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氧缺“氧氣”,金星走“鋼絲”
只不過在前有互聯網大廠跨界打劫,后有短視頻直播平臺圍堵的當下,留給新氧的時間不多了。
撰文 | 肖? ?岳? ?編輯 | 李可馨? ?來源|氫消費
2019年1月,一部名為《燃點》的電影上映,電影中創業者的堅持與奮斗,讓彼時身處互聯網的創業者們備受鼓舞。
新氧CEO金星也以企業家身份參演了這部電影,在電影的后半部,作為團建內容,新氧的工作人員們面對面排成兩列,手中共同撐著一根繩子,繩子懸空靜置,金星踩在繩子上,在員工“老板加油”的吶喊中,身處高位,穩步向前。
也是在這一年5月,新氧登陸納斯達克,一舉拿下“互聯網醫美第一股”的稱號,如果把彼時的資本市場比喻為那根繩子,那么金星和新氧無疑是在繩子上行走游刃有余的角色。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切,上市后新氧股價最高位時超過了每股20美元的水平,估值一度高達 30 億美元。
然而3年過去后,新氧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卻并未如金星在《燃點》中走得那樣穩當,以股價為例,11月23日收盤時股價僅為0.650美元/股。
更關鍵的是,相較于電影中員工為金星撐起的繩子,在資本市場上,營收和活躍用戶數成為了撐起新氧的“人”,但從新氧近期發布的Q3財報來看,撐著繩子的“人”變少了。
好消息是,雖相較去年同期的676.8萬的凈利潤有所差距,但在Q3新氧總算是拿出了231萬元的凈利潤終止了Q1、Q2的6684萬元和3230萬元的虧損局面。
而實現正向凈利潤的背后,是新氧在銷售和營銷費用上的“動刀”。
這一點在財報中金星也有所提及,他說,“季度將運營虧損縮小了82.5%,得益于優化的成本結構,銷售和營銷支出比一年前減少了約34.6%。”?
或許,銷售營銷費用上的削減,也從某種層面上反映出了新氧正在擺脫過往的流量焦慮。
另外從新氧的發展來看,其也在改變過往基于流量進行撮合交易的屬性,向著產業鏈上下游挖掘更多增量,如收購武漢奇致激光系統公司,布局硬件,入局光子嫩膚領域... ...?
不得不說,作為頭頂互聯網醫美第一股光環的新氧,從2019年上市至今,營收的增速放緩是其難以回避的問題。
希望這一切只是暫時的,最終能夠像金星在《燃點》里所說,“就好像爬山一樣,創業的老司機不著急爬山,先圍繞著這個山轉幾圈,在爬之前已經把路線規劃好,哪怕開始爬的慢,但是一旦爬到至高點,從上往下再去打你(競爭對手),你(競爭對手)其實就會非常被動。”
只不過在前有互聯網大廠跨界打劫,后有短視頻直播平臺圍堵的當下,留給新氧的時間不多了。
“氧氣值”下降,“動刀”運營成本止損
在新氧最新發布的Q3財報中,除凈利潤轉正成為最大亮點外,在營收、月活上出現了同比的下滑。?
具體來看,Q3新氧總營收為3.23億元(455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4.315億元同比下降25.1%。營收構成上,信息服務和預訂服務兩項也出現了下滑。其中信息服務和其他收入為2.357億元,同比下降26.7%;預訂服務收入為2970萬元,同比下降51.8%。
對于兩者的下滑,財報中也給出了解釋稱,信息服務和其他收入的減少,主要原因是訂閱信息服務的付費醫療服務提供者數量減少;預訂服務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影響,以及采取的運營策略為最終用戶提供了更高的補貼。
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平臺上的付費醫療服務提供商數量,在今年Q3由去年同期的4841家增長到了6199家,但訂閱信息服務的醫療服務提供商數量由去年同期的2242家,下降到了本季的1704家。
一增一降間反映出,醫療機構的付費意愿正在減弱。
此外,活躍用戶數的減少在財報中也有所體現。?
Q3新氧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為390萬,相較Q2的350萬有所增長,但同比去年的Q3的800萬月活則近乎腰斬,且放到更長的維度(2020年Q2—2022年Q3)來看,用戶月活整體呈現下滑趨勢,而月活躍用戶數的減少,預示著平臺對用戶的吸引力也在減弱。
一系列數據的下滑趨勢,Q3卻能實現正向凈利潤,個中原因最重要的一項是,新氧在運營成本上“動刀”。
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公司總運營費用為2.366億元(約合3330萬美元),比2021年第三季度的3.225億元同比下降26.6%,同時,具體到總運營費用中的銷售和營銷費用,則同比大幅下降34.6%至1.248億元。
自身不夠強,不是大環境不夠好
無可否認,新氧面臨著越來越“嚴格”的外部環境,首先是來自于政策層面的不斷收緊。
去年6月,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其中對醫美廣告、直播;醫美消費貸以及醫療美容服務相關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產等進行了相應的規范。
今年的10月13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價格監督檢查和反不正當競爭局發布了《醫療美容行業虛假宣傳和價格違法行為治理工作指引》,《指引》中對醫療美容服務行業經營者在商業營銷過程中,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或者其他相關公眾,損害消費者和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破壞公平競爭秩序等行為作出了約束。
行業的規范,也使得一些醫美企業的經營者,一改以往基于營銷驅動獲客的高舉高打。
一位醫美從業者向「氫消費」介紹,隨著相關政策的不斷落地,過往略顯夸張的頁面廣告不得不隨之進行調整,而簡單的展現形式,在投放的效果上與之前有所落差,因此自己現在把經營重心放在了老客的私域經營上。
而對于新氧來說,隨著嚴監管下部分商家轉向私域運營,其過往營收中倚重的信息服務收入或也將受到波及。
其次,則是醫美行業自身增速也出現過放緩跡象。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發布的中國醫美服務市場數據顯示,盡管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自2014年起維持年復合增長率23.6%的增速,2018年至2023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或將進一步提高至24.2%,但受疫情影響,2020年預計行業增長規模僅為5.7%,遠低于2019年18%的行業增速。
但外部大環境變差,并不能為新氧業績表現不佳“豁免”,畢竟同時期身處醫美賽道中的華熙生物和愛美客的表現依然較穩。
事實上,對比擁有著鮮明特點的玻尿酸產品的華熙生物和愛美客來說,新氧并沒有拿的出手的產品。
而這也是關鍵所在。新氧如今的局面,是其模式之“殤”導致的,與大環境不好沒有必然關系,大環境只是加劇了其弊病浮出水面的速度。
作為撮合交易的平臺,早期的新氧“凈化”了行業亂象,擯棄了中間商,為平臺上商家帶去流量,但這之后新氧也需要盈利,商家就不得不“忍痛割肉”。
最重要的是,商家從平臺上獲取的用戶,更多是價格敏感型選手。換言之,商家出錢又出力,最終卻得不到優質用戶,與其如此,還不如新尋平臺,或自建品牌、做私域。而動了商家“奶酪”的新氧,只會面臨更多商家的“分手”。
當然,這也是所有平臺型創業者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但進入新一輪發展階段的新氧,似乎還沒到可以“秀肌肉”的時候。
向產業鏈上游要機會,新氧的“救命丸”出現了?
今年7月18日,由于在美國存托股票連續3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每股1美元,新氧還收到了納斯達克發出的退市警告函。
或許是看到了醫美產業上游的更多機會又或是為了找到新的增長點,新氧以7.91億元收購了武漢奇致激光系統公司(下稱武漢奇致),試水轉型。
相較于以玻尿酸產品見長的華熙生物和愛美客,成立于2001年的武漢奇致以激光、強光類醫療及美容設備為主營業務,在醫美行業中,其光子嫩膚技術也被人們所熟知。
從市場需求來看,光子嫩膚也的確覺有著一定的潛力,據更美APP發布的《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在該平臺上訂單量排在前十的醫美項目里,光子嫩膚排在第四位,僅次于肉毒素注射、玻尿酸注射和小氣泡。?
而新氧旗下的新氧數據顏究院也曾在《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中提到,2021年非手術類消費在整體醫美消費中占比49.2%,其中光電類項目是非手術類消費中最受歡迎的項目。
今年第三季度,武漢奇致的設備和維修服務銷售收入為5780萬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810萬元同比增長20.17%。但從目前來看,武漢奇致業務的收入,只貢獻了17.8%的總營收,仍難以挑起大梁。?
從武漢奇致自身所處的光電醫美賽道來看,也存在著諸多勁敵。去年年底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的《2021年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奇致激光市場占比為18%屈居第二,第一的飛頓市場份額近乎為奇致的2倍為32%。
奇致身后的科醫人和半島醫療,追趕之勢也可謂強勁,市場占比分別為15%和10%。對于武漢奇致來說,不管是保持現有市場占有率,抑或是再進一步,不可謂難度不大。
但顯然,向產業鏈上下游要機會,是當下新氧不得不突圍的方向。此前,新氧也有過在合作機構布局智能貨柜的打算,但至今似乎并沒有太大的動靜。
種種嘗試能否成為新氧付費用戶和付費商家之外的有效補充,尚需時間檢驗。但對于新氧來說,當下最需要的恰恰也是時間。
一方面需要應對重振股價,符合納斯達克的規則條件,另一方面,互聯網大廠也正在緊鑼密鼓的侵入新氧的腹地。
去年3月,媒體就曾報道,拼多多上線了光子嫩膚醫美項目的萬人團活動,此外,部分擁有一定實力的醫學美容醫院連鎖集團或醫美咨詢在線服務平臺也已經入駐拼多多。
2020年才入局健康領域的字節跳動,更沒有放過對醫美領域的覬覦,通過旗下的小荷醫療,上線醫學美容服務小荷醫美。
顯然,走鋼絲的金星,該上緊發條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