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明百萬噸鋰礦,但鋰價已暴跌8成
剛踏入2024年,中國新能源的“找礦行動”就取得了重大進展。
原創首發 |?金角財經(ID:?F-Jinjiao)??作者 | 塞爾達
1月17日,自然資源部對外公布消息稱,四川新發現一座鋰資源近百萬噸的鋰礦,是亞洲迄今探明最大規模偉晶巖型單體鋰礦。自然資源部部長王廣華表示,這為中國實現找鋰重大突破起到了示范作用。
1月18日,盛新鋰能方面向媒體表示,上述鋰礦正是公司參股的木絨鋰礦。1月19日,盛新鋰能股價在開盤后一度漲停,最終收報23.41元,較前一日上漲5.59%。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鏈蓬勃發展。據相關研究機構數據,2022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全球占比超過6成,鋰電池出貨量近7成,正、負極材料占比近9成。但相比之下,我國鋰資源產量占全球不足15%,鋰礦對外依存度超過60%。
在找礦熱情一路高漲之際,鋰價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新報價同比跌近8成,甚至逼近了不少鋰礦項目的開采成本線,使后者面臨巨大的經營風險,從而對鋰礦項目的投產和持續開采等決策造成負面影響。
同時,木絨鋰礦所處地——四川,盡管鋰礦資源豐富,但開采條件以艱難著稱,也為這個百萬噸級別的項目何時才能順利投產打上問號。
“供應市場時間難預計”
木絨鋰礦位于四川省雅江縣,探礦權內I、II號礦體礦石資源量6109.5萬噸,氧化鋰98.96萬噸,平均品位1.62%。
目前,木絨鋰礦的探礦權由惠絨礦業公司擁有,啟成礦業、盛屯鋰業和廈門創益分別持有惠絨礦業70.97%、15.10%和13.93%股權,盛新鋰能在這三家公司均有持股。股權穿透后,盛新鋰能合計持有惠絨礦業48.06%的股權。
此前,國內最大硬巖鋰礦同樣位于四川的甲基卡鋰礦,據其開發企業融捷股份介紹,該礦是國內最大、同時也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甘孜州甲基卡偉晶巖型鋰輝石礦,保有礦石資源儲量2899.5萬噸,氧化鋰平均品位超過1.42%。
盡管四川的鋰礦資源豐富,但當地艱難的開采條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木絨鋰礦項目的順利投產。
2009年,融捷股份通過收購獲得甲基卡鋰輝石礦部分礦脈的采礦權證,但在擴產項目的征地問題上,無法與當地民眾的利益訴求取得一致,之后一座礦選廠由于停電及暴雨天氣引發環境污染事故,加重了民眾反對礦山開采的情緒。
直到10年后的2019年,該項目才完成環保整改等一系列手續并得以復產。目前,該礦露天開采能力105萬噸,礦石處理能力45萬噸,是國內唯一已進入供應渠道的在產鋰輝石大型礦山。
對于木絨鋰礦,類似的擔憂同樣存在,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鋰業分析師鄭曉強對媒體表示:“四川雅江地區一直是我國鋰資源較為富集的地區,這部分礦源單純從技術上來說,由于露天礦較多,開采難度不大。不過,四川地區礦產開發進度較慢,供應市場時間較難預計。”
目前木絨鋰礦仍有待更新的細節數據公布,才能進一步判斷它對行業的具體影響。一名券商分析師認為,鋰礦的開發建設周期為一到兩年,上述項目距離實際投產還需一定時間。
中國新能源找礦熱
木絨鋰礦的重大進展,正值國內持續推進找礦行動之際。
2024年1月15-16日,自然資源部發布“百萬噸鋰礦”新聞前夕,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會議對2024年重點工作作出部署,其中一項是加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提高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繼續深入開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深化礦產資源管理改革,加強綠色勘查開發等。
所謂戰略性礦產,是指對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礦產資源,而鋰則是24種被中國列?戰略性礦產目錄的礦種之一。
這與中國新能源產業鏈的發展有關。據研究機構EVTank和安泰科數據,2022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鋰離子電池出貨量和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在全球總量中的占比分別達63.6%、69%、85.5%、92.7%;但相比之下,同期中國鋰資源產量僅占全球總量的14.6%,鋰礦對外依存度超過60%。
上游鋰礦端對產業鏈形成的隱患顯而易見,隨著對鋰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中國企業開啟了全球找礦的戰略行動。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找礦最早要追溯到特斯拉的首款電動車型——Model S在2012年量產。
“這是新能源汽車真正產業化的起點。”一家近年收購了多個海外項目的國內礦企董事長對媒體回顧稱,“這也是我心目中很好的買入礦產項目的時點,有些企業在此刻是有清醒認識的。”
2013年,天齊鋰業正式拉開了中資企業對關鍵金屬海外收購的序幕,公司創始人蔣衛平幾乎抵押了全部身家,以30.41億元對價控股收購澳大利亞格林布什鋰礦。
當時新能源車產業鏈并未成形,下游需求遠遠不像今天那樣火爆,天齊鋰業在上游過早的高杠桿豪賭,終使其陷入了高負債、低營收的困局,直到2021年中才迎來轉折點。
在天齊鋰業拉開找礦序幕后,2013-2022年的十年間,中資在海外布局的鋰礦項目就超過了50個,投資地遍布澳大利亞、南美、東南亞和非洲等。
不過,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成倍上漲,各國對關鍵礦物供應鏈的重要性與自我掌控意識開始提升。西方國家開始行動,并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收緊針對關鍵礦物的海外并購,同時扶持本土企業發展。
甚至,一向被視為對外商友好的加拿大在2022年11月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三家中資企業撤出對加拿大上市礦業公司及旗下子公司的股權投資。
與此同時,南美、非洲一些國家的資源民族主義情緒抬頭,部分區域外商投資環境惡化。
這導致了中國企業開始在找礦過程中,嘗試國外和國內“兩條腿”走路,在鋰價急劇下行的2023年,國內市場依然不乏天價鋰礦交易。
2023年8月,四川兩座鋰礦以超千倍溢價被拍出。其中加達鋰礦起拍價319萬元,經歷11307次報價后最終以42.06億元的價格落槌,較起拍價升值率達1300多倍,由大中礦業旗下子公司競拍成功。
另一四川省金川縣李家溝北鋰礦勘查權則在經歷3412次報價后以10.1億元的最高報價落錘,相較57萬元的起拍價升值率超1700倍,競得人為四川能投資本控股有限公司。
有業內人士告訴媒體,上述兩處鋰礦的成交價雖然“確實出乎意料”,但也反映出“資源為王”依然是主導產業鏈的核心因素,向資源端布局是目前鋰產業鏈上下游普遍的趨勢。
鋰價同比跌近8成
在找礦熱情依然高漲之際,由于供過于求,鋰價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3年一季度起,動力電池庫存高企導致行業悲觀氣氛濃厚,鋰價由超過50萬元/噸一路跌至20萬元/噸以下。
盡管二季度逐步回升到30萬元/噸附近,但7月碳酸鋰期貨上市又引發了一輪新的跌勢,到9月滑落至17萬元/噸。隨后,貿易商抬價幫助鋰價在10月小幅回升,但隨著11月期貨價格大幅走弱,現貨價格再次暴跌。
截止2024年1月25日,國內碳酸鋰現貨價報9.6萬元/噸,同比下跌近八成。
鋰價暴跌也使中國“鋰業雙雄”業績持續惡化,2023年三季度,兩家公司凈利潤同比跌幅均超過七成。
財報數據顯示,去年三季度,贛鋒鋰業實現營收75.4億元,同比減少42.8%;歸母凈利潤僅有1.6億元,同比下降97.9%。同期,天齊鋰業實現營收85.8億元,同比下降17.1%,歸母凈利潤16.5億元,同比下降70.9%。
鋰價暴跌反應了市場對鋰資源供應過剩的擔憂。
據中信建投測算,2024年,鋰鹽供給將增加41萬噸碳酸鋰當量(LCE),而需求增量僅有19.25萬噸,這意味著過剩量有近20萬噸。
有業內人士稱,在需求方面,2023年儲能需求爆發,從而支撐了一段時間的鋰價,但隨著儲能電池供應迅速走向過剩,企業之間的價格戰也逼近成本線,加上儲能項目盈利問題待解、整體需求體量無法跟電動汽車相比,對原材料支撐作用有所減弱。
他補充,業內當前并沒有看到明確的需求增長點,每年一季度通常是國內汽車銷量的淡季,海外電動汽車的滲透率也沒有明顯上升,加上美國近日更新的《削減通脹法案》將中國企業排除在補貼范圍內,以及歐盟針對中國車企的反傾銷調查,使得業內對短期整體需求悲觀。
據相關媒體報道,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電池企業目前對鋰現貨價格的主流預期在每噸8萬元至10萬元。
這個價格區間已經逼近了不少鋰礦項目的開采成本線。
其中,中企在非洲開發的鋰礦項目以及中國江西鋰云母礦項目壓力最大,若現貨價跌到10萬元,這些項目就會有虧損的風險;而四川的鋰輝石礦成本大約在每噸8萬元,若鋰價持續下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
當然,并非所有機構都持悲觀態度。
銀河證券在1月17日的行業研報中指出,本輪鋰價下跌在首先除去無礦冶煉企業的利潤后,目前已開始擊穿鋰輝石礦企的成本線,若后續鋰價進一步下跌,預計將有更多的固體鋰礦企業停產或延緩新建產能進度,從而在供應端收縮給予底部鋰價支撐,進而完成行業的筑底與出清。
“A股市場鋰礦板塊預期最差的時刻已過去。”
參考資料:
貝殼財經《鋰價向下,鋰資源爭奪戰熱度不減》
財新《盛新鋰能股價單日大漲四川發現大型鋰礦》
財新《碳酸鋰期貨跌至每噸9.3萬元鋰價后續走勢如何?》
財新《新能源找礦》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