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女密集減持套現15億!黃紅云將金科推向深淵 || 深度
在金科暴雷前,女兒清倉式減持公司股票,前妻也高位套現逾9億,如今,黃紅云還在大搞股權激勵,沒人再關心債臺高筑的金科怎么辦。
作者/陳欣苗? 來源/無冕財經
金科(000656.SZ)實控人黃紅云逢多事之秋。
又在尋求債務展期。8月16日,金科公告,將于8月17日召開“20金科地產MTN002”持有人會議,擬將發行金額為10億元的“20金科地產MTN002”本金展期1年,并提供質押增信。
5月下旬第一筆債務展期至今,公司已提出5筆展期債券,合計約50億元。接下來一年,金科還有超300億的債務要還,壓力不小。
但黃紅云似乎不緊張。
他一邊掏出上市公司的利潤,用于員工股權激勵,另一邊,他和前妻陶虹遐鬧掰,而后前妻接連高位套現,女兒也直接清倉式減持。
徒留一個債臺高筑的金科。金科,還是黃紅云的“生命”嗎?
沒錢回購,卻有錢搞股權激勵
神奇。
前腳,金科一紙公告說,為“應對目前資金流較為緊張的局面、提高公司的資金利用效率”,公司要終止回購。
這個回購承諾,金科在去年7月12日許下,按計劃,將用自有資金于一年內回購公司部分股份,總額不低于5億元不超過10億元。
但金科失信,只用了1.9億元,回購公司0.8%的股份,不足最低標準的一半;最高成交價5.16 元/股,最低成交價4.03 元/股。
后腳,金科就又發了一則公告,說要進行第三期員工持股計劃,該計劃資金來源于公司歸母凈利潤的3.5%,約2.46億元,稱為“專項基金”。按7月8日收盤價2.71 元/股作為買入價格測算,涉及股票數量約9079萬股,占公司股本總額1.7%。
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公司董事劉靜就反對,理由直截了當:“金科當前資金緊張,償債困難。如動用公司經營利潤作為員工持股計劃來源,將影響公司持續經營,損害債權人利益。”
但這項計劃仍股東大會上被表決通過。
“沒錢回購卻有錢掏空公司利潤,這是什么邏輯?”股民們直呼看不懂。
咋一看,似乎有些感動。困難之際,公司還自個掏錢,給員工發福利,送股票。
但細究下來,又覺得有哪里不對。
據金科發布的《金科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卓越共贏計劃暨2019至2023年員工持股計劃之三期持股計劃》:
該期計劃的參與對象是公司員工,總人數不超過1600人,每份份額為1元。而公司的11位高管,包括董事長周達、總裁楊程鈞等,先被安排了約該期總份額的10.11%,剩余89.89%,將分配給其他員工。
▲金科7月份發布的持股計劃公告截圖。
分配權在誰手里呢?總裁辦公會!不過,計劃中并未披露該組織的成員,以及分配的標準等具體細節。
這些股權最終會落入誰的手里,要打個問號。
另一個關鍵點是,關于上述已回購的股份,金科在公告里稱,擬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計劃,若未能實施,則予以注銷以減少注冊資本。
先用公司自有資金回購股票,而后又用公司利潤把這部分股票買回來,給員工來持有?花的都是公司的錢,不同的地方在于,后者的買入價格,遠低于前者。
“這相當于打折把股票給了員工,并且最終持有這部分股票的‘員工’是誰,很微妙,因為計劃里規定了,分配給誰,是由總裁辦公室決定的,而不是由員工自由認購。”一位業內人士對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研究員表示。
他表示質疑,“看起來,金科是從利潤里拿出部分錢,發給員工去買股票。真給員工發福利嗎?感覺像騙人,員工持股本就是一種變相回購,可能到最后,股票還是回購到少數人手里,之后還可以賣出套現。”
無冕財經研究員此前就寫過,去年初,金科才經歷了一次高管大換防,黃紅云走向前臺,上述周達是其“代言人”,楊程鈞則與周達打配合。
這當中,還有黃紅云加強控制權的意圖。
該計劃本就是黃紅云用來狙擊融創孫宏斌的“工具”,第一、二期合計持有金科4.84%的股份。而今孫宏斌離場,黃紅云卻因金科資金緊張,股票被動減持,半年內他與一致行動人對金科的持股,已從29.37%降到25.75%。
此時啟動該計劃,恰好,反正花的也是上市公司的錢。
?一邊信披違規,一邊妻女套現
監管部門同樣察覺到異樣。
8月5日,金科公告稱,其收到證監會重慶監管局下達的警示函,因未完成上述回購計劃,且未及時充分披露不能按計劃實施回購的信息,董事長周達、總裁楊程鈞、董事會秘書張強作為責任人,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對于未完成回購計劃,深交所亦明文指出金科違規。
其于7月14日的關注函中,要求金科說明在無法按期回購、資金鏈緊張的情況下,仍提取公司凈利潤作為員工持股計劃來源,是否會影響公司償債。
此外,亦要求金科補充披露所回購股份是否已投入員工持股計劃中,如是,需補充披露“相關股票定價依據、定價方式及其合理性”等,如否,需說明“是否存在利用前期披露回購方案炒作配合股東減持的情形”。
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研究員翻看了一下,7月14日-8月5日,僅22天內,金科就收到了4封監管函。
回購、員工持股計劃外,金科的違規行為,還包括:
未及時披露陶虹遐及重慶虹淘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簡稱“虹淘文化”)不再與黃紅云、金科控股、黃斯詩互為一致行動人的《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此前內部員工傳出重慶國資將入股,股票因此連漲兩日,但公司并未就此作出官方說明或澄清公告,等等。
頻頻“遮掩”,不及時披露信息,金科到底打的什么算盤?
在此類公告評論區,股民們憤憤不平,直指金科的不誠信。
有股民甚至評論稱:“黃某人這招玩得溜,利用‘離婚’這漏洞規避監管,再發布虛假回購承諾拉高股價讓家人減持,在回購違約后再利用職工持股計劃變相剩益輸送安撫管理層,全程算計坑小股東(股民),絕!絕!絕!一個無德無信的騙子公司。”
該股民所說“家人減持”,指的是陶虹遐和女兒黃斯詩的減持套現。
結合一系列違規信披,以及套現的時間、股價,便能察覺一些端倪。
▲陶虹遐與黃斯詩密集減持金科股票。
去年7月,金科發布回購計劃,同月,黃紅云與陶虹遐便被爆出因離婚財產分割而引發股權紛爭,11月,公司回購終止。今年1月15日,金科發布提示性公告,稱陶虹遐及虹淘文化不再與黃紅云、金科控股、黃斯詩互為一致行動人。
此后,黃斯詩和陶虹遐變似乎嗅到了什么,開始了密集減持。到4月,金科才發布了上述《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
這期間,1月、2月,金科股價進入上升通道,黃斯詩清倉式減持了2.3%的股票,合計套現約6.07億元,減持均價分別達到5.31元/股、4.3元/股。
緊接著,3-4月,陶虹遐持續套現,每次套現,基本都踩在金科股價呈走高趨勢的時間點。
3月17日至3月22日、3月23日至3月25日、3月30日至4月15日這三次套現,金科并未披露減持均價。但從股價上看,3.17日到4月15日,金科的收盤價從4.22元/股升至5.21元/股,隨后才進入下降通道。
按4.22元/股的最低收盤價保守估計,這三次陶虹遐合計套現約7.21億。加上此后兩次套現的2.26億元,總套現金額達9.47億。
5月下旬開始,金科股價開始跌破4元/股,此后一路下跌,8月16日收盤報2.5元/股。與這一價格對比,黃斯詩和陶虹遐趁高位套現實錘。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金科進入多事之秋,被曝票據支付違約、首筆公開債提出展期、黃紅云所持金科股份被動減持等,資金問題愈演愈烈。
到7月,金科才披露回購終止事項。而對于股東減持,金科在時間上“露出馬腳”,回復函中,其稱,回購股份交易行為發生在去年7至11月,而主要股東減持股份行為,在今年5月份后,“不存在利用前期披露回購方案炒作股價配合股東減持的情形”。
?造“毒丸”擋融創,留一地債務
金科而今的情形,到底也逃不過一個“錢”字。
接下來一年,公司的償債壓力巨大。
據金科7月20日回復深交所的函,其總有息負債規模670.36億元,這當中,一年內,即2022年7月14日至2023年7月14 日,到期的債務364.92億元,占比高達54.44%。
此前發布的2021年報已顯示出公司的流動性壓力,期內金科現金短債比小于1,僅為0.87。
5月下旬第一筆債務展期至今,公司已提出5筆展期債券,合計約50億元。
而今金科深陷債務泥沼,既有大環境急劇下行的外因,更有黃紅云的任性。
與融創激戰股權的那幾年,正是金科瘋狂擴張的時期。
這種激進擴張,正是黃紅云用來抵抗融創威脅的“負債毒丸計劃”,即當面臨被收購威脅時,通過增加負債,增加收購方接管公司后的負債成本,達到反收購效果。
融創入股的2016年,金科便開始加速,走出重慶大本營,到華東、西南、華南等地區拿地,且通過布局三四線城市,收割了一波去庫存、棚改紅利。2016年到2020年,僅5年,金科銷售規模突飛猛進,從221億元翻了10倍,至2233億元。
代價便是債臺高筑。同期,債務從一開始的800億出頭飆升到3000億。
這期間,手頭并不寬裕的金科,還成了“擔保小王子”,頻繁為聯合營企業提供擔保,盡管被擔保的公司經營情況不佳。同時,公司還慷慨地向控股、參股公司提供財務資助。
這在業內不是秘密,也由此多次引來深交所質疑,但金科屢試不爽。
直到2020年4月,融創套現離場,黃紅云贏了,但金科已是千瘡百孔。
表內負債之外,金科還尚有無法預估的表外敞口,便是高額的擔保。
據金科最新公告,截至今年5月末,其對參股公司、子公司、子公司相互間及子公司對公司的合計擔保余額為643.03億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165.23%。其在公告中提示“投資者充分關注擔保風險”。
去年初,黃紅云還許下宏愿——力爭到2025年實現4500億以上銷售規模,年復合增長率15%以上。
可如今,這目標怕是無暇顧及了。
因果相承。在當前房地產形勢下,黃紅云要帶領金科走出困境,難上加難。
在這點上,黃紅云沒有贏,甚至,他才是金科重獲新生的最大變數。
“實控人吃相難看的上市房企都會出大事,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