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成車市投訴焦點,老車主直呼遭“背刺”
“消費者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買車本來就不易,還要承擔降價的風險。”
來源/時代周報
“消費者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買車本來就不易,還要承擔降價的風險。”林悅(化名)直呼。
近日,林悅向時代周報記者反映,自己去年10月花了22萬多買的某新能源品牌新車,不到半年時間就遇到降價,預計損失大概3萬塊。“降價可以,但是建立在損害老車主權益的基礎上,那我覺得這種行為是沒有辦法支持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
無獨有偶,買了另一品牌車型的賀曉(化名)也向記者反映,提車當晚竟然得知次日降價近萬的活動,主要是充電權益的變相降價。“當時官方app和銷售都告知去年12月底交付,結果提前了2-3周突然安排我12月7日提車,提走當晚得知12月8日要降價。”
林悅、賀曉的遭遇,是近期車市降價潮下不少老車主的縮影。據車質網發布的報告顯示,2月車質網共受理車主有效投訴信息15411宗,刷新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從典型投訴問題來看,“價格變動”成為新的投訴焦點,榜單前三名車型均有所涉及。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顏景輝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降價或價格促銷總體來說是把雙刃劍。這種做法雖然對提高銷量、刺激消費者購車有立竿見影的作用,能加大其基盤客戶的銷售規模,但一定程度對其新晉購車的消費者,甚至是忠誠客戶、老車主都是一種傷害。
對于當下汽車消費現狀,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律師金雪松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建議,消費者應根據實際需求出發,選擇必要所需,避免盲目跟風,理性消費。平時多留意車企及相關行業動態資訊,有購買計劃的可多走多看多對比,與不同車企銷售人員交流中探得市場風向,由此篩選符合自己要求的具性價比的產品。
“投訴無門,老板給我填坑”
去年下半年以來,車市降價潮不斷襲來。
據央視財經報道,2月下旬以來,已有10家左右車企陸續下調旗下車型的售價,調價車型基本以新能源純電和混動車型為主,價格集中在10萬元到20萬元區間,最高降幅接近15%,可達3萬元。
在車市降價潮下,不少剛提車的老車主直呼遭“背刺”。
“一直都有聽到消息要降價,但真正收到降價信息就是今年二月底,新款降價大概是1萬。但是除了降價之外,更多的是新款有增配,所以預計損失大概是3萬塊。提車才不到半年,車企就做出這樣的調整,對車主來說肯定是非常失望的。”林悅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林悅是去年10月1日訂的車,10月9日提車。彼時新車價格在19.98萬元,加上上牌費和保險,以及另外給車子買了延保,總價大概是22萬元多。
“我依然很喜歡我自己的車,因為是我辛辛苦苦賺錢買來的。”林悅對記者說道,但消費者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買車本來就不易,還要承擔著降價的風險。車企雖然是以盈利為目的,但也希望他們多為消費者考慮一下,才能形成真正的口碑。
目前,林悅也比較擔心車子保值率的問題。“如果是正常貶值,那我肯定能接受,畢竟我也是考慮到了這個問題,能接受,我才買的,但是現在是車企的(降價)行為在加速車子的貶值,降低車子的保值率,憑什么呢?”
在訴求方面,林悅希望,對于提車時間在半年內的車主,車企可以給予車子車機系統的同等升級,以及得到適當的補貼。不過,現階段其不建議身邊的朋友買車,“雖然早買早享受,如果是自己有需要那去購車必定沒問題,如果不是剛性需求,我都會建議消費者繼續觀望,把錢握在自己手里。”
賀曉的愛車則是在去年12月初提的。彼時,官方app和銷售都告知賀曉12月底才能交付,結果提前了2-3周突然安排其12月7日提車,提走當晚得知12月8日有降價近萬活動。
“不公平的是,跟我同期下單的車主,只要沒提車都能享受到這個降價活動權益。”賀曉回憶,當時找銷售反映這個問題后,卻被告知是“市場價格波動”。在其看來,可以理解廠家的降價行為,今年普遍都在降,但廠家要不就追加充電保修一類的權益,要不就提前通知讓消費者自己選,而不是暗暗“坑”老車主。
“事情過去有點久了,嘗試了很多投訴途徑,廠家都未解決,已經放棄了。大家都很寒心,很多都想換車了。”賀曉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之前訴狀都寫好了,結果公司領導看不下去,直接給其加年終獎補上買車的差價,讓其專心工作。“多給了上萬年終獎,把坑填上了。”
另有去年11月底提車的一新能源品牌車主譚凱(化名)也向記者反映,其愛車當時22.49萬元買的,但現在降價厲害,都不敢關注車子的價格變動。“就韭菜唄,訴求太難了。”其稱,今年新能源車成本都在下降,降價搶市場份額屬于常規操作,只能持“早買早享受”的心態,畢竟時間成本比投訴高太多了。
除了前述車主外,在車市降價潮下,不少第三方投訴平臺相關投訴量猛增。據車質網3月2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2月車質網共受理車主有效投訴信息15411宗(其中含第三方平臺和后裝輪胎投訴共16宗),刷新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同比上漲53.7%。在2月份的其他問題中,價格變動一家獨大,幾乎壟斷了絕大部分的投訴故障數,占比較1月份提高21.1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車質網
理性消費避免盲目跟風
“新能源車企先后祭出降價大旗,對于老車主而言,似乎被割了韭菜,剛一買回來就虧了幾萬血汗線。但是,從國內汽車發展的進程以及經濟的發展規律而言,車企降價與升價是正常的商業行為。”金雪松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在其看來,這是根據市場行情及成本變化的商業運作,降低促銷也就成了車企常用的刺激銷量的手段。“當然,我們不鼓勵,也并不贊揚惡意擾亂市場價格秩序的惡意降價行為,如以惡意降價方式,達到壟斷目的,則不能簡單定性為正常商業行為,需受反壟斷法等相關法律約束。”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金雪松建議,一方面,消費者應根據實際需求出發,選擇必要所需,避免盲目跟風理性消費。“新能源汽車發展日新月異,技術更新換代也非常快。汽車將像智能手機一般快速更新及普及,同樣折損率也會很快。”
另一方面,其建議消費者平時多留意車企及相關行業動態資訊,有購買計劃的可多走多看多對比,與不同車企銷售人員交流中探得市場風向,由此篩選符合自己要求的具性價比的產品。“在消費過程中、遭遇惡意價格行為的,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金雪松說道。
對于消費者買車而言,顏景輝同樣建議,可多關注一些特定時點的優惠促銷信息,再者還是要以個人需求為前提購車。“有時候也不光是關注價格促銷,要看服務及其他衍生的優惠,是否有現車、品牌和車型二手車保值率等綜合來考慮購車,各方面都省點就是掙了。”
而站在車企的角度,顏景輝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對車企而言,降價一定要看車型的上市時間。對于還處于保鮮期的車型,價格促銷要慎重。新車一上市就降價,某種程度對品牌還是有不利的影響,對后續上市的新車也未必是好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