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火爆背后,中國科技公司如何突圍?
從最初的全民熱議,到如今的實際應用落地,ChatGPT最終“由虛向實”。
來源/子彈財觀? 作者/藍齊? 編輯/閃電
今年科技圈最火的,莫過于ChatGPT,較之當年的區塊鏈、元宇宙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最開始的朋友圈“發亂碼”,到各種問答段子滿天飛,大眾對其的認知更多是“AI對話”層面。當然,ChatGPT的想象空間并不只這些。
資本市場的連鎖效應更直接。自外媒曝出百度即將發布中國ChatGPT起,百度股價就隱有爆發之勢。果然,2月1日晚百度股價迎來極速拉升,漲幅一度逼近15%;知乎持續走高,最高漲超45%,股價創歷史新高;鷹瞳科技在短短時間內,股價離最低點上漲了80%。此外、騰訊、網易、阿里、商湯等科技和AI公司也備受矚目。
ChatGPT還點燃了創業激情。原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在朋友圈發出“出資5000萬,組建中國版OpenAI”。短短數日,估值已達2億美元。
從最初的全民熱議,到如今的實際應用落地,ChatGPT最終“由虛向實”。
熱度背后更需要冷思考
與前幾年的Alpha Go相比,ChatGPT從問世到火爆,速度更快、熱度更高,以至于短短幾周時間內,全球數以億計的用戶流量向其匯聚,掀起一股AI狂潮。
聊天機器人,成為各大科技巨頭布局的方向。在微軟將新的OpenAI模型整合至自身產品后,谷歌、百度等也宣布推出聊天機器人。隨后,騰訊、阿里巴巴、科大訊飛、網易有道等均趁勢宣布正積極發展AI聊天機器人,或在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自動生成內容)有所布局。更有多家證券公司將AIGC作為2023年的主題策略。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13日,近一個月時間里,國內市場共發布了660篇與“Chat GPT”相關的研報。
從科技圈到投資圈對ChatGPT的熱捧肉眼可見。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歷經特殊的三年多時間,行業確實需要新故事。
歷史的車輪總是如此相似。科技圈和投資圈的熱點輪動效應一直都在——什么熱就搶什么,如O2O、共享經濟、人工智能、自動駕駛,以及去年風頭無兩的元宇宙等,無不是風口一來,大家都蜂擁而上。
賽道火,并不意味賽道選手們都可以獲得正向回報。當這股風吹起來后,人們其實更應該思考背后的邏輯,以及如何真正抓住風口。否則倉皇入局的后果,極有可能是“一地雞毛”。
回歸本質來看,ChatGPT為何會如此火爆?
一方面,在于它擁有接受人類水平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和對話邏輯,由此引發谷歌、百度等知名科技公司的競相角逐;另一方面,ChatGPT有望加速AI產業的商業化落地,重塑AI投資邏輯。
由此可以看出,AI產業商業化落地,才是ChatGPT真正的落腳點,也是當前行業需要的冷思考。
AI商業化落地是關鍵一環
自1956年“人工智能”一詞在“達特茅斯會議”上被提出以來,人工智能就不斷往前推進。中間雖經歷過許多低谷和寒潮,但它最終活了下來,這也足以說明其價值。近年來,無論是谷歌、蘋果、阿里、騰訊等巨頭,還是一些創業公司,無不圍繞著人工智能發力,AI技術在深度學習的加持下,前進的步伐更加堅實。
另一方面,國家層面的政策扶持也加速了其發展。2021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主要的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賽道雖然很火,但商業化落地一直是行業前進的關鍵點,甚至難點。早在2018年,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就曾表示:“商業化落地是AI從實驗室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關鍵一環”。
《人工智能商業化落地實戰》一書中提到,“人工智能之所有在商業落地層面遭遇尷尬,一方面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畢竟人工智能更偏向于輔助手段,只能是一種新的動能,而不是最不可或缺的驅動力;另一方面,許多人工智能技術令人尷尬。技術雖然先進但沒有適合它的特定場景。”
反過來看問題,這一論斷恰恰意味著,“輔助手段”與“特定場景”極有可能成為AI商業化落地的突破口。再回到當前火爆的ChatGPT概念來看,其想在更大范圍內落地,也逃不開這種來自行業和賽道的局限。
對于ChatGPT的火爆,華南理工大學計算中心主任譚明奎教授認為,歐美科技公司ChatGPT出來之后,中國科技公司除了發布類似產品,還應該尋找新的賽道或途徑,如果只是跟著ChatGPT的路線走,反超的希望不大。
從這一點去審視當前中國的科技公司和AI公司,會發現他們并非就某個熱點才去布局或者是沿著這一熱點去轉型,而是更多在自身原有AI的基礎上去做商業化落地。
以工業和醫療這兩個“AI+”非常重要的“特定場景”為例。
AI+工業互聯網,即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服務體系,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個性化的路徑和方法論。
在該領域,擁有AI技術的百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過去十余年間,百度在AI領域持續的研發,帶來了驚人的成果,并逐步形成了飛槳、智能交通、自研芯片等軟硬件優勢,并以此打造出了工業智能為核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2021年5月,百度智能云將其工業互聯網平臺命名為“開物”,將其主打的“云智一體”優勢輸送到千行百業。截至目前,百度智能云開物已在貴陽、重慶、桐鄉、泉州、廣州、寧波等區域落地,陸續與電子、汽車、裝備制造、鋼鐵、水務等20多個行業的300多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
在醫療領域,AI已成為重要的變革工具。放眼整個大健康醫療場景,AI的創新和應用正在更多領域發生,并催生了大量新產品、新應用和新模式。
以“醫療AI第一股”鷹瞳科技為例,其長期專注于視網膜AI賽道,解決方案已經在醫療和大健康場景實現了大規模商業化落地,覆蓋了醫院、社區診所、體檢中心、視光中心、保險機構、藥房等多元化場景,累計檢測近2000萬人次。
當然,AI在教育、運輸、遠程通訊等領域有各自的應用場景,也有各自的領軍企業。但他們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均是在輔助手段和特定場景上下功夫。
AI的“終極理想”
ChatGPT的出現與火熱,引發了蕓蕓眾生對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類”的擔憂。在各類社交媒體上,ChatGPT在各個行業應用的段子充斥。
那么,AI能取代人類嗎?
近代科技史一再表明,任何一種科技發明最終一定是指向惠及于人類的,如蒸汽車的發明、互聯網革命等。當前ChatGPT引發的這輪AI熱潮,如果不能普惠于民,其生命力勢必大打折扣。
正如數十年前出現的巨型計算機,體積龐大、價格昂貴,只能提供給政府、銀行及有實力的大公司使用,直至經濟實惠的微型計算機出現后,計算機才真正進入人們的工作與生活。
簡而言之,AI只有真正普惠且在更多場景下落地,才有可能達成AI的終極理想。
好在,國內人工智能的發展并不是概念先行,流于表面,而是更多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標,讓AI成為降本增效,服務大眾的切實工具。
例如,面對醫療資源不足和分配不均的問題,鷹瞳科技在AI軟件的基礎上,推出便攜式的智能眼底相機,通過軟硬件一體的解決方案,不斷降低產品成本,將“眼底一張照,疾病早知道”的理念和技術不斷下沉基層,讓大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大三甲才有的醫療健康服務。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鷹瞳科技的便攜式眼底相機無需專業醫務人員操作,任何人都能自助操作使用。
一個普惠、切實落地的“AI+醫療”產品,正煥發著旺盛的生命力。而這才是人工智能對于人類更重要的意義所在。
結語
之所有被如此看好,ChatGPT的底層邏輯在于,AI在更多的To C場景下可加速產品的滲透,而新場景帶來的新商業模式往往意味著新機會。ChatGPT可以火一時,但概念絕不是支撐其長久的內核。因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最終一定要回歸到具體落地場景的可及性和普適性上。
從這個角度上講,中國科技公司大有可為。
*文中配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