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馬斯克,還有誰想去火星?
決戰太空之上。
作者|孫鵬越? 編輯|大?? 風? 來源|鋅財經
馬斯克的火星夢依然在繼續。
?
在10月5日舉辦的國際宇航大會上,馬斯克談到SpaceX下一代運輸系統星艦表示,在未來4年內不載人著陸火星是可行的,在那之后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比如星艦的推進系統“應該能夠在太陽系任何地方的固體表面上著陸”。
?
馬斯克嘗試火星飛行已經有7年時間,早在2016年,馬斯克就公開展示過自己的火星火箭,取名為“星際運輸系統”。在今年4月20日,SpaceX就嘗試過一次星艦首飛。
?
可惜,星艦從得克薩斯州南部的發射臺升空,飛升到墨西哥灣上空約39公里的高度,僅堅持4分鐘便在空中解體。
?
SpaceX火箭雖然登陸火星遙遙無期,但背后的“商業航天生意”似乎愈演愈烈了。
?
SpaceX的“航天生意”
?
SpaceX作為世界上罕見的非上市百角獸公司(10年內未上市、估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在7月份完成完成了一輪股權融資,目前市場估值已經達到驚人的1500億美元。
?
因SpaceX并不是上市公司,所以并沒有披露財報的義務,導致SpaceX的財務數據一直都很神秘。在8月18日,《華爾街日報》曝光了SpaceX的內部文件,成功披露刺探到SpaceX的經營現狀。
?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稱,SpaceX在2022年營收為46億美元,較2021年收入翻了一番;虧損5.59億美元,較上一年的虧損9.68億美元有所改善;在2023年Q1季度營收為15億美元,凈利為5500萬美元。
?
也就是說,一直以燒錢推進技術突破而聞名的SpaceX,已經在今年初扭虧為盈了。和大眾想象的不同,SpaceX并不是一個埋頭搞研發的科研機構,反而是當下最成熟的商業航天公司。
?
而給予SpaceX最大資金支持的,就是屬于美國官方的NASA。
?
從2011年開始,NASA就將火箭設計業務“外包”出去,向私營公司投入更多資金,由它們來承擔火箭開發任務。其中,馬斯克的SpaceX就是NASA手下頭號“白手套”。
?
2006-2018年,SpaceX從美國政府得到的項目訂單高達80億美元,是當時公司營收的主要來源,包括系統研制和服務采購;在2021年,SpaceX拿下NASA重返月球計劃大合同,價值高達29億美元;在2022年,NASA又和SpaceX簽署價值14億美元火箭發射合同,外加價值2.79億美元的太空通信合同。
?
外媒報道,從2020年至2021年,美國總共有95次火箭發射,這些任務全部都是由私營企業完成的,僅SpaceX一家就承擔了其中的58.95%。
?
除了來自NASA的官方支持外,SpaceX還在2019年開始,SpaceX還推出了“星鏈衛星互聯網計劃”,向近地軌道發射數以千計的衛星,形成一套能提供因特網服務的鏈網。
?
SpaceX未來計劃向太空發射4.2萬顆低軌衛星,目前已發射了4600余顆。據SpaceX稱,目前星鏈衛星互聯網服務現已覆蓋全球四大洲,32個國家可用,在全世界范圍內也有50多萬個訂單。
?
左手承接NASA官方業務,右手構建星鏈衛星互聯網計劃,不經意間SpaceX從馬斯克的燒金無底洞,華麗轉型成為世界首富的有力臂膀。
?
中國商業航天的元年
?
2023年被多家行研機構預測為“中國商業航天元年”,商業航天在市場和技術上迎來新的爆發。
?
先是在4月,天兵科技天龍二號成功入軌,打敗世界范圍內液體火箭首發失敗的魔咒,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感6號成功上天;又在7月,中國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號全球成功首飛。
?
不止是技術上的突破,在消費層面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真切感受到了“衛星技術”帶來的沖擊。首當其沖的,便是華為帶來的衛星實時通信技術。
?
2022年,華為Mate50系列成為全球首款可以通過北斗衛星發送文字消息的智能手機;2023年,華為Mate60系列成為全球首款支持衛星通話的智能手機,即使在沒有地面網絡信號的情況下,也可以撥打、接聽衛星電話。
?
華為從網絡側、終端側、業務側齊頭并進,先后突破高性能內置天線、基帶射頻芯片一體化小型化、衛星核心網與移動核心網拉通以及信令協議轉換等關鍵技術,終于推出手機直連衛星功能。
?
這讓大眾第一次親身體會到衛星帶來的變化。在華為之后,以蘋果為首的其它手機廠商已經陸續宣布要跟進衛星通訊功能的手機產品。
?
和智能手機息息相關的新能源汽車,也在 與衛星“捆綁銷售”,在內卷中尋求突破口。如9月1日,極氪發布全球首款衛星互聯網乘用車。在即將量產交付的極氪001 FR上,率先實現車載衛星通信功能,提供雙向衛星消息與衛星通話服務。
?
在智能手機和新能源汽車的引領下,消費者對于衛星技術的需求越來越高,新技術、新需求、新供應鏈,紛紛促使這商業航天賽道的不斷發力。
?
與2002年成立的SpaceX相比,國內商業航天企業發展太晚,在2014年才開始鼓勵民間資本研制、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
?
經過了8年的沉淀,據新財富統計,目前國內的商業航天獨角獸(估值達到67億元及以上的未上市企業)共10家,總估值達到1038億元;其中,估值超過100億元的有長光衛星、銀河航天、藍箭航天、時空道宇4家,估值剛觸及獨角獸門檻67億元的公司有3家,分別是中科宇航、零壹空間、長征火箭。
?
雖然在政策支持、資本助力下,國內航空航天產業蒸蒸日上。但馬斯克和SpaceX,依然是一個危險的對手。
?
逐漸升溫的太空競賽
?
因SpaceX在商業航天的絕對頭部地位,在國內商業航天領域,一直都有“摸著馬斯克過河”的說法。
?
馬斯克和SpaceX的核心業務“星鏈衛星互聯網”,也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表面上,星鏈的初衷是為了搭建“高速互聯網”,以高速網絡驅動人類邁向更廣泛的衛星布局。但實際上,星鏈衛星發射太空后,美國就可以借助星鏈實施軍事計劃。
?
如果星鏈互聯網搭建完成,全球就將陷入星鏈的“監視”,衛星網絡的太空競爭,可能成為未來的關鍵戰略方向。
?
2023年7月,“中國版星鏈計劃啟動,星網預計于第三季度發射:已申請1.3萬顆衛星”的消息引發了熱烈的討論,中國版星鏈,便就是“星座系統”。
?
從一方面來說,隨著星網計劃的落地,商業航天或許將迎來一個不錯的增長。
?
據公開報道:SpaceX未來計劃向太空發射4.2萬顆低軌衛星,目前已發射了4600余顆;中國于2020年9月向國際電信聯盟申請了“國網”星座計劃,計劃發射12992顆衛星,擬2023年完成首發星發射,在2030年實現300星組網運行。
?
隨后,銀河航天公司在采訪中表示,他們即將發射的1.3萬顆衛星早已做足全面的準備。公司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通信衛星,預期在今年的下半年擇期發射。
?
不斷加速升溫的“太空競賽”,不僅僅是“建設高速互聯網”的問題,更是實現太空信號的全面布局,有效遏制星鏈背后的“軍事監控”。
?
在這個特殊環境下,國內商業航天賽道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生態繁榮度。在未來火箭和衛星將不斷升空下,征服星辰大海,逐夢浩瀚太空。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