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高秉強,一個最牛伯樂誕生
仍在做VC。
作者/張繼文? 來源/投資界PEdaily
高秉強是誰?
我們先從一筆低調融資說起。不久前,茵塞普Pre-A輪完成2000萬元人民幣戰略融資。而在一眾投資方中,我們看到李澤湘教授的日常搭檔——高秉強教授。
出生于1951年,高秉強教授今年已經72歲,是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工學院原院長,也是全球知名微電子專家。早在21世紀初,他就化身投資人,帶動一大批硅谷年輕人回國創辦芯片企業。數十年間,高秉強作為天使投資人成功投資多家芯片行業的標桿上市公司,碩果累累。
過去生涯里,高秉強長期活躍在粵港澳大灣區,與李澤湘教授、甘潔教授組成一個“黃金鐵三角”,孵化并投資一眾知名獨角獸。在珠三角,教授深入創業一線,引導學生走過科研成果轉化最難的節點。由此,一個個學生創業軍團走來。
港科大教授,一位隱形VC大佬
每每提及李澤湘教授的投資版圖時,總可以看到高秉強教授的身影。作為李澤湘的最佳拍檔之一,兩人有著相似的軌跡,但高秉強卻有著不同的關注重點——芯片。
1982年,高秉強獲得了美國加州大學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便進入當時頗有行業影響力的貝爾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待了兩年時間,他回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任該校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和系副主任、微電子制造所主任。
在伯克利期間,高秉強領導建立的CMOS器件的晶體管模型(BSIM Model)至今仍是工業界的金標準。毫不夸張地說,現在做芯片相關設計的工程師,每天都會在圖中使用著他的物理模型。據了解,高秉強教授玉華人科學家胡正明教授共同建立的MOSFET仿真模型BSIM還獲得了由IEEE頒發的固體電路大獎,是當時華人第一次拿到該獎項,意義重大。
1993年,高秉強受邀回國,進入香港科技大學并擔任工學院院長。此后,高秉強除了學者和教授,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創業者和投資人。
身為創業者,高秉強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固高科技。1999年,李澤湘、高秉強、吳宏三位教授聯手創辦了固高科技,正式進入機器人領域。固高科技成立的初衷,是希望可以推動“產學研”更高效的轉化,讓更多的創意變成創業,讓固高的客戶也能成為成功的企業,從“一”到“GOOGOL”(10的100次方),進而帶動和改變整個產業鏈。今年1月,固高科技創業板IPO已提交注冊,距離IPO僅剩下臨門一腳。
期間,高秉強也時刻關注著國內芯片產業的情況。在港科大教書期間,他曾去上海等地了解過國內IC設計行業的情況,也很清楚當時的產業基礎尚且不夠成熟。到了2000年左右,中國IC設計行業迎來一波小高潮。
彼時,全球知名的OEM和EMS公司開始在中國建廠。一些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在硅谷積累了一定工作經驗,也掌握了比較前沿的技術和信息,決定回國創業。在高秉強教授看來,中國IC設計業發展的時機已經到了。
2000年,高秉強與香港聯想集團創辦人之一呂譚平一同發起成立了翱科風險投資公司,致力培育內地芯片設計業的初創公司,并作為天使投資人成功投資多家芯片行業的標桿上市公司。5年后,在高秉強的提議下,超過十家由海歸派回國所創立的多類型芯片設計公司聯合成立了芯聯集成電路(上海)有限公司,形成一個系統級芯片通用應用系統的聯合,致力于發展中國半導體芯片設計和集成系統企業。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高秉強在芯片領域一直是神秘且強大的存在,為人卻十分低調。直到大疆成為一個巨無霸獨角獸,李澤湘、高秉強、甘潔聯手投資的故事才逐漸為外界所熟知。
2014年,李澤湘聯合高秉強、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甘潔等一眾優秀創業導師聯合發起了XbotPark松山湖機器人基地,而后相繼孵化、投資了云鯨智能、李群自動化、逸動科技、臥安科技、Eco Flow正浩、希迪智駕等多家科技獨角獸和準獨角獸公司。
大學校園之外,高秉強教授在VC圈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最牛伯樂
他帶出一個IPO軍團
耕耘20余年,高秉強教授投資的項目早已開花結果。
其中,最轟動的項目莫過于2022年上市的安防 CIS 龍頭——思特威。這要從公司背后的創始人徐辰講起。1976年出生的徐辰,本科就讀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期間他開始對攝影產生了濃厚興趣,進而決定下一步學業規劃——去香港科技大學繼續深造。在這里,徐辰不僅成功拿下了碩士及博士學位,同時開始深入研究CMOS傳感器芯片設計領域,為日后結識高秉強教授埋下了伏筆。
完成學業后,徐辰懷著一腔熱血來到了美國硅谷,相繼入職了多家圖像傳感器大廠。有了經驗后,徐辰決定回國創業——2011年,徐辰在上海創立了思特威,希望能打造一個中國品牌來挑戰歐美日巨頭。
沒過多久,徐辰就見識到創業的殘酷。當時國內缺少IC設計人才,思特威的產品設計進度一再推遲,就連流片都充滿波折。而此時,高秉強教授正在尋找與機器視覺相關的初創企業,留意到了暫未嶄露頭角的思特威。接觸之后,高秉強決定投資思特威,還為其重新規劃了方向,甚至牽線搭橋,介紹臺積電代工。
徐辰曾說,高秉強教授是思特威的貴人。經過指點后,思特威認準了安防市場,很快對外正式發布了第一顆量產芯片SC1035,不久做到了盈虧平衡。緊接著,思特威完成數輪融資,身后站著國家大基金、光遠資本、Brizan Ventures、招銀國際、芯動能投資、哈勃投資、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紅杉中國等知名投資機構。后來,徐辰終于等來了思特威的敲鐘時刻,如今公司市值超255億。
有趣的是,國內物聯網芯片設計知名上市企業博通集成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鵬飛,正是受到高秉強的鼓舞才決定回國創業。21世紀初,張鵬飛萌生出回國創業的想法,于是高秉強教授便推動著張鵬飛多次回國考察,后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深入了解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創業機會。
2005年,帶著硅谷的成功經驗和核心團隊,張鵬飛在上海成立博通集成,高秉強成為博通集成最初的投資人。2019年,博通集成在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當天高秉強現身敲鐘儀式。
一路走來,高秉強帶出的芯片軍團堪稱藏龍臥虎——有著“EDA第一股”之稱的概倫電子也與高秉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這是一段塵封數十年的創業故事。早在1993年,概倫電子董事長劉志宏與高秉強教授、胡正明教授在硅谷共同創立BTA Technology Inc.,共同開發了BSIM3集成電路仿真模型;2001年BTA 收購Ultima并易名為思略科技,劉志宏就任新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兩年后,EDA巨頭Cadence以1億2千萬美元并購思略科技,劉志宏則出任Cadence鏗騰電子全球副總裁。2010年,劉志宏回國創建概倫電子,并將公司做成了國產EDA龍頭企業。而高秉強教授則以獨立董事的身份,默默相隨曾經的伙伴。
就這樣,高秉強用亦師亦友的投資方式,網羅了新一批硬科技黑馬企業,譬如,大家熟知的掃地機器人企業云鯨智能、銀星智能、電動船科技公司逸動科技等。
尤其在當前科創時代,高秉強也在不斷深化自己的認知。“很多人問我,怎樣才能找到一個對的創業項目。我都告訴他們,對的創業項目在生活里,需要你去觀察和發現。你的家人、朋友需要什么,這些就是一個真需求。找準這個需求,解決需求背后的難題,這就是創業成功的第一步。”高秉強曾如是說。
大灣區三位創業教授
桃李滿天下
由此,機器與自動化領域專家李澤湘、金融背景出身的商學院教授甘潔、芯片專家高秉強這三位超強的創業導師,在粵港澳大灣區組成了一個“黃金鐵三角”,影響力輻射整個創投圈。
作為創業導師的核心人物之一,李澤湘已是創投圈教父級的人物。1961年出生的李澤湘在高考恢復的第二年考上了大學。成績優異的他還赴美留學,直到博士畢業。1992年,李澤湘加入香港科技大學。此后,他教書育人的同時,開始了創業孵化之路。
大疆創新,是讓李澤湘最為人熟知的孵化案例。當年在他的指導幫助下,大疆創新逐漸成長為無人機領域的霸主。
這幾年,李澤湘教授還在東莞松山湖成立了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誕生了云鯨智能、海柔創新、歐卡智能、松靈機器人等超過100家機器人/智能硬件創業公司,基地在孵企業市場估值已超百億元。2016 年,李澤湘與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香港大學陳冠華教授,聯合22位香港超級教授及科技精英共同創辦Hong Kong X科技創業平臺,開啟了產學研聯動之路。
在圈內,李澤湘開創了“導師+學生”的天使投資模式。受到李澤湘教授的啟發,機器人領域另一位知名創業導師、北航教授——王田苗后來也成立了一個創業基金,用于扶持學生早期創業。十余年間,王田苗參與投資或孵化的項目已達60余個,指導過的一個個北航學生正活躍在中國硬科技江湖里。
當然,李澤湘教授還有一位好搭檔——被譽為創投圈“鐵娘子”的甘潔教授。她擁有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學位,曾任香港科技大學(HKUST)工商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現任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
甘潔的優勢表現在高端制造領域。她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是每一季度定期對工業企業進行大規模調查,基于此編制的產業經濟景氣指數,以及對工業經濟的獨特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均受到普遍關注和贊賞。她參與孵化的項目中,除了大疆、云鯨在內的多家獨角獸企業,還有移動儲能獨角獸EcoFlow正浩、AI公司微埃智能等企業。
為何需要教授孵化科技項目?甘潔曾透露背后原因,科技創新周期很長,科技創業需要的要素很多。這不像互聯網商業模式,搞定BAT就可以,他們更需要生態體系的支持。“正因如此,我們建立一個真正的生態體系,才可以系統地幫到創業團隊。”
在他們的感染下,越來越多頂級教授和科學家奔向大灣區,搞起了科創事業。
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任教的朱曉蕊教授,被李澤湘推薦給了汪韜,出任大疆首席科學家。此外,朱曉蕊教授孵化或投資了激光雷達領域的獨角獸企業速騰聚創、機器人企業大道智創、自主駕駛導航技術研發商一清創新UDI等。如今,朱曉蕊為珠海市嶺南大數據研究院院長。
最新一個案例是,顏寧教授從普林斯頓大學辭職,回國加入深圳醫學科學院。當這一消息公布后,投資圈迅速泛起陣陣漣漪,有的投資機構正通過深圳當地LP渠道找機會拜訪顏寧教授團隊。這一系列舉動,足以展現出了大灣區對人才和創新的渴望。
歷史經驗證明,硬科技創業好比是一場接力賽,人才、資金成為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的源頭。然而僅僅有想法和Demo還不夠,如何實現基礎研究成果轉化,還需要強大的供應鏈優勢,而這正是以深圳為代表的大灣區城市的優勢。
這幾年不少人感嘆,大灣區越來越有硅谷的氣質,而這些走在科技成果轉化一線的教授們便是這一切的精神內核。是他們,正在締造這波瀾壯闊的嶄新一幕。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