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的頂級商業大佬的2022,在變局中尋機、潛隱、重上頂峰?
從2022到2023,中國企業人物的“梓人之道”,審時度勢再出發
來源/一號企業家(ID:yihaocaijing1) 作者/朱虛侯
一號說:好馬鞭催,響鼓重槌
“吾善度材;視棟宇之制,高深、圓方、短長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柳宗元曾經借“梓人之道”喻相國之道。其實這“梓人”何嘗不像企業家,或許很多具體事務,他們也如梓人一樣“其床缺足而不能理”,為外人視作“無能而貪祿嗜貨者”。
但一家企業之存亡絕續,還是得依賴這些企業家擘劃,“猶梓人之有規矩繩墨以定制”。
正因如此,企業家才更顯殊榮,無論是官方旌表,還是輿論推崇,這個時代仍然是企業家“善運眾工”“自名其功”的大時代。
所得,既有時代犒賞,也離不開自我奮斗。
同時,經營企業也應當像梓人一樣不屈其道,如果一味嗜貨利而不能舍,失原則而不能守,也就談不上企業家了,最多是企業主罷了。
2021年年終盤點時,一號企業家曾說過,“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堪不破紅塵囂囂的巨賈,則只能隨波逐流。
而過去的2022年,確實有很多商業大佬選擇蟄伏,一方面不愿再拋頭露面,另一方面似乎也無心戀戰,連過去熱鬧非凡的各種商戰都沉寂了下來。
然而,跨越2022,面向2023,一號企業家預測中國企業人物將審時度勢,選擇再出發,回歸商業一線。或在紛紜變局中尋求安身立業之本,或在只爭朝夕的產業升緯中銜枚疾進,當然亦有低調潛隱久居海外不愿歸,待時而變者。
動作不一,心態不定。
但及至年底,幾位互聯網大佬的內部發聲,似乎反映了一個趨勢,從觀望、踟躕的情緒中重回原先的軌道:
繼續搞錢、搞事業
一向溫和的Pony 馬放狠話,直言騰訊內部貪腐“觸目驚心、嚇死人”;
回歸后的劉強東則痛批中高層拿PPT騙自己,漂亮卻低效;
在這一輪“反思局”中,李彥宏同樣沒有落下,接續吐槽“騰訊的那些問題,百度也都有。”
大佬們表達的側重點或許不同,但中心思想卻很明確:
沒有躺平
有時候表示重視,不一定要唱高調,反其道而行之,表露隱憂也是一種方式。
正是由于對業務發展的高度重視,大佬們才會表達出恨鐵不成鋼的意思。而這種以內部反思的形式向外傳遞的信息,卻非常重要,它表明,互聯網大佬們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角色:
梓人
就像馬化騰批下屬的那句話,“你活都活不下去了,周末還休閑的打球”。反過來也可以視為他們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或可借以向方面示意:
“好馬鞭催,響鼓重槌”,規矩我懂。
馬云:閑云非野鶴
1月7日,螞蟻集團調整投票權結構,馬云不再是實控人,表決權由53%降為6%。
但他在螞蟻的經濟利益沒有變化。
這原是預料之中的事,只是當靴子落下時仍然令人少略錯愕。
與此消息一并傳出的新聞稿中,還加了一句話:
本次調整體現了創始人的個人意愿
向前追溯,十年之前的2013,在淘寶10周年晚會上,馬云便曾在一場搖滾版的《我愛你,中國》表演后,宣布卸任阿里CEO。
再向前四年,阿里巴巴20周年慶祝晚會,馬云在他55周歲生日之際,也曾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職位。
算上這一次,退出螞蟻集團的實控人地位,馬云似正在逐步淡出阿里與螞蟻的操作系統。
與之相呼應的則是,他這一年多來的神隱,直到年底才為人所知已在日本定居半年之久,但也鮮見露面。
直至今次螞蟻集團發布投票權調整公告之日,忽然又身影再現。
在泰拳賽館與拳手的過招,那架勢再也不像當年《功守道》時的青澀,反而更像是一個久經陣戰的老拳師,雖然少了一些飄逸,但多了更多的凌厲。
多年過后,不服輸的心勁始終還在。所以,風清揚也許會有“閑云”歲月,但注定不會是江湖野鶴。
馬化騰:鵝系要進化,但不能全靠老大
在2022年中時,任正非曾對華為的一眾高管說過一句話:
把寒氣傳給每一個人
半年以后在2022年底時,馬化騰把寒氣內化了,并向臺下的高管發出靈魂反思:
“看到別人增重,我們就跟著增,結果發現增的是脂肪,打不過對手。”
普遍認為這是指在與字節系競爭中受挫的PCG(騰訊、平臺與內容事業群)業務,令馬化騰感受到了焦慮,甚至寒氣。
但馬化騰的焦慮,糾結的不是生意,而是看不到內部進化的半點征兆。
已遍歷互聯網峰頂風光的馬化騰,在2022已經開始在自我進化,而他的團隊卻依舊在尋著老路,蹣跚。
這并非是“寒氣逼人”那么簡單,因為這直接可以讓騰訊命懸一線。
曾幾何時,互聯網巨頭只有BAT,再后來有了BATJ+TMD,騰訊在每一個領域都迎來對手,特別是字節系的進攻似乎更具“侵略性”。
盡管行業有競爭,若以互聯網開拓者角度而言,馬化騰可以稱得上是張一鳴的前輩,但在平臺的進化力上,張一鳴更勝一籌。
架構、結構、邏輯、算法、算力,以及行業的躍進和整合方面,張一鳴這匹“黑馬”所掠之地皆為神跡,抖音就是最好的證明。
如今,張一鳴已經悄然“退休”,馬化騰卻還要在一線“鞭策”團隊,這只是大佬的風格不同,還是時勢所然?
從2022年各季度財報來看,騰訊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本土游戲、網絡廣告無法維持正增長,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的高增長放緩。
面對增長困境,騰訊將降本增效定為主線任務。
具體而言,無外乎砍掉分支,甩掉雞肋,集中優勢兵力,專注鏈路成長,應是未來鵝系進化論的題中之義。簡言而之一句話:
打有把握之仗。
劉強東:浴火、涅槃、回歸初心
放權三年后,劉強東動怒痛批,遇到了騙子。
2022年末,在一場近四小時的京東管理培訓會議上,劉強東當著所有高管的面多次使用“騙子”一詞,直斥:
“拿PPT和假大空詞匯忽悠自己的人就是騙子。”
他還說,整個京東零售,只有1.5個人在會上說真話、提問題。0.5是繆欽,1是姚彥中。
而后,劉強東提拔了這兩位“敢說真話”的人。
劉強東傷心,管理層傷薪。
會后,京東再發全員信,明確自2023年1月1日起,對2000多位集團副總監以上管理人員現金減薪10%-20%,職位越高降得越多。
與痛批管理層相對應的則是,劉強東對于底層員工的關懷備至,僅為德邦所有快遞員繳納社保一事,就讓他再度贏得了一個曾短暫失去的稱呼:
“人民兄弟劉強東”
恩威并用,那個熟悉的劉強東又回來了。
事實上,劉強東必須回來了,甚至回來的還晚了。
2018年起,過去幾年的京東無論銷售收入,還是活躍用戶數都保持了高增長,但2022這兩個指標都不甚理想,雙十一戰績更沒有達到預期。
在因明州事件而淡出的三年,京東內外面臨著巨大挑戰。
一面是電商生態格局發生裂變,直播電商的滾燙熱度,讓淘寶和抖音占據上風,拼多多又銜其尾而躡之。
另一面,原本引以為傲的京東物流在疫情三年中又頻繁受挫,一體化供應鏈物流還沒看到彈性增長空間。
而騰訊又出于戰略收縮的考量,在2021年“清倉式”減持京東的股權,繼而引發出會否削減雙方業務合作關系的疑問,雖然雙方在2022年又再續了一紙為期三年的戰略合作協議。
但與真金白銀的股權綁定相比,一紙協議顯然要蒼白無力許多。
不管如何,劉強東浴火,涅槃,終于歸來,也許京東又將有一番新變化,而這個變化一定是從他過去所賴以成功的路徑中分岔而出。
許家印:許氏又一春秋
臨近歲尾,許家印麾下大將忽被調查。
而在2023元旦,許家印仍在以致恒大家書的形式,公開承諾2023年一定能償還各種債務,化解風險。
回望2022,許家印為數不多的幾次出場,頗有些戲謔之景。
每每是一則許氏出事的傳聞先行傳出,爾后則是恒大又召開了一項高級別會議,許氏端坐居中,聲若朗朗,底下一眾高管持筆作認真記錄狀。
甚至于在許家印的背后,會議室上方還會掛上一橫幅,標注著會議日期。
個中深意,不難辨別,無外乎澄清天下而已。
其實,難的不是澄清,也不是辟謠,難的是如何重新取信于人。如若沒有實質履行承諾,那么表態越激昂,表演痕跡也自然也嚴重。這番道理,許氏自然明白。
畢竟,當年在孫宏斌輪后,許家印也還投資過賈躍亭,領教過“為夢想窒息”的痛感。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許氏肯定也不能讓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上當受騙,再轉嫁給別人。
所以,投資者與債權人似乎也沒有別的選擇,唯有再相信一次許氏還債的承諾,在猶疑中再賭一個春秋。
郭廣昌:歸去來兮
在2022受傳聞困擾的還有郭廣昌,無論是其本人數月之久的海外之旅,還是一則“監管部門要求摸底復星”的傳言,都令郭廣昌神傷不已。
如果傳聞只是傳聞,止于智者即可。然而,復星卻在直斥謠言的同時,一轉身大手筆拋售旗下資產。
不論是“藥”如復星醫藥,還是“酒”如青島啤酒、金徽酒,抑或是“險”如永安財險,“地”如豫園股份,“材”如南鋼股份,“礦”如海南礦業,復星系是能減則減,能清則清。
持股十年,一朝別離。
背后的緣由其實不在于所謂的傳聞,而是復星不得不面對的債務懸頂,無論是坊間所稱的6511億總負債,還是復星國際自稱的真實債務僅有千億,債總是擺在那里。
但這些風雨對于上海灘的風云人物來說倒也算不得什么,從1992年創立復星以來,三十年間,郭廣昌何曾輸掉過什么?而此番快刀斬亂麻,處置資產的手速之迅疾,卻頗有當年首富王健林的影子。
也恰在2022年末,復星三十周年的紀念性時刻,復星又迎來了轉機,高調宣揚“三喜臨門”:
復必泰二價疫苗已在港澳廣泛接種;
抗新冠藥物阿茲夫定大放異彩;
Lanvin Group(復朗集團)在紐交所敲鐘。
1月8日,再次傳來消息,輝瑞Paxlovid未能進醫保,而阿茲夫定進了。
或許對于復星來說,這又是一次契機。同時也應證了郭廣昌擘劃的戰略路線有一次奏效了。
在2005與2008年,郭廣昌曾與王石有過兩次專業化與多元化之辯。兩次討論中,王石都力挺專業化,而郭廣昌則始終力挺多元化。
這其中自然因二人不同的背景,才有不同的見解。但循多元化厚利的并非只有復星一家。
而即便是以多元化見長的資本中,以新財富整理的28家資本族系為參照,真正一路過來不曾有虞的也并不多見,復星系當得其一。
多年以后,江湖故人飄零,方見郭廣昌“英雄過人處”。
王傳福:在頂峰時遇見對手
2003年,王傳福成了中國經濟人物候選人。
那一年,比亞迪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電池生產商,明星企業朋友圈已經囊括了:摩托羅拉、諾基亞、三星。
歷時10年,王傳福獲封“電池大王”。
也是在那一年,王傳福宣布造車。
20年后,比亞迪已成為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中首屈一指的存在,全球市場也可與特斯拉掰一掰手腕。
2022年,王傳福已是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在新能源車這一領域,埃隆·馬斯克或許是他的全球同行中最具爭議的人物,同時也是一直處于聚光燈下的一位。
但正如《The Detroit Bureau》所評價到的那樣,他到底是一個值得追捧的榜樣,還是一個關于傲慢的警示故事?只有時間會告訴我們。
也許不用等太久,答案已經自己浮出水面。
2023年1月初,特斯拉再度宣布大幅降價,大有將“價格戰”進行到底的意思。
如果說2020年前,30萬入門檻的特斯拉在市場上的標簽是高性價比的純電豪華車,還只是讓“蔚小理”們緊張。
那如今,在這次 Model 3/Y 降價之后,所在價格段的大部分新能源車型都受到了明顯影響,比如比亞迪海豹。
面對特斯拉的降價「明搶」,如果要減少客源流失,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跟進降價。
但是,王傳福有自己的答案,在回應相比其他車企比亞迪有何不同時,他說:
“領先的戰略,加上領先的技術,這是我們自信地認為比友商走得早半拍。”
李斌:保持危機感
蔚來的2022年,如李斌所說,有苦勞,也有功勞。
但也只是差強人意,不止是因為“不少同行的同期表現比我們更加出色”,更是因為:
交付量不及預期,凈虧損同比擴大,毛利率再度下滑。
2022其實也是蔚來的收獲之年,這一年蔚來汽車成功登陸港交所交易,與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形成“蔚小理”三巨頭同聚港股的格局。
對于48歲的李斌來說,從1996年創業起始,在汽車圈摸爬滾打二十載,到如今成為身價200億的富豪,不能說不是一種成功。
也就在三年以前,他也方在“至暗時刻”中煎熬。
2019年的蔚來,被稱為創業以來最艱難的一年。連續虧損、股價暴跌、大量裁員,華爾街分析師甚至把蔚來的目標股價下調至0.9美元。
最窘迫時,如果出貨量達不到預期,蔚來可能會在退市風險前,就面臨倒閉的風險。
在這樣的危急關頭,李斌說:
全世界都在質疑我們
2020年6月,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發了條微博:三個苦逼,在憶苦思變……
語帶調侃,配圖正是“蔚小理”的三位創始人。
誰料,也是在2020年,蔚來又迎來春天,不僅拿到了70億的戰略投資,還受特斯拉影響,股價飆升。
如今的蔚來似乎又到了一個關隘,過去一路過關斬將的李斌又將如何帶領蔚來闖關?
2023補貼退坡,特斯拉降價,真正考驗國產新能源車企的時候到了,真正考驗蔚來造血能力的時候到了。
所以李斌在總結“2022經驗教訓,展望2023”后說到:
“放棄任何的僥幸心理,保持危機感”。
鐘睒睒:至柔至堅,不爭是爭
若論財富,無人可及。
無論是福布斯,還是胡潤,均將他列為2022年中國首富。
若論聲名,卻又實在不符其財富份量。
無論哪一屆中國首富,似乎都比他更有名氣,金句也好,傳說也好,都遠勝于他。
但偏偏是他,在風云變幻中守住了財富榜首,其言行之低調甚至直到成為首富后還有許多人叫不出他的名字。
鐘睒睒,一個自詡為“大自然的搬運工”的民營企業家,憑借農夫山泉和萬泰生物,在水與藥兩個領域做到了極致。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互聯網、新能源、房地產,曾經集天下富豪泰半,終不敵一以水為業的農夫山泉和其背后的鐘睒睒。
水利萬物而不爭。
一路走來,似乎鐘睒睒已參悟其中之道: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劉漢元:“硅料之王”迎來下半場
2022年,四川首富換了人。
通威董事長劉漢元,以1250億的身家,超過穩居四川首富二十年的劉永好,成了四川新任首富。
時隔十六年,光伏造富的神話再度上演。
早在2006年,第一代光伏大佬施正榮即以186億元的財富成為新的中國首富。
彼時,英國《衛報》甚至將施正榮評為“能夠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
那些年的光伏巨頭們,還有位居河北首富的英利苗連生,江西首富的賽維LDK彭小峰。
那是個“擁硅為王”的時期。
爾后經過了漫長的沉寂期,2022年則是光伏的春天又回來了。
僅A股就有近10家市值千億的光伏公司,其中通威股份則是當之無二的硅料龍頭。
而硅料的價格在2022年10月時曾高達33萬元/噸,刷新歷史高點,曾讓硅料企業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在2022最后兩個月間,硅料價格已然下跌40%,并有分析稱還將繼續下跌,每噸單價將分三步跌價至10萬元、6萬元及4萬元。
甚至于一種頗為驚悚的觀點認為,“硅片價格雪崩,硅料暴跌,踩踏式降價正在路上。”
雖然憑借硅料龍頭成為“光伏巨賈”,但在2022年通威股份亦正式宣布進軍組件制造,這也意味著其將隨之步入一體化布局。
在新的光伏“中場戰事”中,這位新晉四川首富,又要再續新故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