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市場深度洗牌,協鑫集團挑戰重重,“造富神話”還可延續?
協鑫集團,作為光伏產業的一個重要參與者,其高負債的經營模式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撰稿 | 多客? ?來源 | 貝多財經
要說近兩年哪個行業最吸金無數,光伏行業可謂拔得頭籌,一個接一個造富神話林立資本市場,也讓該行業從不缺少關注。
在無數大佬跨界,亦或是憑借資本新入局蜂擁而至下,如今,光伏行業持續輪番上演著成敗得失、盛衰榮辱的故事,在這里你方唱罷我登場。
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于,雖然光伏行業20年來經歷四起三落幾輪周期,但當下的紅利并未完全退盡,面對新一輪的產業調整機遇,各大廠家的爭奪戰勢必會愈演愈烈,沒有人會真正愿意主動退出“牌桌”。
曾經坐穩10年“世界硅王”之位,卻被隆基綠能拉下王座的協鑫集團,更是在努力奪回失去一切的路上,快馬加鞭。
但進程似乎并非一帆風順,此前協鑫集團下屬的光伏組件上市公司協鑫集成(002506.SZ),就曾因受到重大虧損的影響,接收到了來自深圳證券交易所的關注函件。
而更重要的是,作為硅料企業第一家披露2023年全年業績報的協鑫科技(03800.HK),曾經的業績高光難再,營收及凈利均雙雙失守,下行頹勢尤為明顯。
此外,受制于緊張的資金鏈、技術積累不足以及對單一業務線的過度依賴,協鑫集團在短期內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作為協鑫集團錯綜復雜體系中的關鍵一環,協鑫科技并不盡人意的業績表現,也側面反映出了協鑫集團自身存在的問題和整體的下滑趨勢。
一、高負債經營下的困境,何時止休?
協鑫集團,作為光伏產業的一個重要參與者,其高負債的經營模式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長期以來,協鑫集團通過債務融資支持旗下協鑫科技(03800.HK)、協鑫集成(002506.SZ)、協鑫新能源(00451.HK)、協鑫能科(002015.SZ)等多家A股、H股上市公司快速擴張和技術升級。
然而,這種策略也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尤其是在光伏行業的多變市場環境下,原材料價格的劇烈波動、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都可能迅速放大這些風險,使公司面臨財務危機。
以2020年為例,協鑫集團所面臨的財務壓力達到了頂峰,其負債總額高達700億人民幣。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公司的資金流動性,還增加了其財務成本,侵蝕了利潤空間。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市場出現不利變動,協鑫集團的經營就會受到極大影響,甚至可能面臨破產的風險。
協鑫集團習慣于高負債的經營模式戰略打法,在硅料價格波動巨大時,也極易遭遇財務風暴。四家上市公司中,就有兩家公司的盈利能力都不強,以2023年上半年利潤情況來看,業績最好的還是非光伏板塊的協鑫能科,其同期凈利潤約8.01億元。同屬于光伏板塊的協鑫集成,也終于在2023年上半年實現了扭虧為盈。
但核心業務,協鑫科技的凈利潤卻出現大幅下滑,2023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3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6.2%,歸母凈利潤2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高達84.7%,幾乎呈現斷崖式跌落谷底;另一個板塊協鑫新能源2023年上半年稅后凈利潤也依舊虧損,為-1.16億港元。
然而,高負債并非光伏行業獨有的現象,許多企業為了追求規模擴張和技術領先,都會采取相似的策略。
但問題在于,協鑫集團似乎未能有效管理這種財務風險,缺乏對市場變動的快速響應能力。這反映出公司在戰略規劃和財務管理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在資本結構優化、風險控制機制建立以及應對市場變化的策略調整等方面,協鑫集團需要進行深入反思和改進。
一方面,依賴高負債的擴張策略在短期內或許能夠帶來規模的快速增長,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受到質疑。特別是在光伏行業這樣一個高度競爭和技術快速迭代的環境中,企業的競爭優勢更多地應該來自于技術創新和成本控制能力,而非簡單的規模擴張。比如,像隆基這樣的巨頭,因為硅料暴漲而不敢貿然擴產,甚至收縮部分產能。
另一方面,協鑫集團在面對市場變化時顯示出了較為被動的應對策略,似乎那個賽道熱門就往該處使勁發力。
在碳中和與氫能元年的2021年,協鑫集團宣布投向氫能領域;2022年,受新能源汽車帶動,協鑫能科高調參與鋰礦拍賣;2023年,市場關注AI發展,協鑫集團迅速尋找切入點進行布局。
而博弈熱門賽道背后,協鑫集團又陷入了原材料價格波動和市場需求不確定的雙重壓力之中,也并未能有效利用其在行業中的領導地位,通過優化產品結構、調整市場策略等手段來應對挑戰,反而因多點布局推高了負債,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中,發展受到了更大的制約。
二、兩重挑戰下,該向何處要新增量?
毫無疑問,在光伏產業這一快速發展的領域內,技術創新不僅是推動企業成長的關鍵驅動力,更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所在。
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協鑫集團在技術創新與市場適應上帶有一定滯后性,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另一大難題。
從技術研發的角度看,協鑫集團雖然在某些技術領域取得了進展,例如顆粒硅技術,但整體上,其技術創新能力與市場領先企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光伏組件效率和成本控制這兩個關鍵領域,協鑫集團的表現并不突出。
這不僅限制了其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影響了公司整體盈利能力的提升。公開數據顯示,作為曾經的主流組件企業,2015—2018年,協鑫集成連續5年位居全球光伏組件出貨前十。然而從2019年至今,協鑫集成已連續4年跌出前十榜單。而且此前也一直掉入巨虧中,雖然2022年盈利了,但顯然遠遠沒覆蓋住2020年-2021年兩年間的巨額虧損。
此外,在市場適應方面,協鑫集團同樣面臨挑戰。隨著光伏行業技術的快速進步和市場需求的持續變化,企業需要具備快速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以便及時調整戰略和產品方向。
然而,協鑫集團在響應市場變化、捕捉市場需求方面的反應速度相對較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市場份額和行業地位的進一步提升。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曾指出,到2023年底,全球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個環節的產能均超過900GW,遠遠超過市場需求 。這種產能過剩不僅導致了激烈的價格競爭,也使得光伏行業的利潤空間大幅壓縮。這對協鑫集團而言顯然并不友好,這意味著需要在已經非常緊張的市場中尋找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同時還要應對資本市場的壓力和投資者的期待。
協鑫集團也深知改變的重要性,朱共山也多次強調:“當今這個過剩時代的致勝法寶之一是,做高端產品,輸出高端產能,掌握殺手锏,推崇黑科技。”
于是乎,顆粒硅就成為協鑫科技的核心“殺手锏”,該產品也被視為贏得行業爭霸賽的關鍵抓手。但現實情況卻是,國內前六大硅業龍頭中,只有協鑫一家堅定布局顆粒硅,通威股份、特變電工、新特能源、合盛硅業以及大全能源五家尚未明確表態加碼,他們還是以棒狀硅為主要發展方向,原因在于業內普遍認為顆粒硅技術還沒完全成熟,產量與純度都還需提高。
有意思的是,針對有關顆粒硅的品質這一備受市場關注的問題,協鑫科技于前不久舉辦的2023年三季度會議上,就有投資者對其發出“顆粒硅含粉量是否過高?”的靈魂拷問,但協鑫科技方面僅僅只是用“預計在明年一季度,高含粉量問題將得到解決。”這樣的話語而一筆帶過。
從這個維度來看,協鑫集團轉向顆粒硅上發力的成效并無重大進展,也未迎來太多的掌聲。
可見,技術創新與市場適應的滯后,從根本上反映出協鑫集團在研發體系建設、市場洞察能力以及戰略規劃等方面存在不足。
在光伏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和身處深度洗牌重構的當下,只有那些能夠不斷推出創新技術、快速適應市場變化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保持優勢。
于協鑫集團是如此,同賽道其他玩家,亦然。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