域的相關標準體系”。
至于此次提到的《平板電腦視覺健康影響評價方法》,屬于國家規定中的團體標準——即在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地方標準的情況下,對于產品的標準補充。按照《團體標準管理規定》,國家鼓勵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團體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
《平板電腦視覺健康影響評價方法》前言部分內容
實際上,參與制定該標準的不僅有希沃,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天貓、科大訊飛、榮耀、京東方、創維、TCL、??低暤仁畮准移笫聵I單位也共同參與了起草,基本覆蓋上下游、產學研。
說白了,這就是因為目前的市場缺乏標準良莠不齊的情況下,在工信部旗下研究機構的牽頭下,一群企業共同參與制定,用來明確“護眼”標準。
畢竟,身處行業之中,企業對行業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運動員”們就沒什么問題了。
那么企業會不會結成利益共同體,故意調降相應的標準呢?事實上,有著官方機構在其中的監督與要求,加上企業之間相互具備競爭關系——比如A企業覺得標準要調低,B企業覺得自己技術能力強,就是要通過調高標準,減少競爭對手。這種情況下,單個“運動員”不可能成為操縱規則的“裁判員”。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管理司司長劉洪生在接受經濟日報采訪時強調,“標準化有利于提升產業技術創新水平。標準作為戰略性創新資源,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轉化載體,成為創新成果產業化、市場化應用的橋梁,進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資深專家也表示,“視覺健康類的顯示標準可以成為創新成果產業化、市場化應用的橋梁,進而推動整個產業從技術層面去進一步保護青少年的視覺健康?!?/span>
標準不是隨便可以出臺的,有了標準就要遵守,這甚至可以說是這些企業自愿給自己戴上了緊箍咒。
為什么?
當然不是什么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歪理邪說,而是企業與行業長遠良性發展的共贏。
否則,你也說護眼,我也說護眼,這個行業就變成了誰的嗓門大誰贏,亂套了。
互聯網巨頭突入
對于互聯網巨頭而言,以低價換市場、刺激焦慮,是屢試不爽的打法,也是布局眾多行業的不二法則。
但放在學習機領域,或者說教育智能硬件領域,真的合適嗎?
一名頭部科技企業品牌市場部總監就向媒體吐槽“現在廣告營銷都可以這么拉同行作比較了嗎?雖然每個公司打法路徑不同,但還是建議理性競爭,靠用戶體驗和市場反饋說話?!?/span>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則表示,采取以前的營銷方式,如刺激焦慮,貶低同行,并不利于行業的發展。
實際上,“傳統行業+互聯網”的神話早已破滅,越來越多的行業并沒有因此取得更好的發展。
互聯網家政平臺“輕松到家”宣布暫停業務,圖自官方微博
這幾年的生鮮市場、在線教育市場、新零售又何嘗不是呢?畢竟,都是趕風口心態,風口一旦消失,互聯網巨頭就會抽身而去。
理由也很簡單,對于互聯網玩家來說,學習機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業務,并非自己的核心利益,他們并沒有耐心扎入行業深耕技術,一旦失敗就會快速止損,留下的爛攤子往往變成消費者買單,這樣的故事在互聯網公司身上已經上演過很多次。
相反,如果一旦成功,互聯網公司往往會形成壟斷,早期的海量投放,甚至低價獲客,可能都會變成日后暴利的來源。
在學習機領域會不會上演類似的故事,或許并不一定,但是這種激進式的“大力出奇跡”暗藏風險,不得不提防。
更加直擊靈魂的問題是,在沒有行業積累、也沒有技術信仰的情況下,互聯網公司占據了市場后,真的能給行業帶來良性的發展嗎?
換句話說,誰才能真正造好學習機?
學習機的未來在哪里?
對比之下,傳統廠商身上的制造業精神更加突出,擅長的是埋頭苦干,鉆研技術,咬牙走過行業低谷,然后再以過硬的產品,由銷售拓寬渠道。
制造業的工程師,之所以叫工程師,是因為他們扎根行業深處,耐心解決每一個發現的問題。
工程師正在測試設備
比如老牌廠商讀書郎,目前主攻智慧課堂解決方案,隨后又戰略升級為智慧校園,擁有教學一體機、智慧閱卷、電子書包等創新產品。
更早成名的步步高,則是積累了大量的內容資源,其官方資料顯示,目前共擁有300本版權教材、教輔及練習冊超過1000本、小初高學科類錄播視頻總時長達7萬多節。
垂直領域中,科大訊飛,憑借自身AI技術優勢,用技術進一步加強與消費者的鏈接與互動;希沃,深耕教育十余年,走進全國10萬所學校,始終致力于研發更適合教與學場景的視覺健康技術,并應用在各大產品中。
這些知名品牌,無一例外都是在教育行業摸爬滾打多年,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而在教育數字化趨勢之下,這種攻克技術難題的工匠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2月,《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開始明確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建設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3月1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線試運行;3月28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正式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同步上線。
正如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華中)主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所說,打造更加公平、更有質量、更加美好的未來教育。
公平是擺在第一位的。
正在使用智慧黑板的課堂
人民日報的評論進一步擴充了這個觀點:
“在數字環境下,教育將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校園,受教育者不僅可以通過傳統的面授方式獲得知識,還可以足不出戶借助計算機,通過網絡接受教育。各地實踐也證明,通過教育數字化,可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逐步縮小優質教育資源的區域、城鄉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span>
我們固然不能斷言,教育數字化必然帶來教育公平。但教育數字化,確實讓教育公平產生了更多的可能。
2018年,中國冰點周刊的一篇《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曾引起廣泛討論。文中講述了全國200多所位于貧困地區的高中,通過直播技術跟著成都的“超級中學”成都七中一起上課,學生的成績有了顯著提高,有的學校本科升學率翻了十幾倍,有些學校甚至出了省狀元的故事。
學習機的未來在哪里?
一定不是營銷做得有多好,或者一定要抱上互聯網的大腿,更或者掀起罵戰制造焦慮,而是在教育數字化的大趨勢下,如何運用過硬的技術創新賦能教育公平。
說到底,教育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教育智能硬件更不是兒戲,不應該成為追逐短期利益的工具。
每一部學習機背后,都寄托著一個家庭的未來。
沒有對教育的敬畏和信仰,沒有耐心在教育行業沉淀與積累、沒有對教育行業的深刻理解與洞察,很難讓教育智能硬件這個行業變得更好。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