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印又出來畫餅了,恒大欠7500億沒還,還想再借3000億
3月22日深夜,恒大的重組方案終于出爐!
來源/易簡財經
如果恒大境外債能夠成功重組,也就意味著恒大可以避免被清盤了。
前不久出現在恒大上半月營銷總結會上的許老板,神采奕奕,頭發擦得油光锃亮,一掃去年被傳跳樓的陰霾,或許也有債務順利重組推進的原因在。
不過,恒大自打去年3月21日起停牌,至今已有一年,目前仍然沒有一項復牌條件得到滿足,仍舊面臨著被摘牌的巨大風險。
超7000億的債務
恒大最新的債務窟窿,依舊讓人“觸目驚心”。
境內債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恒大境內逾期債務合計高達6920億元。
其中有息負債逾期達約2084億元,境內商業承兌匯票逾期達3263億元,境內或有債務逾期達約1573億元。
3000多億的商票逾期,這背后該是多少無助的建筑、設計、家裝等等恒大上下游供應商。
境外債方面,目前恒大境外有息債務加上或有債務約1407億元。
合計下來,恒大的境內外總債務,高達7537億元。
耗時一年多,恒大也終于把家底摸清了。截至2021年底,恒大總資產約1.7萬億元,總負債高達1.9萬億元,差額近2000億元,妥妥的資不抵債。
恒大還有多少現金?
截至2021年底,恒大合并現金約534.2億元,其中約520.8億元受限,能動用的不過十幾億,在巨大的債務窟窿面前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重組方案出爐
摸清債務家底后,恒大針對境外債權人的重組方案,跟其他大型出險房企差不多,基本是借新還舊和債轉股等。
目前,恒大在境外債務主體有三個:恒大集團、景程和天基。
針對中國恒大,債權人有2個方案可以選擇:
一是按照1:1轉換新票據,期限長達10到12年;
二是“新債+債轉股”組合,也就是新票據,加上恒大物業和恒大新能源汽車的股權。
如果選擇方案一,可以說債主們押注的就是恒大的地產主業,未來的保交樓和銷售進展了。
恒大的房地產業務,從2021年的4430億銷售額,直接滑坡到去年的317億。失去市場信任后,還有多少人愿意購買恒大的房子,銷售又該如何保證?這也是恒大把汽車和物業也加入到選擇方案中的原因。
如果選擇方案二,債主們則是押注恒大物業和恒馳汽車的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恒馳的未來也難以看清。據恒大披露,恒馳自去年9月量產以來,交付量還不到千輛,若沒有新的流動性注入,還將面臨停產。
景程和天基這兩個主體,方案同樣是發新債置換舊債。針對上述安排,恒大還“友情”提示:如果大家非要清盤呈請,最后清算的話,每個借錢主體的預計回收率連一成都沒有。
只能說恒大的重組方案是出來了,只是債主們好似又陷入了一場豪賭……
而對于境內債務進展,恒大表示,2022年以來,已經先后完成9支境內公司債券本金和/或利息的展期,涉及本息約572億元。
目前,恒大境內逾期的債務,正在進入司法程序。截至3月22日,恒大面臨的,標的金額1億元以上未決的訴訟案件,數量超過789件,總額約3313億元。
誰還敢借錢給恒大?
債務的重組和展期都在推進,似乎恒大的危機正在平穩落地。
但這并不意味著恒大就此活過來了。
恒大在公告中坦言,未來三年的核心任務,是“復工復產”和“保交樓”,預計還需要2500億元到3000億元的融資。
7000多億的債還沒還,恒大居然還想再融多3000億,許老板真的很敢想。
曾經借了錢給恒大的債主,難道上了一次當,還愿意再上N次當?
還記得那場經典的恒大1300億戰投,站在許家印旁邊的男人們,被坑慘的可不少。
就說說蘇寧,2017年給恒大投了200億,元氣大傷至今。2020年,恒大重組失敗,1300億戰投中有863億同意債轉股,其中就包括蘇寧的200億,張近東再也笑不出來了,父子倆更是被全球追債。
不過,許老板還是有些樂觀主義在身上的。
公告里說,在三年保交樓之后的第四年,假設經營恢復正常,那么恒大可以每年回血1100-1500億。
但對于自己畫的這個“餅”,許老板底氣也不足,他表示這取決于諸多假設和前提條件,存在較多不確定性,恒大無法保證按預測實現。
不僅如此,上述測算并未考慮恒大項目層面的債務問題,恒大的表述是“大部分項目面臨債務違約和訴訟風險”。
也就是說,即使恒大項目完成交付,但交付后得到的銷售款,仍需要支付項目欠款。債權人們,還排在后頭呢。
所以說面對恒大這樣一個“債務大黑洞”,誰還愿意往里投錢?
結語
從2021年中引爆債務危機至今,恒大的每一次風吹草動,都牽動著廣大債權人的心。
許老板和恒大,曾經在哪里吃肉,現在就在哪里啃草,這超乎想象的經歷,在房地產界足以稱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只是信譽危機這種事,就好比滾雪球越滾越大,以后誰還敢買恒大的房子,誰來給填上恒大的現金流?
雖然恒大仍在努力化解債務風波,但這個債務窟窿遠比我們想象的大,想要填上,不知道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