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周受資,權力“并沒有那么大”
周受資曾是張一鳴在海外市場的“一把手”,但隨著字節在海外的擴大化,周受資卻逐漸不被看好。
來源/無冕財經? ?作者/施燕芬? ?編輯/方原
字節跳動正在擴張其美國辦公室。
據《水星報》,字節跳動租下了位于硅谷圣何塞國際機場對面的兩座共約600平方米辦公樓,正式入駐硅谷。
如今,許多硅谷公司縮減招聘、或進行裁員,鮮少擴張辦公室。字節卻促成了硅谷今年最大手筆的辦公室租賃。
2020年中,TikTok在美約有1500名員工。為緩和TikTok與美國政府之間的沖突,彼時的TikTok CEO凱文·梅耶爾計劃,三年內在美國雇傭超一萬名員工。
本地化是TikTok CEO的重要目標。凱文·梅耶爾的繼任者周受資在飛書上個性簽名,“Lean to local(向本地化更進一步)”。
今年初, TikTok 現在已有上千名銷售人員,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區,其次位于美國奧斯汀與加州山景城的廣告產品、技術團隊人數均實現翻倍增長。
當前美國對TikTok的態度逐漸曖昧,TikTok正抓緊機會加速增長。不過,在緩和沖突背景下出現的一號位,逐漸被削權。
TikTok的發展和戰略由字節跳動團隊領導,并不向周受資匯報,而是向字節跳動北京辦公室匯報,有關決策則是由張一鳴等高管做出。
字節為何選了周受資?
在特朗普政府發難TikTok后,TikTok換了4任負責人。
2019年初,張一鳴將抖音負責人張楠與TikTok負責人朱駿崗位對調。到了10月,美國參議員要求審查Musical.ly收購是否合法時,又將張楠調回國內,由Musical.ly聯合創始人朱駿來迎戰。
特朗普政府強硬要TikTok必須變為純美國公司,由美國資本入駐、美國人掌管時,2020年5月張一鳴請來了前迪士尼高管凱文·梅耶爾(Kevin Mayer)坐鎮。但上任不到三個月他突然宣布離任。
第三次,張一鳴只好讓在北美的老員工COO瓦妮莎·帕帕斯(Vanessa Pappas)成為的過渡CEO。
直到2021年4月,TikTok終于迎來新的CEO。
他是周受資,新加坡人,在英美留學過,在中美工作過,了解字節跳動,推動過B輪融資。他與張一鳴相識已久,據數科社,字節跳動試水互聯網金融,正是周受資在一場朋友的聚會上給張一鳴提的建議。
周受資更符合這家中國公司對高管外籍的標準。
雷軍曾評價周受資“有一種對世界復仇一般的勤奮”。在小米匯報工作時,他將見過的每個投資人列在Excel表中,最終列了1500行。他剛入職訪問TikTok洛杉磯時,與TikTok高管的一次晚宴上,他便談論是否應該買下這家店,以延長它的營業時間。
一名字節跳動的員工形容他,“像個變色龍一樣。”入職字節后,他一改以往CFO的西裝革履,換上字節程序員文化的格子襯衫。他還將自己的微博、Twitter、Instagram清空。原因或許在于,他的前雇主雷軍喜歡高調宣傳,而現在的老板張一鳴正相反。
一個既懂中國又了解世界的新加坡人做CEO,顯然比一個歐美人,更懂得從不同的文化中周旋。
連曾與他在小米共事的谷歌前高管雨果·巴拉(Hugo Barra)也認為,“周受資在中美語言和文化環境下長大。客觀上說,他比我在中國商界遇到的任何人,都更適合擔任一家想成為全球巨頭的中國公司的雙料高管(兼顧海內外)。”
周受資一度令張一鳴十分滿意。入職一個月后,他就當上TikTok CEO,再過一個月,張一鳴宣布退休了。
在這兩年里,面對突如其來的風波,讓張一鳴處于高負荷和久坐狀態,觸發了腰背舊疾。在等待周受資入職前,他的身體忍受著疼痛,不得不退居幕后。
在周受資入職前,張一鳴就打點好新加坡的辦公室。
在過渡CEO期間,TikTok在一浪接一浪的封禁、出售風波中,熬過到了下一屆政府。拜登一上任,TikTok緊鑼密鼓“逃離”美國。
2021年初,字節跳動在新加坡籌備新的辦公室,并搭建了完整的管理團隊,原今日頭條負責人朱文佳轉任TikTok產品負責人,并搬到新加坡。
周受資的老家新加坡,幾乎是TikTok全球總部的最佳選址,位于亞洲,經濟貿易自由。據華爾街日報,TikTok在美員工認為,在新加坡辦公的周受資進一步鞏固了TikTok在東方的權力基礎。
過去,TikTok并沒有認準哪里是它的全球總部,但比起美國辦公室,新加坡更像其全球總部,TikTok曾聲明將北美用戶數據備份在新加坡。
難以獲得的信任
臨危受命下,周受資要幫助TikTok渡過本地化、各國政府和公共關系,以及信任與安全業務的挑戰。近期,他在字節 All Hands(員工面對面)中稱,TikTok當下的最高優先級任務之一是獲得信任。
首先是獲得華盛頓的信任。
字節跳動付出了大量的金錢。根據非盈利機構 OpenSecrets 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字節跳動在美國游說開支達到 329 萬美元,是中國科技公司中最大手筆。這也把字節最近三年游說總開支推高到 1135 萬美元,比華為過去十年加起來的還多。
這筆錢還需繼續燒下去。9月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致信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要求TikTok切斷與中國企業的所有聯系。
其次,周受資無法獲得內部團隊的信任。
今年初,TikTok 美國產品負責人 Sean Kim離職,他是一位韓國人,在TikTok爭議事件之初加入。
7月,因TikTok要將美國用戶數據轉移到美國的甲骨文云服務,全球首席安全官諾蘭德·克勞迪爾(Roland Cloutier)宣布,將在9月卸任當前職務。
TikTok甚至遭遇離職潮。
在美國公司,許多離職的部門主管認為工作沒有主導權,不一定能參與戰略制定,只能接受來自字節跳動的指示。
中國老板與倫敦員工起文化沖突。導火線來自一位TikTok 歐洲地區電商業務的負責人Joshua Ma的言論,他在在一次內部講話中表示,“作為一個‘資本家’,我認為沒有任何公司必須提供產假。”
以字節跳動為代表的國內互聯網,以996工作節奏著稱,倫敦員工難與英國朝九晚六輕松的工作環境中適應。要與中國公司協作,他們需更早開始工作,因為直播帶貨晚上效果更好,他們又需很晚才能結束工作。
更重要的是,周受資的雇主字節跳動對他的信任度有所下降。
起因是張一鳴發現原 TikTok CMO Nick Tran策劃了 TikTok Kitchen、TikTok NFTs 等虛假營銷事件,前者聲稱將在線下開設 1000 家只外賣不堂食的餐廳,后者則計劃將熱門視頻轉換為可交易的 NFT,為創作者變現。
張一鳴曾在飛書上與梁汝波、周受資討論稱,“我最近在媒體上看到了,也被朋友問是怎么回事。我很郁悶,不想回答,也不知道怎么回答,這不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了。我相信管理團隊也總結過強調過不能這樣,不知道為什么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搞出膚淺的噱頭營銷。”
張一鳴認為,這些活動既成為負面的、笑話的新聞傷害品牌,也給業務帶來嚴重損害。“這種類型的營銷通常是自戀的恐龍公司做的,他們‘假裝’創新,我們也快變成這樣了。我覺得這個和‘以用戶為中心,圍繞業務,真誠自然對公眾’的原則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成不了 “主心骨”
增長也是TikTok的關鍵任務。
TikTok按下了商業化加速鍵,2021年廣告收入已經達到近40億美元,并有望在今年達到120億美元,更名為Meta的Facebook在成立十年后,營收才達到120億美元。
遺憾的是,周受資并不懂增長。
在字節跳動滿山以數據說話的程序員文化里,除了負責廣告的張利東,張一鳴、梁汝波、抖音的張楠、飛書的謝欣等一眾高管都是做產品出身,甚至大多是計算機畢業的。
對比前任,他是負責人中產品運營和研發管理經驗最少的一位。外派使者張楠、朱駿、凱文·梅耶爾都是產品與管理的總舵手,而臨時負責人瓦妮莎·帕帕斯是COO,她為人所知的是,在YouTube闡述了視頻前15秒的重要性。
周受資很少管具體的產品細節,朱駿仍會在TikTok 工作群內,提出許多關于產品細節的改進建議。TikTok增長、電商、商業產品(廣告)等業務負責人均不對他匯報,由字節跳動中國董事長張利東管轄的商業化部。
?一位 TikTok 國家經理說,“周受資、產品負責人朱文佳和 COO帕帕斯之間的決策關系其實沒有那么明確,比如在產品和運營上的話語權顯然是后二者更大。產品投放、增長預算在流程上由周受資批復,但多數情況下朱文佳就能拍板決定。”
不過,他曾對產品提出一個方向,去政治化,變成一個娛樂產品。例如,他認為,TikTok可以成為一個學習平臺。據紐約時報,在美國的營銷活動中,TikTok的重點已經從引領潮流和對話的品牌轉向了自身效用,讓人們知道該平臺可以成為學習的地方。
▲TikTok的 Top100博主以美國居多。圖源自新榜編輯部。
但在安全合規的首要任務上,他的權力也沒想象得這么大。
擔任字節跳動全球總法律顧問Erich Andersen,掌舵法務、政府關系、公共關系,他的匯報對象是張一鳴。
據紐約時報,TikTok核心應用及其功能的調整都是由張一鳴、字節跳動CEO梁汝波、字節跳動戰略主管趙鵬遠以及TikTok研發團隊負責人朱文佳負責。而在周受資沒退任CFO前,趙鵬遠曾向周受資匯報。
大公司中不乏CFO接替CEO的例子,例如阿里巴巴張勇、新浪的曹國偉、萬科的郁亮。在眾前輩中,從財務官到企業家的周受資顯得平庸。
參考資料
1、張小珺《TikTok內幕:張一鳴的巨浪征途》
2、晚點LatePost《誰在管理TikTok:沒有中心的網狀組織、字節的全球化構想》
3、鳳凰網科技《揭秘TikTok CEO周受資:被字節跳動削權的二把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