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黃章徹底輸給了雷軍
農歷新年假期剛剛結束,手機市場就迎來了一次大變動。
原創首發 |?金角財經(ID:?F-Jinjiao)??作者 | 柯基的柯
2月18日,魅族宣布決定All in AI,停止傳統智能手機項目,全力投入明日設備,邁入前景廣闊的AI科技新浪潮。在魅族看來,如今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然過度內卷,發展空間有限,糾纏于此是對資源和團隊才華的浪費,轉型是必然之舉。
幾乎在同一時間,與魅族相愛相殺十余年的小米,選擇了加碼手機業務。
2月18日下午,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發布微博稱,小米北京昌平智能工廠2月18日正式落成投產。工廠旗艦手機制造產能超過千萬臺,是小米歷史上第一座自有大規模工廠。根據雷軍的說法,小米14 海灣藍以及小米14 Ultra工藝創新驗證都來自這個工廠。
前者逐步淪為邊緣品牌,后者已經在國際市場的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兩者的一退一進,幾乎是目前兩家公司在包括手機與汽車在內的全業務的攻守態勢縮影。
不是手機不行了,而是魅族不行了
魅族之所以選擇“壯士斷腕”般的退出,更多因其手機競爭力不足。
魅族給出的更換賽道理由是如今全球手機市場換機周期延長、消費創新空間有限、行業惡性競爭加劇,手機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手機產品單純依賴硬件升級和參數競爭,已無法滿足廣大消費者多樣化、全面化的使用需求和使用體驗,行業亟需尋找新的可持續發展方向。
簡單點理解,就是魅族認為賽道、行業以及大環境惡化導致了手機業務進展不佳,并非是自身實力不濟被排擠出核心圈。
實際情況卻是,手機只是度過了高速增長的時期,進入到存量市場的階段市場,依舊是一門可以去長期耕耘的行業。根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最新數據,2023年1-12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2.89億部,同比增長6.5%;其中,5G手機出貨量2.40億部,同比增長11.9%,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82.8%。
放眼國際市場,雖然整體出貨量出現了下滑,但中國品牌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全球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在蘋果,三星之后,小米和OPPO分別以12.5%、8.8%份額占據第三及第四,令人意外的是傳音,這家號稱“非洲手機之王”的國產廠商,首次擠進了前五。
倘若不是小米在印度市場遭遇了稅務事件,三星趁虛而入獲得短暫輝煌,恐怕這塊最被外界看好的市場早已是中國品牌的天下。
反觀魅族自身的手機業務,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曾多次努力求變,命運歷經多次變化,小而美路線、機海戰術、性價比策略、精簡戰略……只是在一次次變化中,魅族逐漸淪為行業的邊緣角色。
以目前國內手機市場的格局來看,魅族如果無法躋身第一梯隊,身處二三梯隊將長期處于“產品銷量有限→沒錢做研發和拓展渠道→產品沒有突出賣點→銷量愈發低迷”的惡性循環。
根據2022年10月公示的相關收購文件,魅族在2021年智能手機市場所占份額為0~5%。當時甚至有媒體爆料稱,魅族的市場份額是0.1%,幾乎沒什么聲量。
按照星紀魅族方面的規劃,將用3年時間讓魅族手機拿下2%的市場份額,重回中國市場的Top5。在手機市場當中,10%才是第一梯隊的入場門票,而市場前五長期被蘋果以及華(榮)米OV長期壟斷,星紀魅族方面提出的2%份額僅能幫助自身維持住第二梯隊的市場地位。
以目前退出手機行業的態勢來看,魅族可能連2%的份額都沒有拿下。
黃家人失語
魅族在手機業務上選擇退出,意味著這家公司將徹底進入“后黃章時代”。
從創立伊始,魅族就是一個家族色彩濃重的公司。被吉利收購之前,魅族雖多次發生融資,但黃章手上仍擁有近一半的股權。
天眼查信息顯示,在吉利收購前,魅族科技的12名董事中有4人姓黃,黃質潘是黃章的親弟弟,總經理黃柏濤是黃章的表弟。黃章的親姐姐黃小琴則是魅族通訊的董事,也是魅族科技的商務部副總裁。從生產、銷售到快遞物流甚至食堂,黃家人嚴密把控著整個魅族。
但隨著吉利的到來,這一切將發生改變。
在星紀魅族CEO沈子瑜的規劃中,手機、XR和前瞻技術,是星紀魅族的三條核心業務線。其中,魅族創始人黃章的弟弟、原魅族科技CEO黃質潘負責手機事業部,王勇負責XR事業部,CTO張亞東直接帶隊的前瞻技術事業部主要涉及芯片、操作系統等技術領域。
王勇和張亞東均是中興出身,后被李書福收入麾下,探索汽車智能化的命題。
從公司對外公布的信息來看,前瞻技術事業部基本圍繞著汽車應用場景展開,會對XR項目的落地起到關鍵推動作用。專注于研發汽車軟件交互體系的Flyme Auto團隊設在武漢,直接匯報對象是張亞東。
其中,黃質潘負責的手機事業部是個相對“純粹”的硬件業務條線,連操作系統都已經被沈子瑜放置到張亞東負責的前瞻技術事業部。
隨著星紀魅族在去年從芯片業務上抽身,意味著手機業務進一步被邊緣化,同時也代表著黃家人基本上無緣公司的核心業務。
去年8月8日,針對星紀魅族芯片研究院裁員解散的傳聞,公司回應稱,“面對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星紀魅族集團決定終止自研芯片業務”。
對于黃家人來說,相比手機賽道,AI則是完全陌生的領域,不僅短期內難有作為,并且通過魅族公開的對外表述來看,業務是要交給更加擅長操作系統的張亞東去完成。
魅族表示,經過兩年的團隊磨合、資源配置、產品布局以及相關技術的充分預研,魅族目前已具備向AI領域全面轉型的能力。按照規劃,2024年魅族面向 AI時代全新打造的手機端操作系統將進行系統更新,構建起AI時代操作系統的基建能力;此外,魅族首款AI Device硬件產品也將在今年內正式發布。
針對魅族新戰略,前魅族高管、怒喵科技創始人李楠進行了評價。他表示:“必須換賽道。年前做了很多的工作,很欣慰魅族的決心是堅定的。不換賽道沒有前途,那些做著手機扯 AI 的品牌,才明顯是噱頭。魅族手機,到了應該終結的時候了。就是缺一個比較盛大的句號。另外,之前說的 Open All Hardware For AlI LLM 也有眉目了,可以期待一下。”
吉利的底牌
從吉利收購后的一系列業務調整不難看出,在星紀魅族,手機業務逐漸從核心賽道變軌至邊緣賽道,即用手機背后的相關智能化技術,為新能源汽車提供系統化支持。
早在吉利剛剛入主魅族之時,長河投資海外TMT分析師沈天揚認為,智能手機這個賽道競爭很激烈,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吉利想做成自己的生態壁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另一邊,“魅族想要再進入第一梯隊的難度比較大,資金層面如果有吉利這樣的集團給予支持,還有翻盤的機會。”
如今,魅族在手機業務幾乎沒有翻盤希望,倒不如直接撤退,轉而將公司絕大多數資源與精力放置到新能源汽車的系統化支持上。
以目前的行業發展態勢來看,以手機公司所積累的智能化技術作為底盤,將有利于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市場拓展。
其中,小米與華為就是此思路的成功案例。2023年底,華為和小米正式由手機斗到汽車業。12月26日,華為發布問界品牌旗艦車型M9;小米則在12月28日舉辦首場汽車發布會,介紹技術進展。
雷軍發文稱,小米造車是“而今邁步從頭越”。他特別指出,新世紀以來,特斯拉引領智能電動先河,把汽車變成了“可移動的計算終端”。當下汽車業的新使命是打造“移動智能空間”,這是小米造車的出發點。
兩大科技巨頭在去年底的入局,預示著智能化將在2024年開創行業新格局。它們的到來,對于賽道現存玩家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
2024年1月,造車新勢力的格局發生巨變。當月,華為問界銷售32973輛,擊敗了此前長期占據榜首的理想汽車,首次奪得新勢力品牌月銷量冠軍。
與問界的強勢奪冠相比,多家新勢力車企公布的銷售數據可謂慘不忍睹,2024年1月銷量環比2023年12月普遍出現大幅下滑。蔚來汽車、小鵬汽車銷量環比下滑44.2%和59%,理想汽車銷量也下滑了38.1%。
吉利作為傳統車企轉型新能源的代表,面對這股來自科技圈的外來勢力,好在手里握著魅族這張牌,不至于像賽力斯、奇瑞汽車、江淮汽車和北汽藍谷等車企,身上被打上濃重的“代工廠”烙印。
參考資料:
全天候科技 《“賣身”吉利:魅族的最后時刻?》
雪豹財經社 《新魅族上線:李書福的車,黃章能否擠得上去?》
北京商報 《魅族“All in AI” 手機真到了退場時刻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