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為何成為了亞運熱點發源地?
最近幾年的體育盛會上,總能看到快手的身影。
最近幾年的體育盛會上,總能看到快手的身影。
作者 | 周若涵
編輯丨高巖
來源 | 野馬財經
“中國男足晉級八強”、“柯潔決賽爆冷摘銀”、“馬龍說應該是最后一屆亞運了”……最近一周,杭州亞運會無疑是網友們討論最熱烈的話題之一。其自9月23日開幕,將在10月8日閉幕,是歷史上規模最大、項目最多、覆蓋面最廣的一屆亞運會,預計有超1.2萬運動員參與其中。
本土作戰疊加小長假的光環,讓此次亞運會轉播權的爭奪變得格外激烈,而快手則不意外地成為杭州第19屆亞運會持權轉播商。此外,也與杭州亞組委達成合作,成為杭州第19屆亞運會官方指定短視頻分享平臺,將用自己的方式為用戶提供獨特的亞運觀賽體驗。
事實上,快手在聯動體育大賽這方面已經是輕車熟路。從成為2020東京奧運會、北京2022冬奧會的持權轉播商,到NBA、歐冠甚至是最近火出圈的“村BA”,快手都有深度參與其中。體育垂類,正成為快手豐富內容版圖的重要一環。
那么,多次“參賽”的快手都總結出了哪些經驗?對體育內容的挖掘,對快手又有什么更深的意義?
冠軍、達人齊聚,快手押注亞運
9月29日,杭州亞運會迎來了一場特別的女籃小組賽,由中國對陣印尼。比賽結果沒有太多意外,中國以101:52大勝對手,取得兩連勝并提前晉級八強,特別的是場邊的一位“重量級”球迷——集4屆NBA總冠軍、世錦賽冠軍、奧運會冠軍于一身的籃壇巨星奧尼爾。
“老鐵,你們好!”此話一出,奧尼爾所在的直播平臺昭然若揭。其剛剛于9月23日入駐快手,目前第一支短視頻播放量已突破千萬,而到女籃比賽現場觀戰,則是快手亞運自制節目《冠軍觀賽團》的重要環節。在節目中,奧尼爾還與老朋友姚明在觀眾席包廂相見,兩人輕聲低語、微笑互動,昔日“姚鯊對決”的場景仿佛又重現在觀眾眼前。
與奧尼爾一同亮相的還有劉畊宏。除了看比賽之外,兩人還進行了跳操、看“村BA、開箱中秋禮盒等一系列互動。伴隨直播進行,“起猛了奧尼爾在跳霍元甲”“奧尼爾稱自己是半個中國人”“奧尼爾做月餅戴手套仿佛沒戴”等話題也陸續沖上微博熱搜。截至10月1日,奧尼爾在快手的粉絲數量已破140萬。
除了奧尼爾,快手《冠軍觀賽團》的成員還邀請到包括蘇炳添&李晨、張國偉、孫楊&張豆豆、張偉麗&夏思凝、隋文靜&韓聰等在內的嘉賓,前往亞運會現場進行線下觀賽,為運動健兒加油打氣、助威喝彩,巨星的到場引發了網友們濃厚的興趣。
9月23日晚,“百米飛人”蘇炳添和演員李晨作為《冠軍觀賽團》第一期的嘉賓,來到了亞運會開幕式現場。兩人不僅在直播間進行了有趣的互動環節,還線下觀看了開幕式全程,一度讓蘇炳添同時沖上了全網多個熱搜。次日,“張國偉在亞運會場館外攤煎餅”也掛在多個熱搜榜上。
不經意間,《冠軍觀賽團》和快手似乎已經成了亞運熱搜的發源地。
值得注意的是,《冠軍觀賽團》只是快手本次亞運會多檔自制節目的一隅。早在亞運會開幕前,快手就率先推出《挑戰你!冠軍》,力邀丁寧、孫一文、西熱力江等多位知名運動員,在各自的專項領域中與運動達人展開PK,為亞運預熱。
亞運會全程,快手聯動中國體育報還會邀請不同項目的冠軍走進會客廳,參與運動員訪談類節目《冠軍來了》,了解選手奪冠背后的故事。預計《冠軍來了》會播出30期,每期45分鐘。
截至10月2日,亞運比賽第八日,該節目已經采訪了亞運首金組合鄒佳琪、邱秀萍、15歲的滑板碗池冠軍陳燁、中國游泳領軍人物、亞運會“四朝元老”汪順、競走時把鞋走掉照樣奪冠的楊家玉以及女子100米欄林雨薇等多位運動員,話題“冠軍來了”更是累計獲得8億次播放。
而在亞運會的重頭戲——比賽方面,快手不僅提供覆蓋全場次的4K高清直播,還在擊劍比賽中全面應用新黑科技“子彈時間”,嘗試最大程度上展現比賽中爭議瞬間的每一個細節。
即使錯過了賽事直播,觀眾們也可以通過24小時點播內容、賽事精彩集錦、專業人士點評等,在快手上及時“補課”。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自制節目,還是對比賽的轉播、在前方的報道,都是組成快手亞運全景生態的重要一環。
在這個“生態”中,既有娛樂明星、快手達人賽前的預熱,也有亞運轉播過程中對賽場內外各項目運動員的全面關注,還有對觀眾觀賽體驗感、互動性、參與性的挖掘。
無論你是運動小白、資深體育迷、吃瓜群眾,還是明星、運動員、多年快手“老鐵”,只要想了解比賽、了解體育,都能樂在其中。
快手有個“體育夢”
亞運會的細節,展示了如今體育比賽是如何被重新拆解和詮釋,而這背后是短視頻平臺和體育的“雙向奔赴”。
回顧歷史,諸如奧運會、世界杯這類體育盛會,一直都是最適合展示新興技術的舞臺之一。從報紙、收音機、電視,到門戶網站、社交媒體,傳播媒介的變化不斷改變著體育影響人們生活的方式。而現在,這份機遇則落到了短視頻平臺肩上。
數據公司尼爾森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12年倫敦到2016年里約再到2021年日本,三屆奧運會開幕式,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電視臺NBC收視人數呈下降趨勢。
不過,觀眾們不是徹底喪失了對奧運會的興趣,而是轉換了關注的方式。
美國數據分析公司Similarweb統計,東京奧運會舉辦的前四天,Tiktok、YouTube、Instagram等平臺每日用戶增長幅度分別為3.6%、1.8%和0.8%。
而快手在東京奧運會期間,奧運相關作品及話題視頻總播放量更是達730億次,端內總互動人次達60.6億。2021年第三季度,快手單季度增加了6670萬月活,用戶在體育內容上花費的總時長同比增長超過1.5倍。
北京冬奧會上,快手相關端內外奧運相關作品及話題視頻總播放量則達到1544.8億。其中,冬奧點播間播放量達79.4億,自制節目《冰雪英雄》、《冰雪快報》、《二十》、《冰雪隊隊碰》、《年味冰雪季》等總播放量42.5億,全民冬奧打CALL視頻總播放量708億。
這個現象并不難理解。體育盛會本就蘊含巨大的商業價值,是短視頻平臺拉新、促活的利器;因此短視頻平臺有充分的理由在賽事的運營和內容制作上下功夫,比如通過規則科普、大咖點評降低觀賽門檻,反過來也進一步助推了大賽的傳播。
在此背景下,體育行業早已成為了短視頻平臺的兵家必爭之地。除了快手外,抖音、B站,甚至是小紅書,都參與到了軍備競賽中。
目前,快手在經歷了多屆大賽的檢驗后,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打法。總結起來,就是“賽事點播+多元自制內容+UGC內容+互動玩法”的內容矩陣。
此外,快手在運動員運營方面也別具一格。其邀請運動員入駐時,更多考量了其本身個性與平臺社區氛圍的適配性,擅長挖掘運動員“接地氣”的一面。北京冬奧會期間,短道速滑運動員任子威在快手漲粉超1500萬,成為平臺“人氣王”,離不開其與“老鐵們”積極互動時展現出的率真、幽默的性格。
助推群眾體育新趨勢
不過,無論對大型體育盛會有多么重視,UGC生態仍然是快手不變的根基。畢竟就連奧運會也只能持續不超過16天的時間,而且還是四年一屆,平臺若想長期擁有核心體育用戶的心智,僅僅靠體育大賽是不夠的。
在這方面,快手想了不少辦法。
首先是成規模地爭取各類國際級體育賽事的版權。2020年開始至今,快手除了拿下2020東京奧運會、北京2022冬奧會持權轉播商,還先后與NBA、歐冠等重要賽事達成版權協議,并與NFL(美國橄欖球聯盟)、MLB(美國職棒大聯盟)、UFC(終極格斗冠軍賽)、美洲杯等賽事達成內容合作,逐步搭建起了覆蓋足球、籃球、搏擊、臺球、賽車、垂釣等眾多領域的體育內容生態。截至2022年6月,快手累計覆蓋的體育類目超50個。
與版權并行的是內容方面的拓展。目前,已有AC米蘭、羅馬、切爾西等多支國際足壇知名球隊以及C羅、馬布里、艾弗森、奧尼爾等球星入駐快手,成為平臺補足場外內容、探索體育版權消費場景的重要一環。
而在接近性更強的國內體育賽事中,快手則付出了更多心血。其中與CBA、“村BA”等IP的合作,已經成功“破圈”。
以“村BA”為例,從福建石獅東店村,到貴州安順小寨村,再到寧夏海原蓋牌村,快手體育已經三次舉辦“村BA”賽事。其中貴州站比賽,直播總觀看人次超3億,同時在線最高238萬人,相關話題視頻播放量達4.5億,央視、新華社、人民日報都在同步直播。快手還將“子彈時間”技術帶到了比賽現場,用30部高速攝像機結合3D重建技術360度無死角呈現細節。
在快手的操辦下,現在的“村BA”,相比球賽,更像一場元素豐富的“廟會”。閩南的特色舞獅、南少林的武術表演、寧夏的烤灘羊,精彩節目貫穿始終,電商主播還會就地帶貨,推銷枸杞、芽茶等特產。
這里不僅有“籃球夢”,還有文化、音樂、歷史、美食,而且通過快手,全國各地的觀眾都能共赴這場“線上廟會”。
快手還與NBA聯合打造了籃球競技綜藝《打球嘛朋友》,并力邀蘇醒、吳悠、曹芳等圈內外明星加盟。
這些嘗試背后,是快手已經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群眾化體育路線。觀眾們不僅能看得開心,也能玩得盡興。
《2023快手群眾體育數據報告》顯示,2023年1-7月,共有超過1700萬創作者在快手發布體育視頻,相關內容超9成由萬粉以下創作者發布,視頻點贊量超過80億。同時,體育早已不是單純的比賽,而是開始與娛樂、文旅、三農等融合起來,40%的內容已經可以稱為跨界體育內容。
得益于此,快手科技運營副總裁、體育業務負責人薛蘇稱,快手月體育內容消費人群已逾5.2億。此前冬奧會期間,消費和創作兩個層面數據都有極大提升,泛化內容的消費占比甚至可以和版權內容打平。
在此基礎上,以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正成為推動群眾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據《中國城市體育消費報告》,我國的體育消費市場規模已達約1.5萬億元,預計未來五年內,將翻倍增長至2.8萬億元,這揭示了國內體育產業的強大潛力。
如何從體育大國轉向體育強國,答案或許就寫在全民對體育的參與和熱愛里。
你有沒有在快手上看這屆亞運會?關注最近火出天際的“村BA”了嗎?評論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