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權益觀察|吉野家吃出1只蟑螂又檢查出43只的“細思極恐”
一家國際知名餐飲連鎖品牌翻車了,而且翻得有點重。
來源/港灣商業觀察? 作者/李鐳
3月15日,一年一度的消費者權益日,“吉野家吃出蟑螂后檢查發現43只”沖上全網熱搜。這家創立于1899年迄今已經走過了124年的日本牛肉飯巨頭,此刻在中國迎來了最差聲譽。
沒錯,檢查現場并不是1只蟑螂,或2只蟑螂,而是整整43只。這無疑充分暴露了吉野家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嚴重缺陷。
43只蟑螂細思極恐
日前,據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顯示,北京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昌平奧萊餐廳被北京市昌平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予以行政處罰6.5萬元。
吉野家的違法事實是:當事人對2023年1月13日14時42分銷售的辣白菜豬肉雙拼飯熱鹵套餐混入1只蟑螂事實沒有異議。經調取當事人消殺記錄臺帳,當事人每月均有消殺記錄,消殺公司為上海佳得安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北京正康恒信有害生物防治技術有限公司。執法人員2023年1月16日現場檢查,距離當事人被舉報前最近一次消殺(2023年1月11日)僅5天,現場發現43只蟑螂。由此認定當事人雖每月進行消殺,但環境消殺不徹底、不干凈,是造成食品混入異物的主要原因。當事人經營混有異物的辣白菜豬肉雙拼飯熱鹵套餐,貨值金額32.9元,違法所得0元(已與消費者達成和解協議),無其他專用工具和設備。
從這一事件的時間順序來看,吉野家對食品安全的漠視令人震驚。
邏輯很簡單,這其中尚存在兩條時間線:一條是消費者1月13日吃出蟑螂,而執法人員是1月16日進行現場檢查,這3天時間,吉野家并沒有嚴格自糾自查,以避免再犯,白白浪費了數十個小時;另一條是,吉野家宣稱最近一次消殺是1月11日,僅僅五天之后,就現場被查出了43只蟑螂,那么問題來了,吉野家所聘請的消殺公司到底消殺了什么?
這已經涉及到2個不同時間線,如果繼續往深了思考,作為每天都要營業的餐飲企業,吉野家店長及員工們何以沒有發現一只?或多只?
我們不由得猜想出這樣的荒誕劇:平日吉野家的員工較為辛苦工作,的確沒有發現出這些蟑螂,碰巧這位顧客吃到了萬分之一的概率,而又碰巧執法人員現場檢查時,這些蟑螂出來了,而且出來的不是一只,兩只,是四十多只。
否則如何解釋吉野家的日常衛生作業與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
很顯然,但凡對一只蟑螂就嚴格重視的話,無論是消殺層面,還是后面的消費者與執法部門,這些問題就有相當大概率可以避免。
換個角度,吉野家不管如何道歉,這43只蟑螂的事實極大傷害了大多數中國消費者的信任。這種信任是無價的,它意味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得不償失。
32年發展,食品安全何以一犯再犯?
算起來,從1991年至今,吉野家在中國已經發展了32年。官網顯示,吉野家在全球已經有2168家分店,花丸有918家分店。
截至2022年11月底,吉野家(中國)總店數671家。也就是說,吉野家在中國的門店占其全球店面超過32%。
一位深圳消費者告訴《港灣商業觀察》:“今天(3月15日)看到這條熱搜震驚了。此前很喜歡去吉野家點拉面,覺得吉野家的環境較為干凈整潔,實在沒想到有這么大的瓜。以后再也不敢去有40多家蟑螂的吉野家消費了。”
熱搜之下,全民“唾棄”。而對食品安全的漠視,對吉野家而言也并非首次。2022年2月,因生產經營超過保質期的食品,上海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河南路店被上海市黃浦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1萬元。
2021年11月29日,吉野家被曝不僅存在售賣過期食材、使用發酸發臭的肉末及巴沙魚等食材、還存在油質嚴重發黑每周才更換一次以及一系列不規范操作和嚴重衛生問題。“吉野家肉末變臭發酸”等相關話題迅速沖上熱搜并引發熱議。
其后,吉野家發布致歉聲明,稱涉事門店已停業整頓,并表示已接受市場監督主管部門的約談指導。
2019年8月29日,深圳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因“食品違法行為”,被深圳市市監局處以罰款5500元,并被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另據黑貓投訴平臺顯示,消費者吃出問題或吃出異物的情況也并不算少。
有消費者在今年2月24日投訴稱,北京馬家堡東路店就餐后末離店就發生腹瀉,隨后去就醫,診斷憑證急性腸胃炎多次聯系該門店經理負責人,置之不理,多次商談并報警依然不理不睬。
還有消費者在1月17日表示,“在吉野家點的外賣,外賣里面有蟲子,找商家商家不承認,說自己抓了一個蟲子放在里面。要求商家予以退款。”
在吉野家官網上,對于其經營理念的表述是:一切都是為了顧客。
然而,對于任何企業都應該嚴格遵守食品安全這一底線原則上,越走越遠的吉野家,既嚴重傷害了消費者,也自損了未來。(港灣財經出品)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