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生意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難做過”
今年便利店的生意出奇的難做。
作者/晴山? ? 來源/靈獸ID/lingshouke
“奇怪”的“今年”
“今天的營業額只有872元,連著十多天營業額沒有過千元了。”在貴陽經營便利店有7年之余的王磊對《靈獸》無奈地說。
今年的生意會如此難做,完全出乎王磊的意料之外。他表示,在經營便利店的這7年多時間里,生意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難做過。
“現在想想,就算疫情那時候,生意再差也比現在強些,那會兒封控時不能開門營業,但只要能開門營業,生意也還是可以的。”王磊對著依舊冷清的門店也很無奈,“現在就算是每天24小時開著門經營,也沒有顧客,大街上也很奇怪,人也不多,很冷清。”
“有時候好半天店里都不來一個顧客,偶爾來一個轉悠一圈也沒買東西就走了。每天的房租、水電等算下來虧得什么都不剩。”王磊繼續說著。
王磊從自己的角度總結著生意不好做的原因:
首先,經過三年疫情,感覺身邊的人真的都開始很理性地規劃自己平時的消費了,“房價一直在跌,房貸照常得還,身邊失業、降薪的也不少,以前急用錢時,把房子一賣,手上就有現錢了。現在房子一直在跌,如果不使勁降價根本賣不掉。”王磊表示,“大家沒有多余的錢去消費了,掙那點兒錢都不夠日常開銷的,一趟菜市場下來,至少一百塊錢就沒了。”
其次,網購都把顧客給搶走了。“現在電商直接搶走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電商是直接導致便利店生意慘淡的主要原因之一,經過那幾年的疫情,大家能網購的商品絕不去實體店購買,網上買既便宜還方便,而且消費者也都習慣了零接觸購物。”
再次,大家消費都降低了,整個市場都不好做,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各種原材料的成本一直在漲,人工成本也高了,本來就不寬松的經濟狀態,勉強維持日常開支,大家真的沒有閑錢來消費了,有必須要買的東西也會貨比三家后再下單。”王磊對《靈獸》稱。
最后,雖然今年便利店的生意出奇的難做,但依舊有不少人參與進來,這也導致競爭壓力更大了。“除了大環境不好,導致生意不好做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同行的競爭。近幾年失業的人不少,大家閑著沒事干,總得找點事情來做,開便利店就成了大家的主要選擇之一。”王磊稱,開便利店乍一看屬于零門檻,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只要租一個門面,擺上貨架,然后再進點貨,就可以開始營業了,售價不低于進貨價,每天等著消費者進店買東西就行了。所以,一直有人進入這個行業,疫情過后又開了很多新的便利店。
“近兩年,附近200米內又新開了三四家便利店,算下來,我們門店周邊200米內大概有十幾家便利店,八成以上都有煙草證,競爭壓力確實很大。”王磊稱。
他說,附近就這么多人口,便利店一直增加,店鋪多了客源就會被稀釋了,生意自然很冷淡,蛋糕不夠吃的情況下大家就開始想著降價吸引顧客了。“大家拼命降價,有很多商品是夠本就賣,所以利潤低得真是只剩鋼镚兒了,生意內卷太嚴重,再加上今年低價的零食折扣店也來搶生意,生意根本就沒法做了。”
王磊以水飲舉例,以前一瓶飲料進價一元左右的時候,零售價就是3元。現在很多飲料進價漲了好幾次,都到2元多了,廠家建議零售價是3.5元,但同行都賣3元,那個賣3.5元的商家肯定就會被顧客拋棄了。“我的店里沒有鮮食,主要收入就靠賣煙了,但今年低價煙也一直在漲價,而且根本進不到貨。”王磊嘆著氣說道,“再堅持一年看看,如果生意還是做的這么吃力,就把店鋪盤出去,然后去外邊找份工作干了,畢竟還要養家,不賺錢不行啊。”
低價煙越來越少
“現在有煙草證也得虧錢了。”王磊對《靈獸》稱。
“那些價格便宜的廉價香煙越來越難買到了。煙草證現在成了擺設,店里的低價卷煙基本上沒有庫存,供貨商也不提供,如今一天的營業額沒多少,還是主要靠香煙支撐,但現在低價煙也越來越少,便利店的生意越來越難做,想要盈利感覺要難于上青天了。”王磊稱。
其實,近年來伴隨著“低價煙”品種的減少,不少便利店老板開始頭疼了。之前常見的“低價煙”如今不斷上漲或者停產。
首先,國家控煙力度不斷加大。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盡管吸煙者的比例相對較小,但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下,也有著驚人的3億吸煙者,這一數字遠超過了大多數國家的總人口。
從另一個層面講,煙草銷售雖然帶來巨大利潤,但也對國民的健康構成威脅。因此,國家實施禁煙政策,包括公共場所禁止吸煙、限制網絡銷售煙草等。最有效的政策之一就是提高香煙價格,減少低價煙品種。國家通過干預煙草價格,鼓勵一部分煙民戒煙或減少吸煙頻率。這一系列措施的效果明顯,尤其在年輕一代,吸煙者明顯減少。然而,這種“大刀闊斧”的改革卻對便利店的經營產生了直接影響。
其次,便利店的盈利方式受限。
便利店的商品多數情況下不像蔬菜水果時日常生活所必需,因此便利店的營收相對不穩定。一家便利店的盈利并不僅僅依賴于售賣商品,而更多地依賴于銷售煙草產品,尤其是香煙。
香煙對煙民來說幾乎是生活必需品,只要便利店能保證足夠的煙草供應,就能確保每天有一定的營收。因此,便利店擁有煙草證,能售賣香煙,對于維持日常營業至關重要。然而,現在即使辦理了煙草證,也不再那么容易盈利。
第三,煙草銷售涉及等級制度。一家便利店可以申請辦理煙草證,但不同的證件有不同的等級。較低級別的證件每月或季度的進貨數量較少,也有限制進貨昂貴或低價香煙的數量。
據《靈獸》了解,現在,升級煙草證越來越困難。有些店鋪雖然獲得了熱門香煙的貨源,但很快就售罄,無法維持穩定的營收。此外,低價煙的減少導致煙民減少吸煙頻率或戒煙,便利店無法通過低價煙賺取利潤。
除此之外,提高煙草稅,也會擠壓零售經營者的利益空間。
控煙政策影響了便利店的盈利,靠香煙支撐營收的大部分便利店,接下來經營也會更加艱難。
但問題是,雖然便利店生意盈利艱難,卻依舊擋不住很多人進入到這個行業。
生意不好做,為什么還有這么多新店?
在今年生意出奇難的情況下,依舊有新人不斷參與進來,而且連鎖企業門店規模也實現了擴增。
2023年上半年,GeoQ Data收錄的15家典型便利店品牌中,有11家品牌開店數大于閉店數,實現了門店總數擴增。
美宜佳新擴店數超過了2100家,擴店數甚至高于其他14個品牌的擴店總和,發展速度迅猛。羅森便利店新擴店數也達到了500家。
對比來看,20家連鎖超市品牌上半年閉店數是開店數的近3倍,整體門店規模仍呈收縮趨勢,其中物美開店數和閉店數都較多,上半年新開門店存活率僅有36%。
當你走在大街小巷,映入你眼簾最多的商店肯定是便利店,三步一小店,五步一大店。
在北京區域經營連鎖便利店的業內人士對《靈獸》稱,生意難做先不說,但是便利店對于一些想要找點事做的人來說,相比其他生意的確好做——幾乎是零門檻,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只要資金投資,租一個店鋪就可以經營做生意了。如果是加盟,那就更省事了,你只需要選好地址,交完房租、加盟費,剩下都有專門的人員幫你完成,連貨都不用進,直接讓你“躺著”開門。
“如果是夫妻店,也不用到處看貨進貨,等把門頭做好,各個品牌的業務員就自動上門了,雙方談好價錢之后,很快就會送貨上門,進貨時直接打個電話,同樣送貨上門。”該業內人士稱。
對于便利店的加盟者來說,非常省心。不需要知道商品進貨價,也不要擔心商品的零售價,一切都由機器完成,直接掃碼收款就行了。“庫存不足了系統自動匹配,第二天有專門的人員把貨送到你的店鋪里,幫你入好庫存,不用太操心,所以,對與這些人來說,便利店簡直就是零基礎、零門檻。”
加入進來的人越來越多,但生意依然不好做,因為每個人經營能力、門店地理位置、店鋪規模等,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有虧錢的也有靠加盟賺錢。但有一條可以肯定,開便利店相比做其他生意,風險相對較小。即使不賺錢也不大可能會虧錢,即使虧錢也不會虧太多。
第一,便利店除了簡單的裝修之外,其他的投資都在商品庫存。貨款占投資資金的80%左右,主要是香煙、白酒、啤酒、日雜、副食,而這些商品最終都能變現。例如,在選擇關店前,也能以進貨價或者更低價處理掉,所以即使關店,店內的貨物也能快速地變現處理出去。
第二,便利店里的不少商品,生產廠家會給出陳列費、堆頭費。比如,水酒等,只要進一批貨,并且給他們擺上貨架,或者擺放地堆,廠家每個月就會給出相應的一筆費用,特別是白酒的陳列費,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
損耗低,投資小,庫存損失清空可變現,商品陳列費等,是很多人不斷地選擇加入進來的主要原因,但掙不掙錢就另說了。
未來,呈頭部效應
目前看,中國市場中的便利店規模依舊處在一個高速增長紅期。
天眼查數據顯示,近十年來,中國便利店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年度注冊增速始終穩定在20%至30%,其中,2020年新增相關企業近24萬家,為增量最多的年份。
今年上半年,中國新增便利店相關企業超過12.7萬家,較去年同比增長26%。
對于便利店業態未來的發展,業內人士各有觀點,2006年便在行業摸爬滾打的見福便利店董事長張利,則有以下判斷:
一是,頭部效應。“大的更大,小的出去局,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他表示,未來,中國便利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是品牌價值、客戶價值和組織價值的全面體現。便利店企業也一定會從“營銷型”轉為“效率型”,從“批發型”進化為“制造型”。
二是,未來三到五年內,便利店的整合期便會到來。基于區域整合,未來三到五年,必然產生一個真正盈利的全國性本土便利店品牌。
三是,專業化驅動。“既要又要還要的便利店企業,如同魯粵菜都要做的餐館,最終結局是倒閉。沒有王牌的產品,沒有王牌的長項,我覺得走不遠。”
張利稱,當時自己什么不懂才敢進入這個行業,但是當越來越了解這個行業時,就越覺得便利店行業水太深,真的需要懂經營,需要重資產模式才能做好。
“便利店本質上還是賣貨,但怎么把貨賣得更好,怎么讓客戶消費的更有價值才是核心。”張利說。(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