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影籠罩“商超”
傳統商超的競爭對手變強、變多,分流越來越嚴重。
作者/十里? ?來源/靈獸ID/lingshouke
傳統商超渠道被分流的情況愈發嚴重。
尤其是今年以來,商超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存量時代”:從不斷擴充品類的前置倉和電商線上超市們都早已是“無形的殺手”,到不斷擴張的會員店成為最大的潛在危險。此外,還有夾縫中生存的垂直品類新型小業態門店,它們大都以生鮮和快消品為主,切入商超命脈,主攻其強勢品類,商超的銷售額一再被分流。
市場也對商超業績表現的擔憂也隨之放大,“倒閉潮”的言論此起彼伏,市場對于商超股的態度似乎過于悲觀。
家家悅、步步高等的股價自下半年開始一路下跌。前不久,上市零售企業相繼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確實大部分企業處于營收或凈利下滑的階段。
競爭對手變強、變多,分流越來越嚴重,為傳統商超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商超三季度營收、凈利下滑
從宏觀數據來看,第三季度“成績”超出預期。
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2107億元,同比增長6.8%。
按零售業態分,1-9月份,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便利店、專業店、品牌專賣店、百貨店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7.5%、4.3%、3.1%、7.7%,超市零售額同比下降0.4%。在社會消費復蘇整體企穩的情況下,超市成為唯一出現下滑的零售業態。
再具體到已發布的上市超市財報數據來看,僅在第三季度只有家家悅營收同比增長4.46%,大部分都處于營收下滑的狀態,人人樂更是同比下滑35.19%,利群股份和順客隆下滑在5%左右。
在凈利潤方面,也僅有家家悅、紅旗連鎖和利群實現盈利,其余則是虧損。“可喜可賀”的是,整體商超成績在第三季度虧損收窄,也是“向好”的趨勢之一。
在各行業進入復蘇增長的同時,超市營收下滑、利潤總額雖有收窄的態勢,但依舊虧損。面對減收增利的現狀,也并非完全能推斷出業務能力得到提升。
分析其具體原因:首先,回顧去年同期,許多商超因疫情而成為保供企業,盡管面臨物資供應不充足的困境,收入卻保持增長。然而,隨著疫情風險的下降,這一暫時的優勢不再,商超回到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所以出現營收下滑的現象。
其次,企業營業利潤的三支柱分別是,核心利潤、政府補貼和雜項收益,除了毛利率的改善,還有期間費用下降。為削減成本,不少超市關閉了門店,財報顯示,永輝關閉4家門店;家家悅關閉門店16家,這必然直接影響營收。
隨著大量門店的關閉,企業在房租、人力等方面的總成本也得以降低。在財務報告中,盡管整體營收呈現下滑趨勢,凈虧損卻相對收窄。
此外,凈利潤的提高則是受到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影響以及企業大力發展線上業務、拓展新的營收渠道所帶來的綜合效果。
第三,營收的下滑,是多渠道分流嚴重所致。
“主要還是客流上不去,三季度按理說是旺季,有暑假,又在雙節前,但今年的整體生意還是上不去”。一位商超負責人告訴《靈獸》,垂類折扣業態的崛起,線下農貿市場、電商、社區團購等業態都對超市門店有不小的沖擊,目前乳品、肉類和零食類的品類都有所下滑。
《靈獸》此前也有文章“報道”過,近來年,經銷商正紛紛下沉,進入零售市場的競爭。從酒水、奶制品到零食店鋪,標準化產品的零售商正在增多。
相比商超,垂直社區店的運營成本較商超低很多,并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垂直品類的產品。與商超行業的衰落疊加,這無疑對其業績和客流造成一定的影響。
畢竟,目前垂直社區店的品類,依然以生鮮、乳品和零食等為主,正是商超的強勢品類,銷售額被分流已在所難免。
宏觀因素所致
再說一下消費。
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826億元,同比增長5.5%。1-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2107億元,同比增長6.8%。
消費依舊是今年穩增長的最重要的力量。
然而,對于消費的進一步解讀,最新公布的物價數據給出了復雜的信號。9月CPI同比漲幅又回到了0,反映出物價水平的低迷并沒有如預期那樣上升,物價起不來,市場并不會出現通脹的情況,這樣的狀況可能促使消費者更傾向于儲蓄而非消費。
消費不足,零售業態自然備受“煎熬”。
與此同時,1-9月份,餐飲業的增長接近20%。餐飲增長速度最快的,也算是反彈最好的行業,這一增長在某種程度上對超市業造成了不利影響。
一直以來,餐飲和商超會呈現一種“蹺蹺板”效應。在餐飲行業受限時,商超業獲得增長,但隨著餐飲業的復蘇和消費者需求的演變,商超業的業績受到了明顯的沖擊。
具體來看,在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僅上漲了0.4%,而食品類物價普遍出現了上升。
其中,食品煙酒價格,豬肉價格下降6.8%,鮮菜價格下降3.1%,糧食價格上漲1.2%,鮮果價格上漲6.0%。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7%。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持平,環比上漲0.2%。
“一些人可能會認為,肉和菜價的下跌對居民來說是好事,但這對商超業績的刺激并不大。”上述區域商超負責人向《靈獸》表示。
今年以來,豬肉價格的持續下跌,使得其價格已回落至2017年的水平。但價格下降并不一定會帶來銷量的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可能因此而降低,對超市的營收造成影響。
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消費降級現象也許并不直接反映消費者的購買能力,而更多是他們對經濟前景的保守預期所驅動的行為變化,這反過來又影響了超市的業績。超市業作為民生的晴雨表,其業績波動對這種變化尤為敏感。
“前三季度還算不是很明顯,到了10月份超市的業績更差,可以用斷崖式下滑來形容。”一位零售業業內人士向《靈獸》表示,“在10月份,特別是在這種青黃不接的月份里面,蔬菜大棚菜還沒上來,露天菜基本上已經下去了,這個時候是最要求整個門店對蔬菜的質量和新鮮度做優化的狀態。”
有一句俗話叫:旺季做銷量,淡季做管理。
“10月份的時候大部分都會‘躺平’,把門店內部好好整理整理,讓門店迎接12月份迎接1月份旺季的到來。”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未來形勢更嚴峻
“并沒有迎來預期中的回暖,反而伴隨著環境更加艱難。”上述零售業內人士表示。
他認為,這是超市已經接受的事實,但盤子布的太大,轉身也需要時間,今年下半年,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大部分的超市企業作出改變。
首先,業態創新,通過升級過去的門店和業態,來吸引和留住消費者。
在業績承壓的情況下,各大超市企業紛紛調整發展戰略,從之前的追求規模化發展轉而追求經營質量和盈利能力。一方面,開店愈發謹慎甚至不開店;另一方面,進行存量門店的優化調整,關閉長期虧損的門店,及時止損。
其次,今年以來,全國各大超市將重點放在一輪輪深刻的“自救”中。
先是為了對抗折扣零食店,學著折扣店的品類和價格,憑借自己的供應鏈優勢,將品類做深。永輝在門店內開設“店中店”模式,在商品陳列和門店布置上做出改變。規劃更為便捷的商品專區,包括本地特色商品區、新品孵化區、讓利折扣區等;盒馬門店直接開設“線下專享價”專區,集中低價商品。
前不久家家悅關閉傳統的16家虧損門店,直接新開31家社區店,布局折扣零食店;中百集團開出“小百零食鋪”折扣店,目前仍處試水探索階段。
大型商超連鎖紛紛喊出“低價”的背后,不僅僅是價格戰的開啟,更是在面對新的經濟周期和消費環境下,捍衛自己的地位。
或許,價格戰能夠為超市帶來短暫的客流和“回暖”,但想要有長期打下去的底氣,還得靠實力,還是要回到經營中。
一是,調整商品結構,提高綜合毛利率;二是,加強精細化管理,對部分門店進行優化,降本增效;三是,建立私域流量,開辟除線下門店以外的業務收入,如線上平臺、外銷代理等,這樣可以把租金成本更人力成本投入其中,開辟新的渠道。
從整體而言,今年截至目前,傳統商超們的業績普遍并不理想,僅個別企業通過自身的業務上的改進以及創新實現了利潤的轉虧為盈,但這個盈利能持續多久還不可知。
面對即將到來的“淡季”,商超面臨的環境或許比往年更加“寒冷”,如何掙脫被分流的枷鎖,是一場必修課。(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