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與一眾高管“超期服役”,上海銀行內控隱憂又遭億元處罰
業績增速明顯放緩。23Q1營收下滑7.12%,利息凈收入下滑11.72%;2022年ROE同比下滑6.12%,23Q1ROE下滑3.93%,盈利能力堪憂。
來源/一號企業家 作者/蕭縉
一號說:萬億大行的掌舵者,如履薄冰才是
6月8日,外灘,風和日麗。
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如期舉行,新上任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重磅發聲,奮力開拓金融監管工作新局面:
真正實現監管“全覆蓋、無例外”
金融監管已是老話題,如今監管部門表示要下好風險前瞻防控“先手棋”,自然值得關注。
而位居城商行三鼎甲的上海銀行就頗有些風險隱憂,理應納入監管視線。
一是風控體系漏洞顯露。最近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分局出手,對上海銀行開出將近1億元的天價處罰,涉及包括內保外貸等8項違法事實。
二是業績增速明顯放緩。23Q1營收下滑7.12%,利息凈收入下滑11.72%;2022年ROE同比下滑6.12%,23Q1ROE下滑3.93%,盈利能力堪憂。
三是內控機制失調,管理風險增加。上海銀行董事長金煜擔任現職長達8年,而且不但其本人“超期服役”,其管理的上海銀行高管團隊中,兩位副行長及一位董秘超過“7年輪崗”的監管規定任職時限。
營收下滑、業績不振、盈利堪憂
論資產規模,上海銀行居于城商行前三,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上海銀行資產規模為2.97萬億元(同比+7.69%),次于北京銀行的3.50萬億元(同比+11.54%)和江蘇銀行的3.19萬億元(同比+15.35)。
但如果論及營收、凈利潤,上海銀行又坐不穩“探花”的位子了,兩大指標均落后于北京銀行、江蘇銀行、寧波銀行。
2023年一季報顯示,上海銀行錄得營收132.15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142.29億元,下滑7.12%。
報告期內,上海銀行歸母凈利潤同比增3.25%,業績增速低于去年同期;扣非歸母凈利潤僅同比微增0.56%,幾乎等于沒增長。
而在2022年,上海銀行歸母凈利潤同比僅增1.08%,低于同期商業銀行整體凈利潤5.44%的同比增速,且該行去年營業收入也同比降5.54%。
如此看來,倒是空有一副骨架,內里卻不甚堅實。
原因正在于,一是上海銀行的營收結構較為固化,長期以來主要倚重利息凈收。
2022年財報顯示,上海銀行的利息凈收入為380億元,較2021年404.38億元減少了6.03%;且連續兩年營收占比超過70%。
2023Q1,上海銀行的利息凈收入為90.35億元,同比下滑高達11.72%,遠超營收下滑幅度。這樣一來,自然拖累了凈利潤增長。
二是非息收入完全撐不起上海銀行的“第二增長曲線”,且下降更嚴重。
在非利息收入中,上海銀行2022年和2023Q1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分別大幅減少28.23%、15.70%,導致整體營收縮水。
投資凈收益,2022年一季度尚有21.10億元,今年一季度僅只剩下5.02億元,同比下滑76.22%。
業績不振,體現在ROE與ROA指標上尤為明顯。2023Q1,上海銀行ROE、ROA分別為2.69%、0.21%,分別同比下滑3.93%、4.55%。
實際上,上海銀行已經連續6個季度ROE負增長,ROA也有連續4個季度同比下滑。
盈利能力差也就算了,上海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也長期居于高位。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一季度,不良貸款余額分別為152.95億元、162.94億元、167.75億元。
上海銀行的不良貸款規模在城商行中僅次于北京銀行,位居第二,且不良貸款率在長三角的城商行中仍然是倒數第二。
上海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在業內也并不高,且呈現下滑趨勢。2022年底,上海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為291.61%,同比下滑9.52個百分點;到今年一季度,撥備覆蓋率又下降了4.77個百分點,整體僅高于浙商銀行和紫金銀行。
億元罰款能否觸動風控靈魂
國家外匯管理局此番出手,既是重拳,也是響鼓用重錘。
4月2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分局網站掛出處罰公告,上海銀行因違規辦理結售匯業務、違規向境外個人銷售外幣理財產品、違規辦理內保外貸業務、違規辦理備用金結匯、虛增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量等8項違法事實,被予以警告,且處以罰款9834.5萬元,沒收違法所得19.9萬元,罰沒款合計9854.4萬元人民幣。
同時被處罰的還有上海銀行3名責任人員。時任上海銀行深圳分行運營管理部總經理的鄧某某,對上海銀行“已批準停止營業的分支機構違規辦理結售匯業務”的行為負有責任,被罰款7萬元。
作為上海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副經理的張某,對上海銀行“虛增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量”的行為負有責任,被罰款7萬元。
作為上海銀行網絡金融部資深副主管的周某某,對上海銀行“無結售匯業務資質的分支機構違規辦理結售匯業務”的行為負有責任,被罰款6萬元。
罰所當罰。然而追溯既往,上海銀行的“挨罰”經歷并不少,但罰過之后卻又屢犯,難道或許是“頭鐵”的緣故?
梳理銀保監部門的行政處罰信息,上海銀行并非首次因“內保外貸”業務被罰。
2020年8月,上海銀保監局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列出了2014年至2019年期間上海銀行的23項違法違規行為,其中包括“內保外貸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合計罰沒1652萬元。這意味著,上海銀行兩次因“內保外貸”業務遭到監管部門處罰。
根據wind數據,2018年至今,上海銀行出現了51次違規行為。
相關行政處罰決定書由上海、深圳、紹興等地的銀保監局發出,罰款金額從20萬元到1625萬元不等。其中,15份處罰決定書提到上海銀行“違反審慎經營規則”,5份處罰決定書顯示虛報、瞞報金融統計數據或虛增存款規模。
另有報道顯示,上述處罰從未出現在上海銀行的年度報告中,上市以來,每年上海銀行都表示“未受到其他有權機構對本公司經營產生重大影響的處罰”。
或許有時候監管處罰還比不上一個熱搜產生的影響。
2021年時,就曾發生過“網絡大V怒懟上海銀行當場取走500萬現金”的事來,而根據當時的報道,緣由也正是上海銀行對待存款客戶態度差,引起私行客戶不滿,一怒之下才有此舉。
無論是監管處罰,還是客戶投訴,作為上海本地城商行代表,上海銀行或許真的應該反思其風控與管理之責了。
董事長及眾高管狂歡逾七載
盡管上海銀行業績增長不力、監管處罰不停,但股東倒似乎對董事會認可度卻不低。
5月26日上海銀行股東大會上,對于2022年董事會履職評價的報告通過率高達99.9%。
那么,不妨來看看上海銀行的董事會組成人員,看看是什么樣的班子在帶領上海銀行高歌猛進?
2022年年報顯示,上海銀行董事長金煜任職期自2015年6月起,距今已有整整8年之久。如果算上他2011年7月起就開始擔任上海銀行行長,那么其任職時限已然超過12年。
而現任副行長兼首席財務官施紅敏更是從2012年起就任職,至今已有10年。
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胡德斌,從2016年7月起任職,到今年7月剛好滿7年。
董事會秘書李曉紅資格更老,從2010年12月起任職,至今已有13年之久。
而在2021年緊急去職的副行長兼首席風險官黃濤,則自2013年起任職,距其離任時也任職了8年時間。
上述多位上海銀行管理層均涉嫌違反原銀保監會出臺的監管要求,觸及“7年輪崗”規定。
2019年12月份,原中國銀保監會印發了《關于銀行保險機構員工履職回避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對關鍵人員和重要崗位員工嚴格實行輪崗要求,其中輪崗期限原則上不得超過7年。
對于該指導意見的落地實施,銀保監會在文件中也做了著重強調。“各機構應對履職回避情況進行摸排清理,按照‘管住增量、消化存量’的原則,嚴禁在崗位調整、職務晉升等環節新發生應回避未回避情形。制定回避工作分步實施計劃并嚴格做好實施。”
并且還留有“后門”:
存量任職回避問題原則上于2022年底前清理完畢。
如今,2023年都過去半年了。
就在6月8日晚間,平安銀行發布公告,行長胡躍飛辭任。公告雖然稱因年齡原因辭職,但胡躍飛履任平安銀行行長任期剛好六年半,這其中或許也有為了不違反監管規定而辭任的因素。
連平安銀行尚且如此重視監管要求,吊詭的是,上海銀行的管理層似乎對監管規定,卻頗有些置若罔聞的意思,著實令人不解。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