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券商資管業務半年度觀察:四家券商板塊凈收入同比翻倍,政策暖風助推行業競逐公募化賽道
2022年作為資管新規正式實施的元年,券商資管業務在經歷三年去通道整改后正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來源/資本邦
2022年上半年,在全行業業績承壓之下,資管業務板塊卻跑出四家凈收入同比翻倍券商,24家券商資管業務凈收入實現同比正增長,18家券商資管凈收入占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之比超10%,最高占比達到56.62%。
2022年作為資管新規正式實施的元年,券商資管業務在經歷三年去通道整改后正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受2022年上半年境內外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以及資本市場波動加劇所影響,Choice統計顯示,報告期內,上市券商整體實現資管業務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下稱:資管凈收入)219.45億元,較2021年同期微降4.42%。
但在板塊業績整體承壓的現實背景下,業內繼續強化主動管理能力考量板塊業務發展質量的同時,來自監管層面的利好也在推動券商積極通過設立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基金牌照、加快大集合參公化改造等多種方式,加快資管業務的分層布局。
由此也為不少券商創造了在資管業務板塊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加速進入公募化賽道搶占市場份額,實現了板塊業績的同比翻倍。
頭部券商板塊業績承壓,華泰資管為唯一正增長券商
以資管業務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作為衡量上市券商資管業務發展情況的尺度,2022年上半年,在全行業業績承壓之下,資管業務板塊卻跑出四家凈收入同比翻倍券商,24家券商資管業務凈收入實現同比正增長,18家券商資管凈收入占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之比超10%,最高占比達到56.62%。
與之相對比,2021年同期在資本市場整體行情向好催化下上市券商資管業務整體凈收入雖同比提升28.52%至229.64億元,但具體到微觀個體層面,單家券商資管凈收入增速最高卻未曾超過90%。
此外,報告期內,實現板塊凈收入同比增長的券商共計17家,資管凈收入占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之比超10%共計14家,數量分別較2022年低7家和4家;比重最高為54.59%,較2022年同期最高低2.03個百分點。
就頭部券商而言,規模榜前五的資管凈收入依然維持在10億元門檻之上,從高到低依次為中信證券(54.32億元)、廣發證券(44.19億元)、華泰證券(16.69億元)、東方證券(13.95億元)和海通證券(10.86億元)。
其中,中信證券方面,盡管報告期內公司資管凈收入同比微降2.5%至54.32億元。但截至報告期末,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合計1.6萬億元(包括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單一資產管理計劃),資管新規下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業務市場份額約16.79%,穩居行業第一。
(中基協)
此外,從排名來看,華泰證券從去年第5升至第3,同時也是報告期內頭部5家唯一實現資管凈收入增長的券商,同比增速達到13.51%。
半年報披露,華泰證券通過全資子公司華泰資管參與經營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包括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單一資產管理業務、專項資產管理業務和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與集團旗下基金公司公募基金管理業務差異化經營)。
按照監管報表數據口徑統計,截至報告期末,華泰資管公司資產管理總規模人民幣5016.13億元。根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報告期內,華泰資管公司企業ABS(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人民幣455.44億元,行業排名第三。
與此同時,截至報告期末,華泰資管合計管理公募基金產品27只,合計管理規模人民幣972.36億元,實現凈收入3.79億元,規模及凈收入同比分別高達3.8倍和10.06倍。
(華泰證券)
四家券商資管凈收入翻倍,中泰證券同比增超160%
除華泰證券外,受市場影響,往年的頭部四強在資管業務凈收入方面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但往年資管業務處于腰部及部分中小型券商板塊業績卻表現亮眼。
例如,今年資管業務凈收入排名第6-9位機構分別為中金公司、財通證券、申萬宏源和光大證券,期內分別實現板塊凈收入7.05億元、6.68億元、6.63億元和6.58億元,較去年同期還分別實現了12.27%、10%、9.57%以及57.9%的凈收入增速。
其中,中金公司方面,Choice統計顯示,公司旗下負責財富管理板塊業務子公司中金財富證券僅2022年上半年便創造資管凈收入1.79億元,較去年同期實現了203%的同比增長。
光大證券方面,choice統計顯示,公司資管凈收入占手續費及傭金之比達20.45%,較去年同期9.43個百分點。
截至6月末,光大證券資管子公司光證資管受托管理總規模4319.77億元,較年初增加15.29%;其中主動管理類占比93.5%。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數據,公司資管業務手續費凈收入排名行業第10名、較上年同期上升2位。
此外,2022年上半年,中泰證券、西部證券、太平洋證券以及東北證券四家資管凈收入均實現了100%以上的同比提升,分別達到1.62倍、1.35倍、1.12倍以及1倍。其中,中泰證券同比增速甚至較2021年同期券商增速最高的西部證券(85.92%)還高出76個百分點。
四家券商的資管凈收入趨勢表現可知,自資管新規過渡期開始以來,2022年為中泰證券資管業務凈收入首次實現回暖年份,此前則一直處于下降狀態;東北證券和西部證券則分別是從2019年和2021年開啟了資管凈收入上漲;太平洋證券則處于波動狀態。
(數據來源:choice、資本邦)
據相關半年報披露,中泰證券方面,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公司資管規模2028億元,較年初增長9%,其中公募基金規模較年初大幅提升103%至355億元。
此外,東北證券方面,公司通過全資子公司東證融匯經營證券資產管理業務。報告期內,東證融匯順利完成全部存續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加強高凈值客戶產品定制化服務,集合資產管理業務規模持續提升。截至報告期末,東證融匯集合資產管理業務規模達319.39億元,同比增長129.07%。
券商資管規模緩步回升,公募牌照催生新的發力點
整體上看,作為大資管行業重要參與者之一,券商資管業務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內整改主要以壓降通道業務、大集合參公化改造以及主動管理轉型等為主。三年過渡期整改以來,券商資管規模以及相應產品發行數量已經從2018年谷底出現企穩回升跡象。
中基協披露,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管業務規模合計15.40萬億元,較上月底減少2727億元。其中,券商及其資管子公司私募資管業務規模合計7.12萬億元,同比下滑2.7%,環比下滑2.06%。
不過,券商集合資管卻延續了此前的增長態勢。2022年6月,券商單月備案的集合資管計劃設立規模占比重新高于單一資管計劃;同時,截至二季度末,券商集合資管客戶資產管理規模達到7.35萬億元,同比增長40.8%,環比增長2.08%。
在券商資管業務加速主動管理轉型的同時,政策層面,2022年5月份,監管層面也適度放寬了同一主體持有公募牌照數量限制。
新規之下,同一集團在參股及控股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基礎上,集團下設的證券資管子公司、保險資管公司、銀行理財子等資管機構也將被允許申請公募牌照。
這也意味著包括頭部券商等在內的大型金融機構將可以同時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公募持牌機構。
此前,受限于公募“一參一控”限制,券商申請公募牌照進程緩慢。自2013年東證資管獲得首張牌照起,截至目前,僅14家券商及其資管子公司獲準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
具體分別為高華證券、東興證券、國都證券、華融證券、山西證券、中銀國際證券6家券商,以及渤海匯金資管、財通資管、華泰資管、東方資管、長江資管、浙商資管、中泰資管和國泰君安資管8家券商資管子公司。
上述名單可見,此前受限于牌照監管,諸如中信證券、招商證券、海通證券、銀河證券、廣發證券、中信建投、國信證券等頭部券商及其資管子公司尚無公募牌照。
不過,自2020年7月新規征求意見稿發布至今年5月正式落地,券商設立資管子公司意愿明顯提速。
截至目前已有12家券商表示申請設立資管公司,具體包括長城證券、萬聯證券、申萬宏源、國海證券、中金公司、華創證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東興證券、國聯證券、國信證券和華安證券。其中,中金公司、中信證券、申萬宏源等券商已明確表示還將申請公募牌照。
據浙商證券分析,我國公募基金規模占上市公司總市值比重僅25%,遠低于2020年美國共同基金規模占上市公司總市值比重約60%??紤]到我國居民資金加速進入權益市場的情況,我國公募基金規模未來10-14年的復合增速或達到18%-20%,是黃金十年發展期。
于券商而言,券商可通過參控股公募公司、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牌照、券商直接申請公募基金資格等方式參與公募基金行業,目前券商系公募機構超70家且仍在繼續擴容。
由于券商與公募基金的客戶風險偏好接近,因此浙商證券認為,公募基金能夠為券商豐富資管產品種類,券商為公募基金提供代銷渠道,利好券商財富管理轉型。
此外,券商參控股公募基金的凈利潤貢獻度不斷提高,易方達、廣發基金對廣發證券的凈利潤貢獻度從2015年的6%提高至2021年的23%,匯添富、東證資管對東方證券的凈利潤貢獻度從2015年的11%提高至2021年的49%。
另從國際角度來看,首創證券提到,公募牌照限制的松綁還有助于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公募市場,增強行業競爭力,頭部券商將加速發展公募業務,基金公司通過集團化運營、長效激勵約束機制也可提升其服務質量。
興業證券半年報指出,證券公司憑借券商資管、參控股公募基金、私募投資基金為主的產品端布局,疊加專業的資本市場配置能力,將為居民財富保值增值提供全方位、優質的產品供給,激發財富生態圈相互賦能、相互提升的乘數效應。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