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引發的“血案”!敏華控股、顧家家居纏斗9年
“沙發專利戰”硝煙再起。
作者/張凱旌?編輯/武麗娟?來源/野馬財經
2014年3月,東莞家具展的最后一天,顧家家居(603816.SH)展館內的一款沙發突遭法院查封,起因是芝華仕工作人員認為該產品與自己家的一款沙發高度“撞臉”。而法院的介入,也正式拉開了顧家家居與芝華仕背后敏華控股(1999.HK)專利大戰的序幕。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今年9月5日-8日,顧家家居與芝華仕又在中國(上海)國際家具博覽會上相遇,兩家品牌的展區比鄰而設。芝華仕再度進攻,于9月6日在公眾號發文直指顧家家居沙發展品涉嫌侵犯敏華控股旗下子公司持有的3項專利技術的專利權,并表示已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顧家家居立即停止侵權行為。
來源:芝華仕品牌官方公眾號
顧家家居也不是好惹的,其很快在“顧家家居功能官方”視頻號上進行了澄清,呼吁“友商”不要單方面發布不實信息,誤導公眾,并稱將采取一切必要的法律措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隔空對峙同時,兩家公司股價都出現連續陰跌。顧家家居9月7日至11日跌2.65%,目前市值344億元;同期敏華控股跌5.34%,目前市值229億港元(約合213億元人民幣)。
一頭一尾,只是9年來雙方在專利問題上“交火”的縮影。國內沙發市場的前兩大龍頭,為何執著于專利“互掐”?纏斗9年,雙方又獲得了什么?
敏華控股起訴顧家家居,誰的“0靠墻”?
事實上,此次敏華控股對顧家家居的指控早已有了苗頭。
據《經濟觀察報》,敏華控股的兩家關聯公司敏華控股制造和銳邁科技曾于今年早些時候向廣州市知識產權法院起訴顧家家居三項專利侵權。其中一項為發明專利“一種支撐板及支撐組件框架”,兩項為實用新型專利,分別是“一種活動座椅靠背隨動裝置”和“一種沙發座框”,與此次芝華仕聲明中的內容完全一致。
敏華控股方面認為,這三項專利是構成旗下芝華仕品牌“0靠墻”創新沙發產品的突出功能——座椅可調節且避免墻面損傷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的信息顯示,三項專利的申請人均是銳邁科技,其中發明專利于2020年3月申請,今年4月得到授權;兩項實用新型專利分別于2018年1月、2020年3月申請,2019年6月、2020年12月得到授權。
芝華仕還在所發文章中,貼上了顧家家居展臺侵權產品的照片。其中的“KTRON SPACE”,實際上是7月底顧家家居剛剛發布的一個功能沙發鐵架技術平臺。
來源:芝華仕品牌官方公眾號
在首屆顧家家居功能超級技術發布會上,公司稱“KTRON SPACE”未來將成為顧家家居體系功能沙發的核心平臺,未來將大面積應用在顧家家居功能的新系列產品中。而該平臺的主打賣點也是“0靠墻”,還有“真高腳、0搓背”。
所謂的“0靠墻”,就是沙發與墻無間隙擺放,解決了傳統功能沙發啟動前要給后背預留空間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顧家家居在回應聲明中表示,“友商”提到的3項涉案專利均與實現“0靠墻”功能無關,顧家家居擁有“0靠墻”領域核心技術專利,相應的技術均受國家專利保護。其中“KTRON SPACE”更具有行業獨特的領先性。
企查查顯示,顧家家居確實申請了包括“一種具有零靠墻功能的功能沙發機械伸展裝置”“一種具有零靠墻功能的沙發伸展裝置”等帶有“零靠墻”字眼的發明專利,不過其法律狀態都還在實質審核中。
北京云嘉律師事務所主任張亮表示,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的區別在于權利穩定性不同,前者審查過程更嚴,權利穩定性更高,但其實判定侵權的標準是一樣的。判定時,需要將被訴產品的設計、結構構造、配方等方面與申訴方權利要求的點一一進行對比,哪怕是有一個點差別很大,就不構成侵權。
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網
“專利本身是為了保護技術創新,相當于技術先發者對后發者的鉗制、約束行為,是正常的法律武器,對工業、制造業、科技企業來說很重要。”
9年專利戰,從新兵打成巨頭
不打不相識,顧家家居和敏華控股的專利“紛爭”早在2014年就已經開始,而那時的顧家家居甚至還沒上市。
有意思的是,2014年雙方也是在家具展期間對簿公堂,而展會平臺曾是顧家家居跨越式成長的關鍵。2000年時,正是年輕的顧江生帶著還名為“海龍家私”(顧家家居前身)的團隊,先后在上海和東莞參展,并一度拿下展覽會金獎,才讓公司一炮而紅。
與這次芝華仕提出質疑不同的是,9年前敏華控股是因外觀設計專利對顧家家居進行了起訴,后者在展會上的展品直接遭到了法院的查封。
不過,事件遠沒有就此結束。先是顧家家居不認可法院判罰,稱所謂的“侵權產品”早在一年前就得到了外觀專利授權,不存在侵權問題,并向法院提起上訴;被法院駁回后,顧家家居又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提供雜志證據鏈,最終專利復審委員宣布敏華控股本專利全部無效。敏華控股此后多次上訴,卻均被駁回。第一回合交鋒,以顧家家居反敗為勝告終。
“你打我侵權,我就告你無效,這是清晰的兩條線。”張亮律師解釋稱,一個是法院判定是否侵權的線,是在假定權利有效的前提下;一個是專利復審委員會認為專利是否存在的線。如果前提都被否定,那法院的判決就沒有任何效果。
一時的失利并沒有影響敏華控股維權的積極性。2015年,敏華控股再訴顧家家居,這次敏華控股將重點放在了自己“頭等艙沙發”的商標注冊權上,最終請求又被法院駁回。
2019年,敏華控股卷土重來。年初,敏華控股董事局主席黃敏利和顧家家居董事長顧江生在深圳家博會對話領袖論壇上相遇,兩人互相寒暄,好不熱情,然而這場景更像是笑里藏刀。論壇結束后,顧家家居一款產品獲得了金汐獎最佳軟體沙發,然而僅獲獎兩小時后,顧家家居便收到了敏華控股的投訴文書,內容是顧家家居參展的兩款產品侵犯敏華控股專利權。
彼時的情形與今時今日略有相似。敏華控股也是在家具展前向法院提交了訴狀,而顧家家居并未理會,依然在展位上展出被投訴的產品,最終專利戰通過展會放大發酵。
顧家家居也不總是“挨打”和“還擊”的角色。同樣是在2019年,顧家家居在上海家博會上主動“開炮”,稱芝華仕一款沙發侵犯了自己的外觀設計專利。據“中國晨報網”,敏華控股后同意將涉案沙發撤出展廳。
而這些只是敏華控股和顧家家居斗爭的縮影。企查查顯示,顧家家居共有12起司法案件與敏華控股有關,除了發明專利權糾紛、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還有案由為專利行政管理的案子。
來源:企查查
曠日持久的“專利戰”圖啥?
值得注意的是,雙方你來我往背后,家具行業目前已是侵權事件發生的重災區。以顧家家居為例,其涉及的310封裁判文書中,有130份是關于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62份是關于侵害商標權糾紛,二者相加占總文書數量的62%。
家電行業專家丁少將認為,這與沙發產品本身比較成熟有關。“它的外觀、功能可能比較難有深度、大范圍的創新空間,所以就難免在專利方面出現糾紛。”
此外,即使申請了外觀專利,只要其他品牌在原產品上稍加改動,就很難被定性為抄襲。
不過,專利戰的本質還是商戰。敏華控股先于顧家家居上市,起初國內收入占比僅有約30%左右,美國和歐洲才是敏華控股的主戰場。然而2012年,顧家家居卻與美國功能沙發市場市占率唯一超過敏華控股的巨頭LA-Z-BOY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這讓雙方在業務層面形成了直接競爭。
后續的發展過程中,顧家家居更是完成上市,且至2021年營收已超180億元,同期敏華控股營收約141億元。近兩年,敏華控股則將重心放回國內市場,申萬宏源研報顯示,2022年國內沙發市場,敏華控股和顧家家居的市占率分別為6.6%、5.4%,處于業內領先地位。
來源:罐頭圖庫
在此背景下,兩家公司未來在商業方面的競爭,無疑會更加激烈。
張亮律師表示,雖然專利訴訟牽涉時間可能會很長,但并不是說只有等到官司結果下來雙方才會真正受影響,中間也有很多鉗制對方的手段,比如禁令、跟上下游供應商發律師函等。以果鏈公司為例,“我和蘋果說你侵權了,蘋果可能就不采購你了,當然蘋果自己也會去看一下,如果真侵權,他是不會惹火上身的。”
有意思的是,行業老大、老二的商戰,反而擠壓了行業內其他企業的生存空間。據申萬宏源證券,2018年-2022年,顧家家居和敏華控股的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8.6%、19.2%,明顯高于行業平均水平0.9%。
而且從成熟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2019年美國功能沙發CR5(頭部5家公司市占率之和)為51.6%,行業集中度遠高于國內。這意味著未來國內功能沙發、軟體家居領域的集中度還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
如此看來,專利戰對雙方業績的增長似乎并未產生顯著影響,反而是推動了競爭,這可能也會在日后堅定企業繼續維護知識產權的決心。
不過,既然是商戰,牽涉其中的兩家企業也難免受到反噬。除了大量消耗的時間和精力外,顧家家居身上“重營銷、輕研發”的標簽也在被不斷加深。2022年,公司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例僅為1.67%,還不到申萬家居用品板塊68家公司平均投入的一半;但29.52億元的銷售費用卻是遙遙領先,是第二名歐派家居的1.75倍。這也讓公司因專利問題被起訴時,受到了更多質疑。
好消息是,目前國內對知識產權和自主研發產品的重視程度正在逐漸提升,這意味著未來專利的維權成本也會降低,創新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專利戰的效果也會有所不同。
你如何看待沙發企業的專利大戰?有買過顧家或芝華仕的家居產品嗎?評論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