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交叉持股到互相減持,東航與吉航的“抱團”為何走向瓦解?
原本作為國有航司和民營航司“股權+業務”合作典范的東航與吉航,在合作4年后卻開始了互相減持之路。尤其是均瑤集團,已做好清倉的準備。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8月9日晚間,東方航空公告稱,股東均瑤集團將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后的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清倉”減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過1.56億股。
從歷史股權變動來看,2019年兩家航空公司的股權開始產生“交集”,均成為了彼此的第二大股東,并且此后兩家航空公司的業務合作也逐漸增多。
然而,在合作4年后,兩家航空公司的股東卻開始互相減持所持彼此航空公司的股權。
從互相持股到“分道揚鑣”,東航與吉航的“抱團”為何在此刻瓦解?
均瑤集團“清倉”減持東航
東方航空一紙公告披露股東均瑤集團因自身經營計劃需要,擬減持公司總股本的0.70%。
據公告顯示,均瑤集團當前僅持有東方航空0.70%股權,這也意味著均瑤集團是清倉式減持東航股票。
不過,盡管均瑤集團擬“清倉”東方航空股權,但均瑤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吉祥航空等仍持有東方航空6.14%的股權。
此外,不僅均瑤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吉祥航空等公司持有東方航空股權,截至一季度末,東航集團也持有均瑤集團旗下控股子公司吉祥航空13.32%的股權。
兩家航空公司的股權“交集”從何時開始?
從歷史股權變動來看,2019年,作為國有骨干航司東方航空和民營航空企業的龍頭吉祥航空全面開啟了“股權+業務“合作。
整個交易規模合計超過人民幣130億元,最終由東航集團合計持有吉祥航空15%的股份,吉祥航空以及母公司均瑤集團合計持有東方航空10%的股份,雙方同時成為對方第二大股東。
除了交叉持股外,兩者還在業務層面存在諸多合作。
在航空業務方面,從2018年10月起,東航和吉祥兩家航司的官網就已經實現了互售機票。2019年7月,吉祥與東航在雙方部分國際航線上實施了代碼共享業務,這是吉祥首次與國內航司開展國際線代碼共享合作。
在對外投資方面,2020年6月,東航牽頭組建的三亞國際航空,由海南交通投資、三亞發展、吉祥航空、攜程旅游共同參與。2020年12月,東航集團、中國電信和吉祥航空母公司均瑤集團又合資成立空地互聯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在合作4年之后,雙方卻開始“互相減持”。
在本次減持之前,2023年4月,吉祥航空公告稱,因自身業務安排及需要公司股東東航產投將在6個月內,減持不超過2%的股份。
2022年9月,東方航空就曾公告,均瑤集團計劃在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均瑤集團持有的東航股份不超過0.826%的股權。而彼時正是東方航空定增期間。
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家公司合作之初,雙方董事長均在對方公司兼任了董事職位,但在2020年末吉祥航空董事長王均金卻辭任了東方航空董事之位,而東方航空總經理李養民卻還在吉祥航空董事會中。
航空業的“困局”
從減持原因來看,雙方給出的答案均是股東自身業務安排及需要。
因外部因素影響,民航業近幾年陷入低谷期,2022年旅客運輸量2.5億人次,比上年下降42.9%,為2019年同期的38.1%。
經營層面的壓力也傳遞到了財務層面,2022年三大國有航司的凈虧損超千億,其中報告期內東航實現營業收入461.11億元,同比減少31.31%,凈利潤為-373.86億元,上年同期為-122.14億元,2020年至2022年,中國東航三年共錄得虧損614.35億元。
雖然三大國有航司這幾年“過得不好”,但在面臨經營壓力時,三大航司卻可“從容”面對。
2020年東航集團曾與4家企業簽署協議,正式宣布實施股權多元化改革,在集團層面引入來自4家戰略投資者的資金,總計310億元。
根據相關協議,中國人壽集團下屬全資主體出資110億元,上海久事集團出資100億元,中國旅游集團出資50億元,中國國新出資50億元。
在母公司獲得310億元增量資金后,東方航空也隨即推出了定增計劃,并在今年1月成功通過定增募集150億資金,其中母公司東航集團“輸血”約50億元。
與東航相比,吉祥航空經營也面臨較大壓力,2022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2.10億元,同比下降30.23%,凈利潤虧損41.48億元,上年同期凈虧損4.77億元。
不過,在融資方面吉祥航空卻沒有東航“從容”,近幾年吉祥航空不斷通過債券融資,資產負債率從2020年初的60.94%提升至2022年的78.80%,流動比率則從0.47下降至0.19,短期借款高達108.43億元。
雖然在2022年8月,吉祥航空也同樣發行了一筆定增,并成功募集32.84億元,但定增公告顯示,這筆資金中大約30%都要用于償還銀行貸款。
“均瑤系”缺錢了?
當前均瑤集團旗下擁有吉祥航空、愛建集團、大東方、均瑤健康4家上市公司,從經營狀況來看,不僅吉祥航空業績下滑嚴重,其余3家公司業績也均有所下滑。
以常溫乳酸菌飲品龍頭均瑤健康為例,上市后的均瑤健康業績一蹶不振,凈利潤持續下滑,2020年凈利潤減少27.6%至2.138億,2021年凈利潤減少31.26%至1.47億元,到了2022年更是失守了億元大關,凈利潤僅錄得7663.13萬元,同比下滑47.87%。
在各大“支柱”都不穩定的情況下,母公司均瑤集團也在2022年大幅虧損。
根據均瑤集團的財務報表,2022年度公司營業收入為214.8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6.91億元,同比大幅下滑,其持有貨幣資金為5.75億元,而短期借款卻高達23.41億元。
與此同時,均瑤集團還通過質押上市子公司股票來獲得流動資金。
截至2022年末,均瑤集團質押了占吉祥航空總股本22.68%的股權,占愛建集團總股本 23.81%的股權和均瑤健康11.09%的股權,這些股權價值超過百億,此外均瑤集團還通過抵押或質押實物資產的方式獲得了約17.89億元的借款。
而在集團通過質押獲得流動性之際,均瑤系還在大舉進軍新能源汽車。
2022年均瑤旗下子公司為云度汽車增資8億元,一躍成為持股85%的大股東,此外,均瑤集團還認繳10億元成立了上海吉祥智驅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今年2月21日,均瑤集團召開戰略媒體溝通會正式“官宣”造車。
在會上,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表示,均瑤集團將通過吉祥航空以及云度汽車,從硬件、軟件和服務三個維度,為用戶的航空及陸地出行提供一體化服務體驗。
6月28日,原云度汽車官方也發布海報,正式更名為“吉祥云度”。
值得關注的是,均瑤集團選擇的云度汽車此前發展并不順利。
曾持股云度汽車的海源復材在公告表示,云度汽車及各子公司合并報表各年度凈利潤均是負數,且虧損態勢越來越嚴重,并且因為資金鏈斷裂,云度汽車于2022年2月份開始已處于停產狀態。
此外,“進軍”新能源汽車耗資巨大。
以蔚來為例,蔚來在美股 IPO 前進行過5輪融資,引入了騰訊、高領等戰投,金額合計超16億美元。2018年9月公司登陸紐交所上市,融資了10億美元。
然而,當前蔚來還在繼續虧損,一季度凈虧損47.4億元,環比下降18.1%,相當于賣一輛車虧15.27萬,自在紐交所敲鐘以來,蔚來累計虧損逾700億元。
對于造車的耗費,蔚來CEO李斌也曾表示“造車需要儲備的資金門檻,幾年前我說是200億,現在沒有400億可能干不了。”
雖然目前尚不清楚均瑤集團減持套現后會將資金投入到哪里,但均瑤集團要想在新能源車行業立足,巨額的投入不可避免。
責任編輯 |? 陳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