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承認追蹤記者數據,嚇得其他網站出來承諾
12月24日,字節跳動員工爆料,公司CEO梁汝波在郵件中稱,公司內部調查發現有員工不當獲取了少量美國TikTok用戶的數據,其中包括兩名美國記者。
來源/易簡財經
這一消息,讓字節跳動陷入輿論風波,也讓其他網站緊張了起來。美版拼多多Temu今日在網站上承諾“加密消費者數據”。
這次,字節跳動親自敲響了互聯網企業的警鐘。
TikTok違規獲取用戶信息
事情要從6月說起。《金融時報》以記者克里德爾為首,發布了TikTok的一系列負面報道,披露TikTok今年倫敦辦公室裁員、降職一事。
到了10月,《福布斯》雜志又指出,字節跳動打算利用TikTok應用程序來監控某些特定美國人的位置。
為了查清楚文章中是誰向記者泄露內部談話和文件,字節跳動便成立了一個內部調查組。
12月23日,字節跳動通過內部郵件公布了調查結果。
在郵件中,字節跳動表示,公司的兩名駐美員工和兩名駐中國員工,通過不當的方式獲取了用戶的資料,其中包括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克里德爾、曾為BuzzFeed撰稿、現供職于《福布斯》的艾米麗·貝克-懷特的IP地址和其他個人信息,由此確定其是否與任何字節跳動員工地理位置鄰近。另外,與記者相關聯的TikTok用戶也被調查。
不過,字節跳動并未發現任何泄密情況。
調查結果公布后,FT便將字節跳動違規調查的情況公之于眾,引發網友關注。
目前,這個調查組中涉案的4人已被解雇,同時字節跳動重組了內部審計和風險團隊,并取消了該部門獲取美國數據的權限。
對于違規獲取用戶信息一事,梁汝波還在郵件中表示:“得知這一情況后,我深感失望……我們花費巨大努力建立起來的公眾信任,被少數人的不當行為嚴重破壞。”
另外,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也在內部郵件中表達了失望之情,并強調公司非常重視數據安全,在過去的15個月里,公司一直致力于在美國創建一個新的數據存儲項目。
這個項目指的是甲骨文云,用于存放美國用戶數據,只是字節跳動員工仍可獲得歷史數據。如今,TikTok表示,計劃刪除甲骨文云之外的所有歷史數據
TikTok在美被19個州政府禁用
原本美國政府正在迅速采取行動打擊TikTok。這次的數據泄露門,美國媒體推測,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美國對國家安全的擔憂。
就在12月23日,美國就禁止美國聯邦政府使用,包含TikTok在內的字節跳動旗下各類軟件或服務。
截至12月24日,美國已有19個州公開表示禁止地方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在設備上使用TikTok,美國軍隊、白宮和國防部等政府機構也不例外。
盡管TikTok做了挽救措施,但美國對信息泄露的法案要求嚴格。此前,TikTok就在美踩過侵犯用戶數據的雷。
2020年8月,TikTok被指出非法獲取和共享用戶的個人數據,包括為了廣告定位和獲利等目的,利用生物特征數據來追蹤和描繪TikTok用戶輪廓等內容。最終,字節跳動支付9200萬美元與用戶達成和解。
這還算好的,同是社交平臺的Facebook領過天價罰單。
2018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調查發現Facebook與劍橋分析公司不恰當共享8700萬用戶信息行為。最終以Facebook母公司支付50億美元才了結此事。
給互聯網企業敲響警鐘
此次字節跳動的違規操作,始于內部審查泄密的理由。但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互聯網企業的違規獲取信息的行為實在太多了。
例如在11月,國家網信辦對嚴重侵犯個人信息進行下架處置的APP達到55款,責令整改的APP多達80款。
面對這種非法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位置信息的行為,網友們也時常調侃“在互聯網上的裸奔”,“移動互聯網時代似乎沒有隱私可言”。
甚至連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也曾公開表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開放,也相對來說沒那么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愿意這么做。”
而這點則遭到央視點名,即使國內用戶的習慣恰如李彥宏所講,為效率可以放棄隱私,但那并非他們“愿意”,而是“不得不”。
在這種情境下,國內用戶也逐漸默認了侵犯隱私行為的存在。但這并不代表這是正確的。
字節跳動這次海外侵權引起輿論風波,就是對其他互聯網企業的一個重大警醒。無論是在對侵犯隱私感到“寬容”的國內,還是嚴格敏感的海外,尊重和保護用戶隱私權益,是互聯網企業的核心基本要求。
結語
美國記者真是無孔不入,先是調查TikTok裁員,后是指出其監控用戶位置信息,連對方內審情況都搞清楚了。
面對質疑,TikTok或是無計可施,只能內查,結果一個不小心用錯方式,造成失誤。或許TikTok 的內審制度要制定得更為嚴格才行。當然這次也為中國互聯網企業提了個醒。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