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鐘薛高被爆欠薪:現在很困難
鐘薛高成立于2018年,累計完成三輪融資,估值超40億元。
來源/鉛筆道 作者/王方
最近,聽到一個遺憾消息。高端雪糕品牌“鐘薛高”傳出欠薪欠款消息。
部分自稱為“員工”的用戶稱,公司已欠薪數月。“8月工資延遲發,但到約定時間后未發。”“同一批、甚至前一批被裁的大量員工,也拿不到薪資,賠償沒有截止日。”
而鐘薛高給出的回應是:公司資金現在非常困難,所以大家薪資補償都未發放,我們在努力緩解資金壓力。
意外的是,這些事實隨后被公司默認。據界面報道,鐘薛高回應:公司正積極解決相關糾紛,目前運營一切正常。
在微博上,還能看到部分供應商的索款信息,大概意思是:3月份做的項目,4月份發票即開好,但到現在也沒付款——但該信息未得到官方證實。
其實,這些也沒必要過度解讀。
鐘薛高是高端雪糕,單價12-160元,而其余的老字號品牌,客單價一般也就3-5元。
在消費降級的今天,又正值雪糕淡季(秋),業績下滑后采取延緩付款措施,很正常。
據我觀察,類似的現象,身邊50%以上的企業都有發生。這或許不能說明:“鐘薛高”經營不下去了,只能說它遇到了一些困難。
消費創業歷來困難,高端消費尤其如此。
大家可以去做一個盤點:最近7-8年,成長起來或上市的食品品牌有哪些?
過程中,如果把流通品牌PASS,只考慮制造商品牌,你會發現:最終的結果寥寥無幾,高端品牌甚至一個都沒有。
我們可以看到的品牌有:小罐茶、花西子、元氣森林、江小白......每年營收20億元以上。
而繼續往下翻數頁,才能看到“鐘薛高”:年營收約8億。
首先一個明確的結論:這些品牌都沒上市。
其次,僅剩的高端品牌兩朵花——花西子、鐘薛高——最近1年都遭遇了品牌危機。
2個品牌背后,都有一個共性問題,遭用戶質疑:你們憑什么高端,憑什么賣這么貴?
這種反應,就像李佳琦第一次與花西子合作一樣。
2018年12月,李佳琦與花西子合作,被其149元的價格驚到:你們瘋了嗎?其他國貨品牌的同產品一般不超過50元。
而其危機的引爆,也源自李佳琦,直接原因是他懟了一位用戶:后者質疑花西子貴,李佳琦辯解不貴,還批評用戶自己不努力,這么多年沒漲工資。
鐘薛高去年也有過品牌危機,起因是用戶質疑其“產品高溫不化”:31℃的大熱天,雪糕竟然1h不融化,被質疑添加卡拉膠。
但風波背后,一大波聲音是質疑鐘薛高的品牌:憑什么這么貴。
“憑什么?”這個詞是高端品牌創業的最大阻力。做品牌本身就是一件細水長流的事,而高端品牌更是如此。
它究竟難在哪里?
難就難在:它不是成本的問題,也不是體驗的問題,這些只是起碼條件。
對于大部分品牌來說,把成本極致地降低,把體驗極致地做好,假以時日,一定能做出個品牌——而高端品牌并非如此。
大部分企業把高端品牌做成了“高價產品”,用更好的原料,用更美的設計,砸更多的品牌預算... ...但高端用戶并不一定買賬,反而可能覺得不值。
真正的高端品牌應該具備哪些要素?我們以手機為例。
過去20年,中國只出了一個高端手機品牌——華為。從一個落后產業,變成一個先進產業,中國手機經歷了許多階段:組裝加工、山寨、千元低端機、高端機。
手機的高端品牌進化大約持續了12年。自2012年起,涌入的競爭者包括小米、中興、聯想等數十家廠商。但最終只留下一家:華為。
用更好的原料/配置/體驗——這幾件事,他們都做了,屬于起碼條件,但為什么90%的他們都沒成為高端品牌?
因為高端品牌最重要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品牌的高度,高到連高端用戶都欣賞、敬佩,都五體投地。
企業必須深刻地理解高端用戶的生活理念、消費理念,并成為他們美好生活(向往而不得)的一部分。
只要能實現這一目標,什么手段都可以,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
華為手機的品牌高度是怎樣實現的?
首先是價格、體驗部分,它確實做得就足夠好,達到了高端標準。
其次是科技創新,比如華為有自己的芯片。從技術本身來講,已經高處不勝寒。
最核心的,還是華為的品牌高度,與國家的高度是一致的。
創始人任正非長期談的話題是“家國情懷”,而企業本身做的事又是“國產替代”,屬于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一部分。
這些高度,把華為品牌襯托起來了。用戶逐漸覺得,華為手機可以比肩蘋果,可以媲美國際品牌。
而小米為什么不行?它的配置、用料、設計也都很好,價格也進入了高端區間(5999元),也是款好手機,但為什么無法成為高端品牌?
因為雷軍長期提倡的是“性價比”,提倡配置:比如用了什么屏幕、攝像頭、內存——而這些帶來的結果,還是“性價比”印象。
“性價比”是平民品牌的核心元素。
仔細思考,鐘薛高、花西子也大約如此:用了更多的成本,做出了一款高價產品,卻尚未贏得高端用戶的青睞。
可能幾十元的雪糕,完全配得上其成本與利潤,但它不是大家理想生活、消費的一部分——或者也許是,但鐘薛高并沒有充分傳達這一點。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