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避鋒芒?理想汽車上演“功守道”
李想帶領理想汽車上演了一出“功守道”戲。
文 | 楊萬里? 來源|尺度商業
一方面,理想汽車展開“進攻”。李想公開表示今年四季度要突破4萬輛/月目標。若能達到這一銷量,理想汽車全年總銷量將突破36萬輛,不僅能完成年度銷量目標,也能跑贏其它造車新勢力。
另一方面,理想汽車選擇對強力對手進行“防守”,即暫避華為參與的問界汽車鋒芒。
挑戰月銷4萬輛,底氣是什么?
9月19日,李想在社交平臺上稱,“月交付過四萬大概率在11月”。到了10月10日,他又改口稱,“這個月可以提前挑戰一下四萬的交付量了。”
挑戰月銷4萬輛,李想的底氣來自哪?主要與理想汽車常州智能制造基地產能升級已完成有關。
李想曾透露,今年三季度的唯一瓶頸為產能問題。但隨著理想汽車的產能全面提升,該公司能夠滿足更高的市場需求,這提振了李想的信心。
若按照李想所言,從10月份開始月銷量達到4萬輛,那么四季度(10月、11月、12月)銷量將達到12萬輛。
今年前三季度(1月-9月),理想汽車的累計銷量約為24.42萬輛。綜合計算上述數據,理想汽車2023年全年的銷量將突破36萬輛。
這個銷量數據,或讓理想汽車成為造車新勢力中最容易完成年度銷量目標的車企,且銷量數據跑贏其它車企。
公開資料顯示,理想汽車內部起初設置的年度交付目標為36萬輛,后來考慮到市場環境因素,又將目標下調至30萬輛。
以理想汽車前三季度的銷量數據看,四季度距離完成30萬輛銷量目標差5.6萬輛。若接下來能實現月銷量4萬輛,也有可能完成原計劃36萬輛的年度銷量目標。當然,四季度實際數據如何,后續有待觀察。
再看同行造車新勢力,蔚來2023年的銷量目標是25萬輛,今年前三季度銷量約為11萬輛,四季度還需要完成14萬輛。
哪吒汽車2023年的銷量目標是30萬輛,今年前三季度銷量約為9.77萬輛,四季度還需要完成20.23萬輛。
零跑汽車2023年的銷量目標是20萬輛,今年前三季度銷量約為8.88萬輛,四季度需要完成11.12萬輛。
小鵬汽車2023年的銷量目標是20萬輛,今年前三季度銷量約為8.14萬輛,四季度需要完成11.86萬輛。
造車新勢力之間逐漸呈現分化趨勢,理想汽車暫時在銷量上處于領先位置。
那么,除了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還能挑戰誰?
今年1月-8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銷量排行榜顯示,理想汽車位居第7位。在其前面的車企分別是比亞迪、特斯拉中國、廣汽埃安、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車、長安汽車。
以部分車企為例,今年1月-9月,廣汽埃安銷量超過35萬輛,而該公司2023年銷量目標是“保50萬,爭60萬輛”,完成進度達到七成。同期,長安汽車新能源車銷量為30.67萬輛,而該公司2023年銷量目標為40萬輛,完成進度超過七成。同期,吉利汽車新能源汽車銷量累計為29.99萬輛,而該公司2023年銷量目標為60萬輛,完成進度僅一半。
從年度銷量目標完成進度看,理想汽車比較容易超過吉利汽車,廣汽埃安和長安汽車的實力則不容小覷。
暫避問界鋒芒
10月11日,理想汽車戰略會內容曝光,提到的一個重要話題涉及華為參與的問界汽車。
自問界新M7大定銷量數據超預期,一定程度給同行車企帶來了壓力。面對華為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攻勢,理想汽車暫避問界鋒芒,選擇“揚長補短”戰略。
據媒體報道,理想汽車取消了原本在銷售端的話術,不主動提起問界M7。針對車主的提問,理想汽車的策略是讓銷售人員將明年出的理想L6與問界M7對標為一個價位產品。
目前,問界已經被理想汽車視為第一強力對手。而此前,理想汽車的對手排位分別是比亞迪、問界和特斯拉。可見,理想汽車對華為賦能的問界品牌越來越重視。
我們關注到,在今年6月份,李想就曾在社交平臺上發文,提及去年三季度問界M7發布和操盤讓理想ONE的銷售崩盤、提前停產,一個季度讓公司虧損了十幾億。
李想還表示,在2022年9月底的雁棲湖戰略會上公司內部達成了一個重要的共識--全面學習華為。
我們還關注到,今年9月24日,李想復盤了三大問題,分別是戰略嚴重不聚焦、對汽車組織的復雜度認知不夠、車型數量判斷錯誤等。采取的針對措施包括聚焦高端家庭用車、升級矩陣型組織、豐富車型等。
從學習華為經驗到總結戰略,再到暫避問界鋒芒,理想汽車進行主動防守。
在經營層面,理想汽車保持著“進攻性”。
據了解,理想汽車正在擴產品矩陣。今年6月,理想汽車官宣首款純電超級旗艦車型--MEGA,券商分析師解讀為理想汽車正式開啟“純電+增程”雙技術路線發展。在智能駕駛領域,從擴招智駕研發團隊到城市NoA年底落地100城,理想汽車擬彌補自身短板。
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競爭愈加激烈環境下,理想汽車在新勢力車企中占據優勢,放大到整個新能源市場,公司的技術、產品、決策、營銷等方面還都將面臨市場的更嚴苛的檢驗。
理想汽車后市表現如何,我們將繼續保持關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