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迪漸進、小牛徐行,兩輪電動車“尖子生”競爭加劇
2023年中旬,兩輪電動車品牌陸續上新車,對外展示品牌實力和創新力。
來源/劉曠
2023年中旬,兩輪電動車品牌陸續上新車,對外展示品牌實力和創新力。
5月9日,哈啰智能電動車發布“極智系列”三款搭載了哈啰圖靈T30智能平臺的新車;5月10日,九號公司發布全新設計的E系列電摩頂配車型E300P、九號電動Q系列以及九號電動V系列。
5月11日起,小牛陸續發布三款智能電動車新品, MQiL、RQi、G400分別對外宣稱為“史上最遠”“史上最快”“史上最能裝”;6月13日,雅迪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E01演播廳正式發布,雅迪冠能探索E10電動兩輪車。
兩輪電動車新品幾乎貼上“智能”、“高端”的標簽,顯然兩輪電動車品牌的高端化、智能化競爭還未到終局。
洗牌加速,競爭加劇
電動車新國標正式實施,行業洗牌加速,市場呈現“冰”與“火”兩種狀態。
一方面,新國標對產品參數和管理資質做出嚴格規定,抬高了兩輪電動車行業門檻,大多數小品牌以及不合規的雜牌被淘汰出局。根據自行車協會統計,2013年至今,我國電動兩輪車企業數從2000多家縮減到約100家。
另一方面,雅迪、愛瑪等老品牌和小牛、九號等造車新勢力,憑借規模優勢和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搶食“舊換新”紅利。2018年至今,排名前五的品牌所占的市場份額從44%提升至近80%,其中市場份額最大的雅迪達到了30%以上。
兩輪電動車銷量數據也證實了頭部品牌增長勢頭強勁。數據顯示,2022年,雅迪銷量繼續領跑行業,達到1401萬輛;愛瑪、新日、小牛、九號的總銷售量分別為約900萬輛、300萬輛、83.16萬輛和82.62萬輛。
小品牌被淘汰,頭部品牌爭食市場蛋糕,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行業競爭必然升級,在此背景下,仍有不乏有實力的新來者前來攪局。
2022年,春風表示將在今年推出4款兩輪電動車;今年1月,哈雷CEO對外宣布整個品牌將要走向電動化,本田發布全新兩輪電動品牌“Honda e:”以及三款新車;3月份,五菱工業摩托車事業部推出全新自主開發的“羚羊”智能電動自行車;4月份,宏碁推出了以 AI 技術為核心的電動輔助自行車Acer ebii……
老品牌與新勢力深耕高端化、智能化已取得一定的階段性成果,市場戰況也相對穩定,但隨著哈雷、本田、五菱等新入局者的加入,兩輪電動車戰線再次被延長。
高端智能戰線延長
眾所周知,兩輪電動車中低端市場同質化現象嚴重、價格戰頻發,兩輪電動車品牌積極尋找破局之法,越來越多品牌重押高端市場。
一方面,兩輪電動車銷量增速放緩之際,高端市場成為兩輪電動車品牌提高利潤率的關鍵。高端產品的毛利遠高于普通產品,布局高端市場有利于打開兩輪電動車品牌利潤增長空間,提高企業盈利能力。
網絡數據顯示,2022年雅迪毛利率18.1%,同比增加2.9%;愛瑪毛利率16.22%,同比增加4.6個百分點;新日股份毛利率15.34%,同比增加1.97個百分點;小牛電動毛利率為21.13%,略微下降。
另一方面,小牛電動、九號等造車新勢力鎖定高端賽道,掀起了兩輪電動車高端化浪潮。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16年-2021年,1500元以下、1500元-3500元和3500元以上的電動兩輪車銷量增速分別為11.4%、13.3%和22.5%,高端化增速明顯。
兩輪電動車新舊勢力在高端市場展開激烈競爭,小牛、九號等新勢力憑借產品設計、技術創新等優勢,占據高端市場有利位置,擁有成熟銷售網和市場品牌聲譽的雅迪、愛瑪等老品牌也不逞多讓。
與此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兩輪電動車品牌的智能化競爭日趨激烈。
一來,智能配置越來越多,例如:App啟動、GPS定位、全天候車輛監控、OTA系統等等;二來,智能化范圍不斷擴大,智能配置不再局限于高端市場,中低端兩輪電動車也陸續裝上智能配置;三來,兩輪電動車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各大品牌開始探索兩輪電動車輔助駕駛、自動駕駛功能……
兩輪電動車品牌的智能化競爭的激烈程度,還體現在日益增長的研發費用投入上。
2022年,雅迪控股的研發費用11.058億元,與2021年的8.437億元相比增長31.1%;愛瑪研發投入金額為5.07億元,同比增長25.39%,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2.44%;九號公司全年研發投入達5.83億元,同比增長16%,公司研發人員占比超39%;小牛全年研發投入為1.76億元……
智能技術的進步和消費者需求升級,倒逼兩輪電動車品牌探索產品智能化升級路徑。無論是老牌電動車品牌還是造車新勢力都積極進行技術研發,試圖通過技術創新,打造出智能化更高、品質更優的兩輪電動車產品,增強產品競爭力,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力。
總之,為了奪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新舊勢力都使出渾身解數,尤其是競爭最為激烈的“智能化戰場”可謂硝煙彌漫。
雅迪漸進,小牛徐行
在兩輪電動車行業競爭從價格戰走向技術戰的背景下,老品牌雅迪、愛瑪營收凈利持續提升,整體呈現穩健發展態勢,新勢力九號和小牛同樣深耕高端智能市場,一步一步向上攀升。
去年,小牛電動銷量減少,“高增長失速”的傳言不脛而走。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小牛電動全球整車總銷量831593輛,而上年同期為103.79萬輛,同比減少約20萬輛。究其原因,一是高端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小牛電動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二是,小牛電動App控制、NFC解鎖等智能化亮點成為產品標配,逐漸失去差異化優勢。
今年6月份,小牛電動一改銷量下滑的頹勢,上交了一份亮眼答卷。
小牛電動官方數據顯示,小牛電動在618期間銷售額增長率達161%,旗下多款產品占據京東天貓平臺重點榜單。在京東6月份的商品人氣榜和新品交易榜單中,前TOP3產品小牛電動各占2席,并在京東電動車品牌增速排行榜中位列TOP1;在天貓平臺的電動車熱銷榜和新品榜單上,小牛電動在前TOP5產品中各占3席。
如此看來,我們也不能著急的給小牛電動定性,因為作為造車新勢力團隊里的佼佼者,小牛電動早已打下了穩固的基本盤。
無獨有偶,行業老大哥雅迪頂住了新國標政策壓力,適應了智能化、高端化等趨勢,業績實現了新增長。
財報數據顯示,雅迪控股在2022年的營業收入達到310.59億元,同比增長15.2個百分點;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21.61億元,同比增長57.8個百分點。雅迪營收和利潤的增長要歸功于以下幾點:
一是,中低端市場規模化優勢難以被撼動,高端市場得利,毛利率獲得了增長。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雅迪的毛利率獲得了增長,從18.1%增加了2.9%。
二是,智能化水平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強,銷量穩健增長。財報數據顯示,雅迪(2017年-2022年)銷量分別為406.00萬輛、503.99萬輛、609.37萬輛、1080.34萬輛、1386.28萬輛和1401.02萬輛。
三是,強化線上線下渠道優勢,穩居行業高位。據了解,從各個電車企業在全國分布的門店規模來看,雅迪門店數量最高,在中國擁有4041名分銷商及其眾多子分銷商,總共的銷售點超過3.2萬個。
新政策、新車型、新需求,兩輪電動車市場日新月異,誰能洞察市場趨勢快速調整方向,就能引領行業風潮。而今兩輪電動車老品牌追風轉型,新生代品牌加速創新,行業集體進入求變期,主動尋求破局的利刃。
一場超級持久戰
自主打智能化、高顏值的新型兩輪電動車面世以來,兩輪電動車市場熱度越來越高,行業規模不斷擴大。
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電動兩輪車銷量約為5000萬輛,同比增長15.2%。另外,《2022年度兩輪綠色出行指數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城鎮內兩輪出行約占出行總量30%,發生在軌道站點周邊的兩輪出行占其總量超20%。
市場前景廣闊但競爭激烈,兩輪電動車企業想要實現持續增長,探索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和新的發展模式十分關鍵。
首先,加碼電池技術投入,構建核心的技術“護城河”,是兩輪電動車品牌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兩輪電動車品牌需要瞄準用戶續航需求,在電池技術創新上不斷下功夫,為產品升級和創新提供技術支撐,增強產品競爭力。
其次,兩輪電動車出口額逐年增長,海外市場一片藍海,是兩輪電動車品牌可深度挖掘的高增量市場。
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18-2022 年,我國兩輪電動車出口數量在 2021 年達到近五年最高值,全年共出口2287.08萬輛兩輪電動自行車。2023年1-3 月,中國兩輪電動車出口數量為279.15萬輛。
再有,聚焦智能、顏值、時尚 ,打造全新智慧兩輪電動車,搶占年輕人心智。當下購買兩輪電動車的人群大多數是90后,抓住年輕人的眼球也就抓住未來市場。華經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我國兩輪電動車26-30歲的消費者占比32%,25歲以下的消費者占比11%。
在兩輪電動車市場競爭中,老品牌占盡規模化優勢,造車新勢力擁有智能化“利器”,雙方在追求高端化、智能化的過程越來越趨同,誰能率先突圍難有最終定論,另外新玩家們的加入也會讓市場有新的變化。
種種跡象表明,兩輪電動車之爭是一場超級持久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