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的長衫,穿不住了?
新能源汽車行業,“蔚小理”這個并列短語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新說法,則是“比特理”。
來源/財經無忌
曾幾何時,關于國產新能源下一個“上岸”的品牌,理想汽車還是那個被有意忽視的答案——僅僅在兩年前,市場對于這家企業的評價,還充斥著“彩電沙發”、“假綠牌”、“營銷大王”之類的觀點。
即便是當下,被理想汽車寄予厚望的首款純電車型MEGA,也因外觀和定價在發布后飽受市場爭議。有消息稱,該款車型目前大定訂單尚未超過一萬,并且小定轉大定的數量有限。
諸多負面印象背后,則是宏觀銷量的逆轉。最新的銷量數據顯示,理想已經憑借37.6萬的交付量,成為了2023年中國新能源銷量榜單的季軍。
2月26日,理想發布了2023年Q4及全年業績,在這份李想本人蓋章認定的“史上最佳財報”里,理想過去一年營收1238.5億、同比增長173.5%;凈利潤118.1億,現金流儲備1036.7億元。
明面上看,在當下這個肉眼可見的新能源“最卷的一年”,相比于部分仍舊徘徊在虧損線上的同行,理想已經提前拿到了未來數年的“通行證”。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古訓,這一次驗證在了理想身上——看似光鮮的財報背后,理想依然身陷群狼環伺的市場,MEGA的反噬就是一個信號。
如果說比亞迪和長城是在動力總成領域,幫助自主車企填補空白的“技術導師”,那么理想,則是大多數中國車企在經營層面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對象。
這并不是一個夸張的評價,理由有兩點:
?在理想之前,沒有中國車企在30-40萬區間內站穩過腳跟;
?在理想之前,沒有車企意識到“營銷”的重要性和正確打開方式。
對于營銷,中國車企曾經涇渭分明的劃分為兩派,一派是諸如魏建軍這樣技術主義者,認為營銷毫無必要,好產品自己會說話,如果產品賣不動,那一定是優惠力度不夠大;另一派則是曲解了營銷的方式,認為營銷就是出風頭、吹牛皮,是“下周回國”和“同級吊打bba”。
某種意義上,認為理想汽車是靠微博和“500萬以內最好的suv”才火爆,就像認為小米是靠“開發布會”吃飯一樣,都是對這個行業里其他苦苦掙扎企業的一種“智力侮辱”。
事實上,在社交媒體造勢,只是理想汽車諸多經營秘訣之一,財經無忌在此前的文章中,曾經給過李想一個標簽:極致務實的產品經理。而這個標簽的背后,正是理想汽車在經營側真正的“長板”,它包括:
差異化的產品定位、務實的需求洞察和出色的成本管理。
前兩點具體到市場端,就是理想汽車總比別的品牌更了解“我們要把車賣給誰”,和“這些消費者需要什么”。
產品定位方面,從獨一無二的“30萬+豪華增程式suv”理想one,到披著MPV外衣劍指寶馬X5的MEGA,理想非常擅長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中,找到足夠細分且空間廣闊的市場。
市場需求方面,理想以實用主義態度,把技術信徒們奉為圭臬的“純電、操控、下賽道”扔進了垃圾堆,換上了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增程、彩電、大空間”。
無獨有偶,曾經幫助魏建軍建立長城帝國的鐵娘子王鳳英,同樣也曾在采訪中點出了中國人買車的隱秘需求:空間大。
關于增程式的好處,已經不必贅述,經歷了從落后到主流的口碑反轉后,當前汽車產業“增程式=盈利”已經成為各大品牌的發展共識。反而是圍繞“彩電冰箱大空間”是否等于“豪華”,市場的爭論從未停息。
但爭論之外,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中國汽車從燃油車轉向新能源車時,存在著非常明顯的“標準空窗期”,過去,汽車發動機的高額成本,賦予了燃油車天然的分級標準:動力。
1.6t家用、2.0t中端、3.0t商務,v8v12豪華性能,這是雷打不動的區間,以至于“30萬的三缸車”和“200萬+的2.0t”,都曾經歷全網嘲諷的至暗時刻。
而在新能源時代,動力的差距已經被電機無限抹平了,在一臺27萬的極氪001就可以給你3.5秒百公里加速的當下,新能源車其實迫切需要重新確立一個“豪華”的標準,結合市場反饋來看,理想的“冰箱彩電大空間”未必是最正確的標準,但一定是眼前最合適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比起帶著有色眼鏡看理想,對于大多數國產品牌來說,學習理想的產品思考,才是真正對企業有幫助的事。
相較于營銷側的定位和洞察,容易被忽視的成本管理,則是理想藏在這份財報數據里的“加密信息”。
在去年理想發布中報后,財經無忌就曾提出過一個觀點:
理想的利潤,一半是靠“賺”出來的,另一半則是靠“省”出來的。
在坊間,理想汽車一直流傳著“摳廠”的名號,除了最開始堅定選擇增程式,幫助他們節約了大筆的純電研發費用外,這家企業在成本環節的嚴格控制,同樣是幫助其迅速走向盈利正軌的關鍵。
首先是理想L9、L8、L7獨有的“套娃式布局”所帶來的研發、生產成本優化。去年11月,財經無忌在實地走訪理想常州工廠時就注意到,L8和L9這兩款車型之間的零件通用率已經達到了70%,在實際生產中,已經可以實現共用產線。
在這基礎上,媒體出身的李想,也深諳馬斯克的營銷降本之道。從品牌公關、活動、廣告,到產品發布會、車主運營,一切營銷活動,能靠發微博解決的,就別花錢。
去年5月,李想還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夸耀自己的成本控制能力:
“主流品牌的營銷費用率是2%-3%,我們只有0.6%,在理想,幾萬元的營銷費用我都要審批。”
作為參考,2023年,理想的全年交付量同比上漲282.3%,營收同比上漲273.6%,但市場營銷費用只比2022年提升了172.4%,展現出了較為出色的營銷效費比。
除了在經營側光明正大的“摳門”,財報數據表明,理想當前也已經邁入了眾多車企夢寐以求的“規模紅利”中。
僅僅在2022年Q3,理想的交付均價、成本還分別為34.1萬、30萬,單車毛利4.1萬,毛利率12%,而伴隨著新車型的問世,理想卻在交付均價一路下滑的情況下,將毛利進一步拉升,2023年Q4,理想的交付均價、成本已經分別來到了30.6萬、23.7萬,單車毛利潤高達7萬元,毛利率23%。
對于規模效應所帶來的紅利,李想本人也深知肚明,在2023尚未結束時,他就已經為2024制定了新的銷售目標:80萬輛。
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何理想對此前車圈的價格戰無動于衷,卻唯獨對問界的崛起如臨大敵。
無論是從品牌調性、產品定位還是售價區間來看,問界的M7和M9兩款車型都與理想的產品高度重合,在理想汽車主動將新能源銷量榜單由“月報”改為“周報”之后,問界已經在多周力壓前者,登頂第一。
2024年1月,問界更是憑借32973輛的交付量成績反超了勁敵理想汽車,首次成為中國市場新勢力品牌月度銷量冠軍。
不僅如此,2023年12月才上市的M9目前正處于銷量沖高階段,尚未大規模交付,可以預見的是,2024年上半年問界的交付量增長或將非常可觀。
而對于問界的熱銷之后的下一個目標,余承東的態度也非常明確:“接下來的重中之重是要跟合作伙伴們一起高質量保交付,把更多新車交到消費者手中。”
這意味著,當前的問界已經從產品和戰略兩側,同時威脅到了理想,某種意義上,考驗理想汽車能不能在2024年如期完成銷售指標,其實就是在考驗這家車企新的一年如何同問界競爭。
截至目前,這一競爭的激烈程度,已經趨向白熱化。
面對問界在銷量上的逐節攀升,理想已于此前宣布,L系列車型全面換代,將對電池續航、座艙芯片、舒適性等方面展開升級,例如座艙芯片將全部升級為高通8295,理想L7和L8也將擁有車載冰箱。對此,問界也并未示弱,針對理想換代版本3月1日上市的時間節點,問界M9已于2月官宣了最高5萬元的優惠幅度。
暫時來看,兩大品牌的“貼身肉搏”必定難分勝負,一方面,從產品力來看,兩家品牌并未形成明顯的差距;另一方面,從價格戰維度來看,理想賬面上充足的現金流和華為車BU部門所背靠的強大資源,也決定了二者之間的博弈不會在短期內結束。
但對于新能源車圈來說,兩大車企在產品和價格層面的“全面交火”,卻可能為行業帶來意外的波動。
畢竟,老大和老二掐架,吃虧的從來都是老三,理想和問界的降價增配不會削弱自己的產品競爭力,卻有可能對同價格區間的其他友商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蔚來,盡管主打純電的蔚來,嚴格意義上不能算作上述兩大車企的競對,但同為新能源suv序列和相似的價格區間,還是注定了蔚來“殃及池魚”的命運。
在問界和理想全方位發力的12月、1月、2月,蔚來的交付量已經呈現明顯的下挫態勢,分別為18012臺、10055臺、8132臺。
而結合這家車企最新發布的年報來看,蔚來在過去一年仍舊未能擺脫虧損的態勢,2023年全年經營虧損226.552億元,這也意味著,倘若問界和理想的價格戰繼續延伸,蔚來很有可能因為“彈藥不足”而最先退出戰場。
但這并不意味著,理想目前可以“高枕無憂”。
截至目前,理想賬面的現金流和毛利率已經可以保證,這家企業不會在近幾年退場。即便是有著華為加持的問界,想要在短期內徹底擊敗理想,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
目前來看,理想和問界要想顯著分出勝負,至少要到2025年,雙方的純電車型全面鋪開之后才能實現。
而從此刻算起,中間的這一年多,則是留給理想進一步提升競爭力的“緩沖期”。
在這基礎上,財經無忌認為,決定理想未來競爭勝負的關鍵點,至少有三個:
?在眾多車企紛紛借鑒理想營銷模式的當下,理想能否創造新的“定位紅利”?
?作為純電車型第一炮的MEGA,能否取得預期銷量?
?智能化研發能否快速追上第一梯隊?
截至目前來看,針對上述問題,尤其是第三點,理想仍然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盡管李想本人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電動化,網絡化,智能化三者的融合將產生出全新的汽車系統,并徹底瓦解人們對汽車的傳統認知。”但就目前來看,三者均還未能成為理想引以為傲的“長板”。
尤其是在自動駕駛方面,對比已經在城市領航上鋪開全國的華為和落地243城的小鵬,預計Q2落地110城的理想,已經被拉開了顯著的差距,基本掉出了“第一梯隊”。
對此,理想雖然一再公開表示“提速研發”,但從財報來看,理想的“研發動力”顯然并不如他們宣稱的那般充足。
目前,理想汽車2023年研發支出共計106億元,研發費用率為8.5%,作為參考,“虧麻了”的蔚來,2023年研發支出是134.3億元。從累計研發投入來看,理想從2019年至今,累計研發投入為229億元,蔚來同期研發投入為358億元,成立于2019年的華為車BU部門,截止2022年底的研發投入據估算也已經突破160億元。
考慮到專注智選車業務,華為的研發資金不需要投入具體車型的開發中,而是可以全盤梭哈智能化。對比之下,理想的研發投入實在是過于儉省了。
誠然,研發投入的多少并不一定關系研發成果,但在研發投入明顯不足的情況下,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同有著豐富大數據、智能化業務工作經驗的華為團隊相比,理想的研發團隊具有更出色的“效費比”。
倒是去年一直有傳聞稱,理想一直在積極擴招智駕團隊,且薪酬“顯著高于”蔚來等企業,“保守估計多了50%”。這也意味著,理想本就不多的研發投入,實際效果可能還要再打上一個折扣,至于全新組建的研發團隊還需要多少時間來適應磨合,并最終誕生成果,恐怕更加不容樂觀。
無近憂者,必有遠慮,比起當前營收數據的光鮮,研發側“起步晚、投入小”的隱患,必定會在今后讓理想汽車的智能化業務倍感壓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說2022年、2023年考驗的理想能不能“賺錢”和“省錢”,那么內卷日益加劇的2024年,則是考驗理想會不會“花錢”的時間點。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