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元宇宙公司扛不住了:曾融資超6億
元宇宙很熱,也很殘酷。
作者丨鉛筆道編輯部
第一批元宇宙公司出現巨大經營壓力了。
據離職員工、三言財經等多方消息,曾立志成為“元宇宙時代的微軟”的影創科技陷入危機:欠薪200多人,時間最長約半年,社保公積金也斷繳。
據鉛筆道DATA統計,影創科技曾完成6輪融資:僅A輪單筆融資便達8000萬,綜合其余未透露金額,累計融資超6億。
元宇宙是近兩年的投資大熱門,2022年到達頂峰。2019年、2020年的投融資事件分別為16、63件,而僅今年上半年,融資事件達131件,總金額超過270億。
從業務類型看,影創的產品直切元宇宙“基礎設施”,屬于大熱門中的“宇宙核心”,為何會遭遇如此困境?值得所有創業者深思。
通向元宇宙的路徑有四條: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MR(混合現實)、XR(融合前3種方案的擴展現實)。2014年成立以來,影創各類產品都有。
?
在影創的版圖中,業務重要包含三塊:
一,硬件。通俗地講,它是有XR功能的“類手機產品”。影創目前已推出3款。
二,軟件。其形態類似“手機操作系統及應用”。
三,定制解決方案。面向企業,比如教育、工業、文旅、娛樂行業。
那么,看起來商業閉環頗為完整的影創科技,為何走到今天?
首先是倒在資本寒冬,它未來要燒的錢與它能融來的資相差太遠了。如果把影創的業務映射到手機行業,它要做的事是一款手機+一套操作系統+N套to B解決方案。
造一款手機需要融多少資?以錘子手機為例:成立8年,融資超17億。即便如此,還不夠羅永浩燒。錘子手機最終怎么倒下的?融資燒盡倒下的,資金鏈斷裂。
造一套操作系統需要融多少資?國內缺乏案例,畢竟除去華為鴻蒙OS,沒有任何公司做成了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操作系統,但我們可以參考國外獨立操作系統Kai OS,它是一款功能手機操作系統:成立于2017年,目前累計完成三輪融資,累計金額約5.4億人民幣(8000萬美元)。
僅要完成這兩項任務,影創科技至少要完成超22億融資。在資本火熱的周期下,影創也許能夠完成。但生不逢時,它撞上了10年難遇的資本寒冬。
其次,鉛筆道認為:影創切入元宇宙行業的時機,并不準確,錯失了天時。
縱觀過去20年創投圈:每一個結構性機會的出現,都開始于新技術帶來的硬件產品。過去10年,這個新硬件產品是智能手機:2012年是智能手機元年。硬件出現后,才會是系統及平臺的機會,系統及平臺出現后,才是應用的機會。
一位風險投資人曾向鉛筆道透露,當下整體是一個“很難受”的時點: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我們明明知道手機是當下的結構性產品,但是紅利已經消失,下一代硬件產品在哪?我們又看不見。
業內的主流觀點認為:下一代硬件產品可能是從AR、VR、MR、XR中出現。判斷本身沒問題,但是問題在于:爆發時機什么時候出現?創業者又應該在什么時候切入?切入早了成先烈,切入恰到好處才是先鋒。
切入的最佳時期,必然是“第一曲線走向衰落”時,第二曲線才有可乘之機。而鉛筆道認為,目前的手機生態還處于“中壯年期”:早在10年前,手機生態已經從硬件競爭、系統競爭轉入應用競爭,但應用競爭還遠沒有結束。
切入太早會造成什么后果?遙遙無期的投入,并且長期缺乏足夠現金收入。
如果按照創始人孫立自己的說法,“影創科技近三年的營收基本上實現了年復合增長率260%。2022年預期收入能達到5億元左右”,2021年營收大約在1.39億左右,姑且算在1億-1.5億之間。而“其營收來自硬件及to B解決方案的約20-30%。”也就是說,按照其官方說法推斷,去年硬件的銷售收入約在3000萬至4500萬元之間;其余70%的營收來自操作系統服務及授權費,約7000萬至1.05億之間。
以上數據均來自其官方透露,但數據多有夸大成分。今年2月,孫立曾接受媒體采訪,稱其硬件出貨量全球第二:第一名是Meta。據IDC數據,2021年全球累計VR頭顯出貨量約1095萬臺,Meta獨占876萬。但據IDC2022年第一季度報告,排名第二的是字節旗下的Pico,市場份額約4.5%。
如果是市場份額排名第二,其硬件出貨量可達50萬臺,單此一項營收就可以破1億。從京東商城的數據看,影創的銷量是不及預期的:僅有4個店鋪上線其產品,3款評價數位0,1款為2條。
當然,影創作為元宇宙的開路先鋒,其對行業產生了實際的探索價值。此外,在經濟下行周期里,企業裁員是正常的生存之道,并不意味著影創就此倒下。
只是這件事給了所有創業者兩個啟示:一,攤子不要鋪得太大,手上有多少資源,鋪多大的事;二,選擇好合適的行業切入期,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