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垃圾生意”曝光:扒開全是錢,1年34億
賣數據線的綠聯準備上市,它做對了什么?
來源/鉛筆道 作者/王方
賣數據線是個好生意?相信99%的VC在第一印象就會把它pass掉。但離奇的是,今年有好幾家“賣數據線”的公司要上市了,最近一家是綠聯科技:靠賣數據線起家,一年收入34億元。
它究竟靠什么?第一眼看,它完全不符合當下VC眼中的“優質項目”:賽道小,技術含量低,團隊草根......事實證明,它確實也成了99%VC的漏網之魚:公司成立12年,僅有高瓴、堅果兩家財務投資機構押注。
我本人也非常驚訝,這么一個“普通生意”,是怎樣完成34億營收的?
綠聯科技創始人叫張清森,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2007年畢業后,進入的是外貿行業,兩年后就離職了,辦了個代工廠(綠聯),幫助國際品牌代工,客戶主要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等地。創業前幾年,規模應該不太大。工作前幾年積累的客戶,對他產生了不少幫助。
他做對的第一件事,是在一個合適的時機,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的行業——這個時機,一般是行業爆發前1-2年。
2012年,被譽為中國智能手機元年,而在2011年,張清森做了一個惠及公司至少3年的事:從代工廠轉型為品牌商,做手機配件,如蘋果和安卓手機數據線、鋼化膜等。
在當時即使用上帝視角看,這也是個不大的賽道:2013年,綠聯營收額約6000萬。僅靠“數據線”這一個生意,綠聯肯定上不了市,但作為上市的第一步,這個戰略是很正確的。
這也給了創業者一個啟發:確實只有大賽道才能長出大公司。但如果大賽道競爭激烈,選一個小賽道作為起步也是很好選擇,只是創始人要心里清楚:這只是起步。
所以綠聯的產品線擴張很快:兩年擴一次。2011年只做手機配件,2013年開始擴展到電腦、車載配件,2015年擴展到智能硬件、穿戴產品,2017年擴展到移動電源,2020年開始做耳機......N個小賽道加起來就是一個大賽道。
突破小賽道瓶頸,方法有很多:上面提到的是“擴品類”,綠聯已經做了。但它還做了一個事情:把“品類”打成“品牌”。只有大品牌,才能支撐起大營收。這是張清森做對的第二步。
盡管綠聯從2011年就計劃做品牌了,但他其實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沒有品牌,只能算是一個品類。品牌和品類的區別在于,前者需要極高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同時需要經歷足夠時間的沉淀。
我身邊有很多“代工廠”創業者想轉型做“品牌”,但多數時候我會勸阻:因為是兩套思路。“代工廠”老板多數沒有品牌思維,最核心是沒有“花錢思維”。即便老板這關過了,消費者這一關也過不了:一旦用戶知道品牌的前身是“代工廠”,多數沒有好印象。
而綠聯又比較特殊:它是一個工具品牌,工具對品牌屬性的要求極低。用戶對工具的第一需求,永遠是功能性。比如撲克牌、螺絲刀、數據線,大家不會過度關心它是什么牌子,但會關心它好不好用。但消費品牌就不一樣,大家對它有“高低貴賤之分”。
因此,綠聯做品牌會比大多數消費品容易。到目前為止,我也不認為綠聯的品牌做得有多好,只能說它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擴大后,確實對產品的銷量起到很大幫助。
把小品類擴展成大品類,同時把小品牌做成大品牌,是綠聯很自然走對的兩條路。
綠聯還做對一件很重要的事:渠道為王,把電商這件事玩出了精髓。
配件本質也是消費品,對于很多消費品來說,搞好渠道是遠遠不夠的:渠道90分,產品必須也得是90分,甚至是100分。但綠聯又有一個很特殊的點:它是工具品。工具品的銷售很依賴渠道,基本上是渠道推薦什么品牌,用戶就買什么品牌。
好比老王去便利店買兩副撲克,老板隨手拿什么給他,他就會接什么,甚至可能都不會多看一眼,更不會有品牌偏愛,比如要求老板必須是“姚記撲克”等。
數據線也是類似。綠聯的產品本身確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前5大供應商都位于深圳龍城工業區,每年的研發費用也很少,占年營收比例約3%-4%——但它確實把電商這件事玩到了極致。
目前,綠聯的產品銷售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它的前三大收入貢獻者是亞馬遜、京東、天貓,2021年的分別營收為11.49億、6.92億、5.5億,分別占營收比例為33.41%、20.11%、16.01%(合計超71%)。2011年-2020年,幾乎是電商的完整紅利期,而綠聯幸運地全部踩中。
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和合適的人,做成合適的事——是我認為創業者成功的最核心要素。時機最重要,團隊其次,事最次。
創業最難的事便在于:理論正確只是起碼,實踐正確才是最關鍵要素。而在實踐正確的過程中,主觀正確又變成了起碼條件,剩下要問問“老天賣不賣你面子”。
最新信息顯示,綠聯已經完成深交所首輪問詢的回復,上市路徑再邁進一步。創業13年后,這條“漏網之魚”終于浮出水面,希望未來它能被資本市場客觀對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