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新品被吐槽!股價單日大跌,國貨之光怎么了?
運動鞋服大廠李寧,因為自家新產品設計及回應等問題,把自己推上了熱搜。
作者/蜜妹兒? 編輯/凱? 來源/閨蜜財經
萬萬沒想到,海天味業風波沒幾天之后,又一國貨品牌陷入爭議。
運動鞋服大廠李寧,因為自家新產品設計及回應等問題,把自己推上了熱搜。
01
事情的原委很多蜜友們應該了解一些。起因是最近李寧舉行了一次大秀,其中發布了本年度的秋冬新品。
但就是這其中的某些衣服設計,引起輿論爭議,部分人很反感,甚至連李寧集團執行董事錢煒的日籍身份都翻出來了。具體文字蜜妹就不詳細說,大家看下圖:
本來設計這個事情,確實是見仁見智。有的人從中一眼看到了某些不太好的因素,某些人則覺得沒啥,畢竟并沒有明目張膽地表明啥。如今全球化時代,高管的國籍也并不代表什么立場。
蜜妹大膽猜測,或許李寧方面也認為自己并沒有從根本上犯錯,所以管理層們底氣很足,先后出來回應。
比如下面這位,微博名為李寧電商總經理馮曄的疑似高管,開始“教育”起消費者,對中國文化的沉淀,教育知識的傳承還是少了。
微博認證為李寧集團執行董事、非凡中國體育CEO的“colin李麒麟”則更“聰明”,只發了一組圖,沒有說話。
代表李寧官方的“李寧官方微博”則至蜜妹發稿時仍沒有針對此事發聲,呈沉默狀態。而李寧港股的股價10月17日盤中一度暴跌逾13%至50.15港元,逼近今年3月15日盤中創下的年內低點48.066港元。
那么問題來了,輿論危機來臨第一時間,當事方急于“教育”消費者真的合適嗎?
02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股價及后續輿論說明一切。
和海天味業一樣,李寧本來可以不用把事情搞得這么糟糕。都現代化社會了,誰還會喜歡那種說教式、居高臨下的對話方式呢?本來能以柔化解,但偏來個硬碰硬,導致輿論越炒越熱。如有網友所言,“之前被賣刀的諷刺不會切菜,現在被個賣衣服的嘲笑沒文化,我們消費者地位這么低的么?”
記得徐小平說過,創業就是做東西賣給別人,所以手段無非兩種:營銷和公關。營銷的價值在“我們賣什么”,而公關的意義就在于“我們為什么賣”。蜜妹不懂公關,但至少我還是知道,公關的意義不是糾錯,而是讓消費者理解你、接納你。
不過話說回來,李寧這次事件鬧得這么大,目前來看好像也沒什么公關策略,都只是高管回應——或許都是個人行為。
李寧的高管大概率沒有關注過前幾天海天味業的輿論風波,以及更早之前張小泉管理層“教育”消費者引眾怒的言論,否則也不會重蹈覆轍。
爭議的另一面,從財務數據來看,李寧的服裝類營收似乎在拖整體的后腿。如上圖2022半年報數據顯示,期內李寧總營收124.09億元,同比增速21.7%,其中鞋類、器材及配件同比增速分別47.1%、37.4%,服裝類同比卻下降了3.1%,為49.07億元。
其他方面,2022上半年李寧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也比較明顯,凈利率由19.2%下降至17.6%,毛利率同比下滑5.9個百分點至50.0%。
李寧表示,下降主要因為在零售端增加了零售折扣,同時毛利率較高的直營渠道及電商渠道收入增速下滑,以及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漲。
03
說起李寧這個品牌,蜜友們應該都非常熟悉。它是“體操王子”李寧在1990年創立的運動品牌,在廣東三水起步,可以說一出生就帶著“國潮”的基因。
因為有明星創始人光環加持,李寧的起步之路及其順利,1992年起就連續四屆奧運會成為中國奧運代表團的領獎裝備贊助商。
期間李寧一直堅持的是外包生產輕資產路線,直到2019年才開始自建工廠,進入體育用品供應鏈上游的生產制造環節。
不過,在明星創始人紅利等吃得差不多后,李寧頹勢漸顯。2012年,李寧營收敗給安踏,為66.76億元,安踏則是76.23億元,此后差距越拉越大,曾經的“大哥”變成“二哥”。
這兩年國潮風興起,自帶基因的李寧可以說是最大受益者之一。但蜜妹也關注到,最近這幾年,李寧一直想走國際化路線,但一直比較“失敗”。
2020年,李寧第一大股東非凡中國收購香港本土品牌堡獅龍的控股權,隨后在2021年被重塑為潮牌 「bossini.X」,向休閑服飾領域拓展。
2022年初,非凡中國收購意大利奢華品牌Amedeo Testoni(鐵獅東尼)。
2022年6月15日,非凡中國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審議通過收購英國百年鞋履品牌Clarks,價格為1億英鎊(約合8.4億元人民幣)。
實際上早在2009年,李寧就曾公開表態,要在未來十年內實現20%的收入來自海外的目標。
結果如何?從上圖李寧2022半年報蜜妹看到,期內其來自國際市場的營收僅占總營收的1.5%,同比微增0.3%。不過能增加也不錯,2022上半年,李寧來自中國市場里直接經營銷售、電商渠道銷售的營收占比同比都下滑了。
此前,大摩發布研報稱,市場已經降低對李寧等品牌第三季度銷售預期。該行當前對李寧三季度銷售額預測為同比增約10-16%。此次輿論風波,大概率會傷害其四季度的銷售表現。李寧會如何翻盤?我們拭目以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