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躺槍
這一次莫須有的“躺槍”風波,將這家素來以低調著稱的超級獨角獸推到了聚光燈之下。一時間,反腐、裁員、造車,這家消費級無人機王者的近況,再一次被逐一放大研究。
原創首發 |?金角財經? ?作者 | 吾兮
萬萬沒想到,大疆在前幾天被莫名其妙地上了一次熱搜,原因竟是其無人機產品被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發微博“點贊”。
在該微博里,俄駐華大使館對大疆無人機在戰場上的應用給予了高度評價,贊美之情溢于言表。當然,明眼人都只能看出,這條微博似乎沒安什么好心。
盡管該微博在發出后不久便被俄駐華大使館刪掉,但其給大疆留下的余波沖擊依然強烈。
對于大疆這樣一家技術導向型的to C企業,如此“捧殺式”的表揚與關注,不要也罷。在國際形勢變幻莫測的當下,面對這類關于企業安全的原則性問題,大疆更是要再三謹慎應對。
早在今年4月份,大疆已經就相關問題發表過官方聲明,表示公司目前正在重新評估全球各區業務的銷售合規要求,在這期間,某些地區的商業活動將會暫停;大疆公關總監也在個人微博上重申過相關觀點。
這一次,大疆方面第一時間在該微博底下留言表態,明確“大疆所有產品均為民用目的設計”,并表示大疆的產品“不適合也不滿足軍事用途需求”,大疆“不支持一切軍事領域的應用”,求生欲拉滿。
自從多年前以“碾壓式”姿態拿下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主流份額后,大疆仿佛便成了消費級無人機的代名詞。在這之后,這家被譽為國產之光的科技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歸于沉寂,在產品之外甚少有其他聲響。
這一次莫須有的“躺槍”風波,將這家素來以低調著稱的超級獨角獸推到了聚光燈之下。一時間,反腐、裁員、造車,這家消費級無人機王者的近況,再一次被逐一放大研究。
高處不勝寒
2015年,是大疆登頂行業的一年。
這一年,大疆創始人汪滔接受了《福布斯》雜志專訪,解釋了自己推崇的工程師企業文化:
你所要做的就是比別人更聰明,這就需要你與大眾保持距離,如果你能創造出這種距離,就意味著你成功了。
具體到大疆的無人機產品,那就是利用領先的飛控技術,生產出競爭力遠超友商的無人機,繼而滿足、甚至是創造出市場需求。
在經過將近十年的飛控技術沉淀,以及頭兩代精靈機型的市場積累,大疆在2015年推出精靈3的時候,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拿下將近7成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份額,成為這片新興市場當之無愧的王者。
也是在這一年,大疆在完成四輪將近2億美元的融資后,市場估值飆升到100億美元,成為全球投資機構新寵。
從2006年公司大疆創立算起,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從野蠻生長到迎接新王登基,用時不到十年。在這之后,無論是與大疆同期問世的極飛、零度智控或者是派諾特等新晉玩家,再也無力在這條賽道上對這家集技術、產品與市場份額于一身的科技界新寵發起挑戰。
大疆的成就是一個行業奇跡,但就像所有高速發展的明星企業一樣,迅速擴張的公司規模與相對滯后的管理體制之間往往爆發出關于企業存亡的大問題。
對于大疆而言,反腐斗爭從未停止。
科技圈反腐并不是新鮮事。尤其對電子制造企業來說,供應鏈環節的腐敗問題幾乎是行業通病。早在2014年,大疆就因供應鏈問題開除過整個采購部門。
在2015年接受《福布斯》采訪時,汪滔提到,管理大疆的采購部門是一大難題。
供應鏈中最嚴重的問題是回扣,每個月我們的采購量高達數千萬元人民幣,就算采購人員只拿1%的回扣,仍然是很大的一個數目。
而在2015年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增長見頂,行業規模難以支撐公司過百億美元估值后,大疆對旗下產品線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開始在農業植保、手持云臺以及運動相機等多條賽道進行嘗試。
產品線的多元化自然會導致所涉產業鏈的多元化,這更進一步加劇了腐敗風險。大疆內部腐敗的火藥桶,在2019年徹底爆發。
2019年1月初,大疆向全體員工發布內部信,公開了公司新一輪反腐“戰績”。在這輪反腐斗爭中,大疆查處45人,其中單是涉及供應鏈決策腐敗的便有26人。
該內部信指出,2018年因內部腐敗,大疆預計損失超過10億元。這一數字,是大疆2017年全年凈利潤的近1/4,2017年所有員工年終福利的2倍以上。
對于甚少將公司內部事務公之于眾的大疆而言,這次反腐斗爭更像是一次公開宣言,明確表示公司內部改革的決心。
可惜的是,正當大疆還處在管理陣痛轉型期之時,一場延續至今的疫情在2020年初爆發,對主打戶外航拍、旅游攝影的消費級無人機市場造成嚴重沖擊。一輪大裁員風波又在大疆內部爆發開來。
先是在2020年4月份,有國內媒體報道大疆進行50%的裁員計劃。盡管大疆官方很快進行了否認,稱當時處于項目關鍵時期,正需要人手。不過,從脈脈到知乎甚至是抖音,都有自稱大疆的員工發布自己被裁員的信息。
在隨后的8月份,外媒路透社報道稱,大疆正在對其全球銷售和營銷團隊進行大規模裁員,再次引發外界廣泛關注。
早早在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確立王者地位的大疆,在產品競爭力方面一直領先至今,但相對應地,頻繁的腐敗斗爭與裁員風波,也凸顯出這家年輕的科技公司站在行業頂端,高出不勝寒的內部管理危機。
造車摸索
除了內部管理危機外,增長問題也一直在困擾著大疆。
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在開啟多賽道嘗試后,大疆并沒有復制出自己在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競爭的降維打擊。
首先,在行業用無人機方面,具體到農業植保、安防警用、電力巡檢等細分領域落地,需要滿足客戶的各種差異化定制需求,很難出現消費無人機用一個標準品“贏家通吃”的局面。
其次,大疆Osmo系列運動相機和手持云臺,目前仍在跟Insta360、智云以及GoPro等廠商纏斗;而在教育編程產品領域,大疆Robomaster產品目前仍處于市場教育階段,其每年舉辦的機甲大師比賽也未在行業內形成規?;绊?。
? ? ? ?
?哪怕大疆能夠拿下以上賽道主要市場份額,其貢獻的營收依然難以從根源上解決公司的增長問題。畢竟,早在2017年大疆依靠自身在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統治級優勢,已經實現了超過175億元的營收。
為了支撐公司市值規模,大疆開始將目光將天空轉移到路上。事實上,大疆在造車領域的探索,并不比如今市面上主流玩家晚上多少。
早在2016年底,大疆就有研發工程師發現,身邊有同事最近被抓去做一個“神秘項目”,但回來之后“很沮喪”,說“項目目標不明確、團隊只有稀稀拉拉幾個人”,直到2017年也才有十多二十個人。
這個內部員工口中“神秘項目”,正是日后大疆車載的雛形。
據了解,汪滔本人對于大疆造車的初始期望,是直接進軍L4級的Robotaxi(即自動駕駛出租車),但由于這條賽道需要極強的AI和算法人才團隊,在幾經嘗試都未能打造出滿意的團隊后,汪滔最終才考慮研發面向車企客戶的Level 2-Level 4 級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隨后,獲取自動駕駛測試牌照開啟路試、成立車規級智能制造中心、打造大疆車載解決方案等步伐逐步走順。
在這期間,大疆也走過不少彎路。
例如,大疆在2017年曾經與東風汽車的投資平臺東風資管成了一家名叫“豐疆智能”的自動駕駛公司,目標是研發限定農田場景的Level 4級自動駕駛農機。但在2019年底,大疆撤走了全部所持的20%股份。?據悉這是因為“合作雙方風格不同”。
同年年底,大疆投資2000萬美元,獲得柯尼塞格14.89%股份,期望與這家瑞典超跑公司合作造車。但后來由于合作過程種種摩擦,造車計劃最終沒有走通,并最終以大疆撤資告終。
盡管如此,大疆車載在經過過去六年的摸爬打滾后,已經基本形成“兩條腿走路”的格局。
一方面,是大疆車載部門規模逐漸壯大。
據了解,大疆目前已經在公司內部組建一個千人級團隊。作為獨立事業部門,大疆車載主要負責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以及作為智能輔助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與車企展開合作。
另一方面,則是大疆的全資子公司覽沃科技Livox發展成熟。
這家成立于2016年的激光雷達公司,在過去幾年借助大疆的規?;慨a和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相對應的價格優勢,如今已經在國產激光雷達領域站穩陣,成為目前大疆在智能駕駛領域的硬件擔當。
第二增長曲線
大疆車載基于以上“兩條大腿”的首款產品,距離落地正越來越近。
自2006年創立以來,這家科技公司一直在無人機這條快車道上高速發展?!凹夹g驅動”、“高速增長”、“超級獨角獸”等標簽讓大疆成為投資者眼中的優質投資標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疆一直是投資機構眼中的“香餑餑”,其強勢的競價融資,更是一度成為業界佳話。
可是,隨著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規模逐漸見頂,大疆在其他賽道并沒有展現出明顯優勢,再加上這家向來不習慣資本介入管理的科技公司遲遲不肯上市,自2018年那輪10億美元融資后,來自投資方的鼓噪聲浪日漸加大。
面對投資方的質疑,以及疫情黑天鵝的沖擊,在戰無敵手的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外,造車已經成為大疆當下優先級最高的業務。
在2021年的上海車展上,大疆斥資拿下了一塊為數不多的大型展臺,展臺左側是全球頂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法雷奧,右側是成立7年的激光雷達公司速騰聚創,神秘的大疆車載正式得以官宣。
與此同時,大疆與寶駿還發布了寶駿KiWi EV大疆聯名款,對外宣布雙方達成戰略合作,聚焦智能駕駛領域,預計2021年內上市,但在那之后,這款新車遲遲未有推出市面。
直到早前寶駿表示將會在今年二季度開啟該車型預熱工作,這款新車的上市進度才再次被推上日程表。
按照官方信息,這款KiWi EV大疆聯名款定位為A00級純電動汽車,配置大疆車載研發的智能駕駛系統,具備L2+級別智能輔助駕駛功能。
具體來說,這款車型采用了大疆D80方案,這套方案主要包括:1個前視雙目攝像頭、4個環視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大疆相關人士稱,“D80系統可以實現OTA,還支持車道保持、近距離加塞應對、智能避障等功能?!?/span>
當造車新勢力還在不斷將智能駕駛與中高端車型進行高度綁定的時候,大疆優先選擇了電動小車落地的差異化競爭,這與其在消費級無人機“低價走量”的模式有相近之處。
據悉,大疆為了降低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成本,不僅裁撤了毫米波雷達產線,并選購國產品牌的毫米波雷達芯片,還將智能駕駛域控制器的算力降至20 Tops,這一低成本的解決方案也與A00級小車的價格區間相契合。?
作為大疆造車的首款落地產品,Kiwi EV大疆聯名款是檢驗大疆智能駕駛技術的“試金石”,甚至會對大疆智能駕駛業務未來布局產生長遠影響,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相比起農業植保、運動相機等賽道的“小打小鬧”,造車,才是當下大疆的第二增長曲線。
只不過,在這場智能駕駛軍備競賽中,大疆需要直接面對特斯拉、“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以及華為、百度等一眾科技巨頭的挑戰,這條萬億級賽道競爭殘酷性,恐怕遠非此前的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可比。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