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元以下市場,沒有理想和極氪
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虧損與銷量壓力下的焦慮正在蔓延。
來源/汽車之心
李斌發布內部信痛批公司內部八大問題,雷軍發表內部講話給造車團隊打雞血,馬斯克明確加大「降本換量」的競爭策略。
面對如此的挑戰,極氪、理想率先做出了一致選擇——站穩中高端市場。
1 月 30 日,吉利副總裁楊學良、理想 CEO 李想相繼在社交平臺上回應了最新的產品規劃。
「極氪定位高端純電品牌,不會出 20 萬以下的產品。」
「理想 L6、L5 會堅守 20-30 萬的價格區間,理想不會有 20 萬以內的車型。」
兩者的共性的是定位高端路線的極氪、理想,將「20 萬元」視為其產品的底線,這不僅意味著極氪、理想官宣放棄 20 萬元以下的電動車市場,也再一次向中高端市場擠壓。
乘聯會數據顯示,在 2022 年國內電動車市場上:
10-20 萬元的滲透率為 22.7%;
20-30 萬價位的滲透率達到了 49%,已經能夠與燃油車分庭抗禮;
30 萬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車也有接近 30% 的滲透率。
在這片市場背后,20 萬元為什么成為極氪、理想們最后的底線?
低價市場更大,理想、極氪為什么不吃?
在中國市場,15-20 萬元一直是汽車市場的主流消費價格區間。
具體來看,2022 年一年新能源汽車的漲幅主要由 15-30 萬價格區間貢獻。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15-20 萬區間銷量增長了 210%,20-25 萬區間增長了 141.8%,25-30 萬增長了 117.9%。
這說明,隨著純電車技術越來越成熟,新能源汽車高端市場、低端市場「兩頭擠」的格局正在被打破,發展態勢正由「啞鈴型」向「紡錘型」結構加速轉變。
15-20 萬元價格段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成為中國汽車品牌新的增長點和爆發點,這已成為整個行業的共識。
一個比較充分的證明是,2022 年蔚小理的銷量成績經常被哪吒、零跑等「性價比」車企超越,中低端車型越來越成為新能源車市場的銷量大頭。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中,20 萬元以下車型銷量占比在 50%多,預計未來 20 萬元以下車型市場占比將會在 70%以上。
站在這樣的市場需求角度,理想、極氪為什么不將野心繼續向下延伸?
通過成本與利潤,或許從「做不到」、「做不了」兩個角度能夠解釋得通理想、極氪的苦衷。
首先是「做不到」。
一般來說,車企有兩種定價參考方法:
一是競品市價參考法,即車企會參考競品,制定本品的定價,典型的是 BBA,比如奧迪的定價原則非常簡單,以寶馬和奔馳的同級競品為參考,略低即可。
二是財務分析法,即在 BOM 成本基礎上,增加研發、制造、銷售等各項費用和利潤,得到一個底價,隨著銷量增加,各項費用會攤薄,單車利潤會增加。
通過銷量規模均攤研發、銷售、人員開支等成本,這是新勢力們堅信 10 萬門檻理論的基石,但這個銷量規模想要打入二十萬元以內的市場絕非易事。
價格區間打到 20 萬以內,這是傳統品牌廝殺的大戰場。
以 2022 年 10-20 萬元的純電動車年銷量排行榜為例,比亞迪元 PLUS、海豚和秦 PLUS EV 三款車型占據榜單前三位置,且 2022 年上險量數據均在 15 萬輛以上,緊隨其后的是埃安兩款爆款車型 Aion Y 和 Aion S。
在這份榜單上,除了哪吒 U 勉強擠進前十之外,幾乎是傳統品牌的天下。
究其原因,在同樣的配置情況下,品牌體量決定了 BOM 成本。
對造車新勢力而言,月銷 5 位數是一張「門票」。
過去的 2022 年,「蔚小理」還在為「門票」而戰,理想、小鵬都曾跌到 5000 輛,蔚來通過新老車型切換,過渡比較平順,但在下半年有 4 個月掙扎在 1 萬輛,三者距「規模效應」還有一段距離。
從目前來看,敢打 10-20 萬市場的車企,產品思路無非是把配置拉到最滿,不求賺錢只求搶占市場,同時還得至少突出一大賣點,這個賣點要明顯強于同級別燃油車,比如主打性價比的小鵬 P5、零跑 C11 便是其中例子之一。
微博曾有博主爆料稱,理想此前計劃執行一個 20 萬級別的項目,最后卻放棄了,原因是同樣的價格,理想做不出競爭對手的性能、續航和配置。
李斌也曾認為,對于大眾化市場,如果沒有像比亞迪這樣垂直整合的能力,很難實現理想的毛利。
其次是「做不了」。
事實上,新勢力玩家紛紛沖擊高端,除了樹立「品牌形象」之外,不外乎還有「利」。
種種數據表明:盡管站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風口上,新勢力玩家的銷量得以不斷攀升,但大多數仍處于增收不增利、賠錢賺吆喝的狀態。
以蔚小理為例,2022 年三季度三者毛利率分別為 16.4%、13.5% 及 12.7%,距離李斌心目中的 25-30% 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加之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及原材料價格的不穩定性,如何提高「毛利」也就成為新勢力玩家亟待解決的課題。
汽車業務的毛利率,已成為車企賣車是否盈利的關鍵指標。
而行業共識是,更高的價格才會有更充分的溢價空間,才能更高效地改善毛利。
對造車新勢力而言,用低毛利去沖銷量并非是一條長久之路,如今的二線新造車勢力零跑、哪吒最新車型起售價也都超過了 18 萬。
如果以消費市場為視角,低價車型擁有更多的銷量,就說明有更多的消費者購買了這些產品,久而久之就會讓更多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認知趨向于「低端化」。
于「名」、于「利」,低價市場短期內依舊是理想、極氪可望而不可及的領域。而只有做中高端產品,利用品牌溢價才能實現有一定的利潤空間。
電動車拉低了高端玩家門檻嗎?
盡管自主品牌「高端化」的呼聲近年來不絕于耳,但當下似乎恰恰是高端化的最好時機。
作為國內造車新勢力代表,蔚小理通過智能化、設計和用戶體驗等因素,成功在國內消費者大腦中植入了「國產車也能賣 30 萬元以上」的觀念。
從產品上來看,「蔚小理」目前已經占據了 30-50 萬元市場,三者都已經通過不同的產品與 BBA 直刀相見,目的在于將 BBA 所占據的市場份額搶到自己手中,躋身成為新能源時代的「三大豪強」。
但從 2022 年的表現來看,市場卻沒能裝得下蔚小理的「野心」。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 年 30-50 萬市場增速約為 90%,而「蔚小理」中增速最高的理想,2022 年的增速也不到 50%。
與「搶市場」行動的不順利相比,更致命的是 30 萬以上及其有限的市場容量。
乘聯會的數據顯示,以 2022 年 12 月的銷量為例,30 萬以上市場的份額為 12%,月銷量規模約為 26 萬輛,其中 SUV 車型占據了 16 萬輛。
在 30 萬以上 SUV 市場中,特斯拉和 BBA 所占據的市場份額約為 70%。這也意味著,留給蔚小理和其他玩家的市場空間只有 30%。
換言之,每年 30 萬以上市場在特斯拉、BBA 瓜分之后只剩下 60 萬輛的空間,而目前盯著這一市場的除了蔚小理之外,還有問界、極氪、嵐圖等玩家,按照目前各自的 2023 年銷量 KPI 來看,年銷 60 萬的規模顯然不夠大家瓜分。
具體到車型上,目前 30 萬以上月交付過萬的純電動車型只有特斯拉 Model 3/Y 和極氪 001,而如果放大到與燃油車型直接競爭的混動車型上,只有理想 ONE 和理想 L 系列。
騰勢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趙長江認為,把所有國產新能源的頭部企業加到一起,在 30 萬+的豪華車市場中,2022 年前 11 個月份的累計銷量只有不到 15% 的占比。
這個數據說明,只要傳統豪強 BBA 們還在,國產品牌高端化必定會充滿困難。
因此,與其說高端電動車的底線一再地被刷新,倒不如說是有限的市場容量逼迫著新勢力玩家不斷向下試探。
當頭部造車新勢力依然鏖戰在 40 萬元左右的高端車型領域時,20-30 萬元的市場迎來了藍海時期。
李斌曾直言,NIO 品牌不做 30 萬以下的市場,但卻通過內部代號為「阿爾卑斯」、「螢火蟲」兩個衍生品牌入局 20-30 萬元、10-20 萬元的市場領域。
繼獵裝車 001、MPV 009 之后,極氪提前劇透第三車型——ZEEKR X,新車將在今年 4 月份上海車展正式亮相。
從產品的定位來看,ZEEKR X 與 smart 精靈 #1 稱得上是姊妹車型,兩者均基于吉利 SEA 浩瀚架構打造,軸距同為 2750mm。
目前精靈 #1 的起步價為 19.42 萬元,加上楊學良佐證極氪不會做 20 萬以下的產品,ZEEKR X 的價格區間預計在 20-30 萬元。
小鵬日前在致員工的內部開工信中透露,2023 年將推出 5 款全新車與改款車型,改款車型將有 P7、G3、P5 三款車型,而全新車型則包括 Coupe SUV 和 MPV 車型。
除此之外,李想也通過社交平臺提前預告了理想 L5、L6 會堅守 20-30 萬的價格區間,核心目標是在 20 萬以上的乘用車市場,占據 20% 的市場份額。
如果說從視覺和觸感上,30 萬元以下的電動車,要達到的是「滿足消費者的虛榮心」。在技術層面,這個價格區間絕對是「刺刀見紅」的狀態。
20-30 萬級可以說最多元的細分市場,以至于當選擇多了.
這一細分市場的消費者格外挑剔,技術、內飾、空間、駕乘感受,比上不能不足,比下還得富富有余。
這也說明,20-30 萬車型的生存法則就是面面俱到,即便只是六邊形戰力的任何一邊不夠長,也會在眾多強敵的映襯下被放大為足以致命的短板。
如何打造出戰力拉滿的「六邊形戰士」,這既考驗車企的成本控制能力,又考驗車企的技術實力。
以大眾為例,其在中國市場落地了歐洲市場的銷量王者 ID.3,明顯不對國內消費者的胃口,相反特斯拉 Model 3、比亞迪漢可以說是這個價位的標桿。
新能源車市場依然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斗,其爭奪不僅發生在 30 萬元以上的領域,下探至 20-30 萬元市場或許才是長期已久的主戰場。
當蔚小理和極氪、哪吒、零跑等車企相遇在 20-30 萬市場,可以預見的是,這片戰場的廝殺將格外激烈。
如何能贏得這個區間,可能決定了不少車企在「新造車下半場」的發展走向。
2023 年,市場化博弈開啟
當行業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仍在虧損時,特斯拉在 2022 年實現了 137 億美元的營業利潤,營業利潤率達 16.8%。
強悍的成本控制能力,被行業內視為特斯拉取得利潤以及發展的基本盤。
在馬斯克看來,營業利潤率的增長歸功于引入更低成本車型、增建更高效的本土化工廠、降低車輛成本和經營杠桿等因素。
這便是特斯拉屢次逆勢發出「價格戰」的核心原因,并且降價的效果其實是立竿見影的。
馬斯克在四季度財報電話會上表示,1 月份特斯拉迎來史上最強訂單期,訂單數量幾乎是生產速度的兩倍。
從 2023 年的市場形勢來看,新勢力玩家所面臨的壓力要遠勝以往。
一方面是特斯拉持續充當價格屠夫,將性價比的路子堵死了,新勢力玩家短期內無法做到像特斯拉一樣降價銷售、利潤,其是否有進一步降價可能尚未可知,但這也是影響市場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即便高端市場增長趨勢強勁,但市場容量始終極為有限。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 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中:
售價 30 萬元以上純電動車型的累計銷量約 57.8 萬輛;
30 萬元以下純電動車型銷量約為 367.7 萬輛,市場規模約為前者的 6 倍。
但在李想看來,這種兩頭擠壓的壓力感并不能構成一個直接的競爭環境,因為市場不一樣,長期價值也不一樣。比如對于低價的網約車市場,其路線類似于早期的智能手機,前期銷量增勢很快,但能不能支撐到真正變成一個完整的智能機,仍然存在很多定數。
在《中國企業家》的訪談中,李想認為,2023-2025 年是新能源行業極為殘酷的淘汰賽,因為市場上不需要那么多的公司。
過去雷軍、李想都認為行業的競爭最終會留下 5 家公司,并把自己都放在了里面,而同樣的問題,何小鵬卻認為頂多 7 家,只有特斯拉確定其中,其他公司都還在路上。
對于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來說,2023 年是個充滿挑戰的標志性年份——延續了 13 年的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政策正式取消。
當補貼這類政策性因素退出歷史舞臺之后,市場的商業法則將會起到更大的作用。
可以看得到的趨勢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會更加白熱化,而價格一向是市場競爭的利器之一。
總而言之,新能源汽車接下來就是真刀真槍的市場博弈,價格戰在所難免,淘汰和洗牌已經在路上。
參考資料:
2023,“蔚小理”真的經不起更多“事故”了
https://mp.weixin.qq.com/s/akUkyFWHX7qfFUal6gtdjA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