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大賺220億,但平安銀行的股民,人均虧了50萬 || 深度
?整體業績仍在上漲,但員工獎金打折,半年間機構持股數量減少約七成,平安銀行藏著怎樣的風險?
作者/楊煜? 來源/無冕財經
8月18日,在平安銀行(000001.SZ)半年報業績發布會上,董秘周強對股價的表態,與五個月前的放言力勸相比,來了一個大轉彎。
在3月9日的業績發布會上,周強喊話稱:“14塊錢的平安銀行,要珍惜,以后可能不多見了”。的確,接下來的5個月里,14塊錢的平安銀行一路向下,目前股價已跌到12塊。
被市場反應無情“打臉”后,周強這一次的言論謹慎小心了不少。針對平安銀行投資價值,周強收起此前的自信,直言“沒辦法預測外部的環境、因素,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從平安銀行上半年的業績來看,實現營業收入920億,凈賺220億,這份看上去還不錯的財報,卻不能打消投資者的憂慮。
機構撤退,股民進場被套
股價何時走出低迷困境,成為投資者當前最為關切的話題,尤其是近期上車的散戶。
平安銀行的股價曾在2021年上半年迎來25元的高峰,吸引股民蜂擁入場。從2021年6月到年底的短短半年時間,平安銀行的股東戶數就從30萬不到增加至50萬。
然而,銀行版塊整體表現不佳,平安銀行也沒能成為例外。從2021年下半年起,平安銀行一路下滑,即便期間董事長謝永林攜一眾高管“自掏腰包”增持,也扶不起股價。截至目前,平安銀行的股價被腰斬,已經跌到12.57元。
▲平安銀行股價表現,圖片來自雪球。
按照平安銀行巔峰時期4881億總市值計算,行至當前,2442億的財富蒸發。若以最新披露的股東總人數49.30萬戶估算,一年多時間內,股民戶均虧了近50萬。
更不走運的,還是后來接盤的近20萬散戶,甚至有不少投資者在網絡平臺喊話周強,就“14塊錢的平安銀行要珍惜”的言論討要說法。
近年來,銀行股盡管經營不錯,股價也低,按理說是“性價比”很高的投資,但在資本市場上不那么受投資者待見,究其原因還是銀行存在未暴露的不良資產、短期波動較小上漲空間不大等特性所致。
2021年,受A股市場影響,疊加房地產風險暴露等原因,在上證指數、深證、創業板統統上漲的情況下,銀行板塊以下跌8.39%的行情收官。一時間,關于銀行板塊價值被低估,出現“價值洼地”的言論甚囂塵上,因而投資者才選擇出手“抄底”,孰料卻抄在了山頂。
就平安銀行而言,在2022年半年報出爐后,多份研報表示看好該行的上漲空間,其中,還有機構將其目標價維持在32.8元,按8月19日收盤價12.57元算,股價還將上漲160.94%。
不過,研究報告中描繪的價值洼地,與投資機構紛紛減持的舉動形成了鮮明對比。
東方財富數據顯示,從2021年底到今年6月,平安銀行的機構持倉數量從966家,驟減到307家,其中不乏“國家隊”資金也清倉的身影。雖然機構持倉占流通股比例為73.89,但主要還是平安保險、平安人壽等“自家人”在堅守。
此前,易方達的坤坤、中信證券的張曉亮皆是重倉平安銀行的選手,而在2022年二季度,二人管理的產品雙雙選擇撤退,其中,張坤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已經是連續三個季度減持,平安銀行已經退出前十大重倉名單。
平安銀行一路下行的股價,究竟是價值洼地還是低估值陷阱尚不好判斷,但從機構的選擇來看,市場對其悲觀情緒仍然占據上風,而掏出真金白銀接盤的散戶也正處于煎熬之中。
業務不理想,底層打工人埋單?
受“變相降薪”消息影響,平安銀行內部也不太平。
此前有傳言稱,平安銀行零售業務開始降薪,下降幅度達到40%。原來從每年4月到12月,每月按5%的比例預發的績效獎金,三季度開始已經下降到3%,并且已經體現在最近發放的一個月工資上。
一直以來,銀行工作都被稱之為“金飯碗”,銀行從業者的待遇在各行業打工人中算得上是佼佼者。根據各大銀行2021年披露的財報數據,在上市銀行中,股份行的人均收入最高,其中,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寧波銀行、民生銀行等人均薪酬均都超過了50萬。
事實上,平安銀行薪酬減少的趨勢,從2021年便已顯露出來,在上述銀行中,僅有平安銀行的人均薪酬增幅下降了6%。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銀行的薪酬制度是,年終獎會在平常的工資中預先發放一部分,到了年底人力部門會根據員工個人所在機構的效益與個人考核表現,為每一個考核級別確定一個系數,員工個人目標獎金×系數得出全年獎金,再扣減預發部分最終得到年終獎金。2017年初,平安銀行甚至還曾被員工爆料過,年終獎只有1元錢,有人沒拿錢還要被倒扣。
對于“零售業務變相降薪”的傳言,平安銀行行長特別助理蔡新發回應稱:“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實際上是員工季度獎金打折,發放比例從15%降到了9%,但絕對不是降薪。”
對此,有網友表示:“獎金打折還不是降低了收入,‘絕對不是降薪’,是在玩文字游戲嗎?”
蔡新發透露:“零售降薪的消息傳出來的時候,就有機構分析師打電話過來問,你說業績好,又降薪了,懷疑我們是不是做假。”
對此,他解釋稱,根據制定的經營目標,該行每個季度都會考核實際達成情況。由于去年底的情況比較樂觀,今年的經營目標也定得比較高;但今年上半年,基于疫情反復與國際環境變化,平安銀行加大貸款風險管控,整體零售業務完成情況相比既定目標有一定差距。
事實上,從財務數據來看,平安銀行近年來集中火力“猛攻”的零售業務,也的確表現出“拉垮”的趨勢。
▲平安銀行零售業務收入及占比情況。
2022年上半年,平安銀行業績表現不俗,實現凈利息收入640.59億元,同比增長7.9%,增速相比2021年提高1.8個百分點。但是,零售業務的增速卻在下滑,上半年營收514.02億元,同比增長4.4%,增速相比2021年下降了4個百分點,更重要的是,凈利潤實現110.65 億元,同比下降了5.6%。
過去幾年,在營收貢獻上,平安銀行的零售與對公業務基本形成“六四開”格局,而到了2022年上半年,零售業務的“頹勢”已經初現,零售業務在整體營收中占比從2021年底的58.0%降至55.9%。
但對于零售業務不及預期,降低基層從業人員薪資的做法,也有人表示不理解,其認為應從高層管理人士方面做出表率。
激進發展中暗藏隱憂
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曾在2012年擬定過一個三步走計劃,大意為初始3到5年以對公業務為主,之后5到8年,對公與零售業務并重,協調發展;8年后,以零售業務為主。為此,馬明哲還“挖來”當時的民生銀行副行長邵平,擔任平安銀行行長。
而在2016年領導班子換血后,謝永林和胡躍飛接任董事長和行長職務。平安銀行改變以往深發展沿續的對公戰略,全面推進零售轉型。
在“得零售者得天下”的商業銀行共識刺激下,近年來,平安銀行加碼零售布局,甚至對公業務為零售轉型讓路,因而零售業務始終保持較高增速,也有人將平安銀行稱為“零售新王”,以對標有“零售之王”的招行。
但銀行之間的比賽向來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激進奔跑也暗藏弊端。
其中,對于平安銀行的零售貸款業務,就有銀行從業人士發文指出:“就其接觸到的范圍而言,平安的零售貸款,主要依靠和中介合作,做業務比較大膽,客戶準入條件會放得更寬,員工素質參差不棄,能快速上量,但其中的真實性和質量有待考量。”
但相比之下,招行的零售金融業務營業收入962.89億元,同比增長7.89%,占公司營業收入的58.62%。無論是從收入規模還是結構占比上,平安銀行與“零售之王”還存在較大差距。
零售業務增長放緩,招行已經將“財富管理”作為發展新引擎,而平安銀行在零售發展放緩后,又不得不拾起曾被輕視的對公業務了。
另一方面,2022年半年報中也浮現了平安銀行的發展困境。
凈息差往往是衡量銀行賺錢能力的重要指標。在2022年上半年,平安銀行上半年凈息差2.76%,較去年同期下降7個基點(BP)。
蔡新發對此表示,凈息差下降一方面基于減費讓利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面對新的市場環境,該行主動調整貸款組合結構。
從上市銀行整體來看,無論是國有大型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2021年的凈息差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而根據分析人士預測,凈息差面臨的較大下行壓力將延續至2022年。平安銀行也曾在今年3月預言,未來凈息差持續下降,如何找到賺錢的新門路,也成為擺在該行面前的一大難題。
▲平安銀行凈息差呈下滑趨勢,圖片來自安信證券。
而受房地產風險釋放的拖累,平安銀行資產質量也出現了下滑,2022年上半年,該行的不良貸款生成率抬升0.37個百分點。
其中,在市場關心的房地產風險問題上,平安銀行在中報中披露,承擔信用風險的涉房業務主要是對公房地產貸款,余額為2980.20億元,較上年末增加90.97億元。截至6月底,平安銀行的對公房地產貸款不良率0.77%,相較2021年底的0.22%上升了0.55個百分點。
在3月的平安銀行2021年業績發布會上,平安銀行副行長郭世邦曾透露,平安銀行的房地產出險業務主要是寶能、中天金融,其中金額最大的是54億元的寶能城項目。
目前,寶能城項目已經進入拍賣環節,阿里法拍平臺顯示,由寶能集團持有的深圳網紅盤“寶能城花園”56套房產即將被拍賣,單套房源起拍價格在1298萬-1962萬元之間,低于周邊二手房價格。
有市場分析認為,身為“債主”的平安銀行已經對寶能系償債失去耐心。平安銀行50萬投資者,對其低迷的股價還剩多少耐心呢?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